- 相关推荐
学习“枫桥经验”心得体会(通用14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习“枫桥经验”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习“枫桥经验”心得体会 1
近年来,诸暨市以推进“四个平台”建设,打造全科网格队伍为抓手,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努力构建网上网下联动工作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夯实基层基础,实现网格事务“一网统揽”。围绕网格员队伍建设,提高网格员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有效解决网格化管理问题,畅通平安建设的“最后一公里”。一是完善网格划分。坚持“便利性、整体性、适度性”原则,适当调整网格数量,农村在200户左右,社区在400户左右划分网格。目前,全市共划分网格2376个,配备网格员6495名,其中网格长1152名,专职网格员2903名,兼职网格员2440名。二是强化网格职责。积极探索实施“1+1+1+x”模式,即,1名网格指导员+1名网格长+1名专职网格员+若干名兼职网格员,网格指导员由专职驻村干部担任,网格长由村主职干部担任,专职网格员通过招录等方式,吸收热心人士、党员代表、协辅人员等担任,兼职网格员由党员骨干、村民组长等担任,同时,发文明确网格员工作清单,内容涵盖社会矛盾化解、公共安全、违法监管和公共服务四大类36项100个具体事项,从而推动任务落实到格、职能明确到事、责任落实到人。三是强化人员培训。出台了《网格员管理办法》、《“平安通”管理规定》、《网格信息以奖代补规定》等相关制度,规范性的指导网格员开展网格工作。通过以会代训、下发培训资料等方式,强化网格员作为信息员、调解员、安全员、宣传员、排查员、劝导员“六大员”的意识和能力,提升网格员尤其是专职网格员的综合业务技能,市级层面,结合全市村干部培训,由政法委专职副书记作网格员专题培训,镇级层面,由镇乡(街道)组织站办所对网格员进行轮训。
二、严格考核监督,确保网格职责“一抓到底”。发挥考核的导向激励作用,建立常态化的督考运行机制,层层传递压力,把考核的'威慑力转变为工作的源动力,促进网格管理有序运行。一是加强经费统筹。建立实施网格事务准入制度,按照立足综治、着眼全局、服务中心的原则,由镇乡(街道)统一建立网格工作事项清单,未经准入的部门业务、事项不得进入网格。在薪酬待遇上,按照“费随事走”原则,统筹农林、水利、食品药品、公安、安监等条线经费。镇乡(街道)设立专项经费,对网格员实行星级管理、考核激励等制度,目前,每名专职网格员每年工资收入保障在6000元以上。二是强化日常考核。设立全科网格网格员绩效考核办法,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出勤情况、任务处置、信息采集、问题报送、走访巡查、督查考核等,镇综治办结合平安通登陆信息、轨迹定位信息,每月采取抽查+督查的方式,进行考核评分,并与奖励挂钩。三是设立网格巡查日志。给每一名网格员配发一本网格巡查记录本,实时记录网格内发生的情况,跟踪反馈群众各类诉求,同时,也通过日志抽查网格员履职情况,提高网格效能。
三、强化信息指挥,实现网格事件“一网解决”。网络流转顺畅便捷、部门联动处置高效的良好工作局面。一是建立“日处理、周汇总、月分析、季评估”工作制度。网格员每天进村入户开展网格巡查、搜集上报网格信息、及时处置反馈重要信息;
行政村每周对网格信息进行梳理汇总,召开分析会,通报信息处置情况,督促承办进度;
镇信息指挥中心每半月会同职能站办所召开联席会议,通报每月信息流转、处置、考核情况;
镇乡(街道)每月对重大信息开展分析研判,每季度对网格运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估。二是打造信息化的综合指挥平台。27个镇乡(街道)高标准执行“四有”要求,更新完善综合指挥室建设大屏幕,接入公共视频监控、视联网等设备,加强对基础信息采集、平台数据维护、网格事件处置、“平安通”手机使用等方面的运用,每周对网格上报信息的情况、平台基础信息的录入等内容进行检查,对每个网格事件的处置情况进行回访,及时指出问题与不足,以练代训,以检查促提升,提高网格员工作效能。三是强化事件流转。制定全市网格事件流转示意图,借助浙江省平安建设信息系统,完善系统中的网格层级,设立村以下层级账号,形成网格到村、村到镇、镇到市,市交办的规范化流程,让事件处置更加流畅。通过“个案抽查+电话回访+效能督查”的方式,对各镇乡(街道)、部门处置情况进行跟踪,做到及时受理、限时办结。
学习“枫桥经验”心得体会 2
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给正遭受自然灾害的新中国注入了一支强心剂。
“枫桥经验”坚持“不推一把拉一把,不帮一时帮一世”的原则。以有力的举措,务实的作风,实践“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方针。帮扶刑满释放人员,助其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还针对外来务员推出新的管理模式,统一为外来员工解决住房和子女入学问题。解决了不少当时存在的社会难题,为此,毛泽东同志就曾亲笔批示“要各地效仿,经过试点,推广去做”。
经过岁月的.洗礼,“枫桥经验”俨然成为了全国政法战线的一面旗帜。我们要自觉把“枫桥经验”传承好,弘扬好,发展好。
如果说“枫桥经验”的诞生是历史的选择,那么“枫桥经验”的延续就是群众的认可。“枫桥经验”的精髓,是群众的事情群众自个儿拿主意,做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做到尊重民意,把“调解剂”交到群众手中,让群众成为参与者,受益者,最大限度地赢得民心。做到依靠群众,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如今,是“枫桥经验”的第五十五个年头,“枫桥经验”已成为我省乃至全国平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法宝。
学习“枫桥经验”心得体会 3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这是20世纪60年代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在探索社会治理模式中形成的“枫桥经验”。1963年,毛泽东同志曾亲笔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枫桥经验”因此成为了我国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一个典型案例。
“枫桥经验”从表面上看是一种化解矛盾纠纷的社会治理模式,但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讲则是党员干部坚持走群众路线,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的重要举措。进入新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党员干部,如何运用“枫桥经验”解决人民矛盾,把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笔者认为应该常怀“四心”。
常怀服务群众的“耐心”。基层的矛盾纠纷涉及到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种利益诉求纷繁芜杂,要将群众的矛盾在群众中化解,这就要求党员干部要常怀一颗服务群众的“耐心”。服务群众就是要贴近群众的身边,倾听群众的心声,了解群众的'诉求,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耐心”换取群众的“真心”,这样才能获得群众的信任,在处理群众间的矛盾纠纷上才能占据主动权。
常怀无私奉献的“热心”。“枫桥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雷锋精神”的发扬与传承。“雷锋精神”的本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这是一种典型的集体主义思想,而“枫桥经验”的理念也是要求干部群众在处理矛盾纠纷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依靠集体的力量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这也是一种集体主义的思想,它们不谋而合的思想内涵,引导党员干部在化解群众矛盾纠纷时要饱含一颗无私奉献的“热心”。
常怀宽容大度的“胸心”。“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践行“枫桥经验”需要党员干部常怀一颗宽容大度的“胸心”,在解决矛盾纠纷时才能从容不迫,运筹帷幄。宽容的“胸心”要求党员干部要舍己利顾长远,求大同存小异,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引导群众正确的面对矛盾纠纷,以退为进,以守为攻,将矛盾纠纷化解于无形之中。
常怀定纷止争的“决心”。践行“枫桥经验”就是要将纷争平息在基层,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在做群众工作时要常怀一颗定纷止争的“决心”。基层矛盾时常牵涉多方利益,背后关系错综复杂,在解决这些矛盾时,党员干部一定要拿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增强调解矛盾纠纷的工作力度,将关系捋顺、将事情摆平,才能将矛盾纠纷就地化解。
学习“枫桥经验”心得体会 4
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制度章程的约束和各级地方组织的有效监管,这是法治社会国家赋予党政机关的权利和职责,也是各级党员干部开展好工作的重要抓手和必要手段。然而,在基层综治建设中,社会事务繁杂,各类民生诉求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如何根据这些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解决好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不仅需要依靠相关的制度章程,还需要学会综合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
近年来,国家在基层治理中持续推广“枫桥经验”,这一现象并非老生常谈,而是高度重视民情民意,强化“问题解决”向榜样看齐的一项推广举措。在“枫桥经验”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民情民意,有效汇集和回应民情民意,建立共治共享、干群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才能及时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凝聚人心,这是开展群众路线的主要宗旨,是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出发点,也是我们党在群众工作中的重要成功经验。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类矛盾多发易发,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而做好群众工作,化解各类矛盾,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党员干部必须深刻认识做好群众工作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极端重要性,牢牢把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对群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努力提高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
要做好群众工作,就要学会感知他们的“所求所愿”。要把决策建立在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的基础之上,使其既能体现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又能维护好他们的长远利益;
既能反映大多数群众的普遍愿望又照顾部分群众的`特殊要求。要通过联系群众,依靠和发动群众解决问题,让他们的呼声得到回应,让政府的公信力也能够得到稳步的提升。
“枫桥经验”历经半个多世纪,经过时代洗礼,历久弥新。各级党组织要在把握好其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体制机制,从源头预防矛盾,在基层化解纠纷;
要在用好“经验”的基础上画好干群共治的“同心圆”,共促综治工作不断向好发展,让和谐的社会环境成为各级党组织学习“枫桥经验”的有效实践。
学习“枫桥经验”心得体会 5
“枫桥经验”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其目标是“捕人少、治安好”。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发动群众,通过说理斗争,制服敌人,把“一个不杀,大部不捉”的内部肃反的方针用来处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揭发出来的有破坏活动的地、富、反、坏分子。其要旨就是怎样妥善处理解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问题。随着国情的'深刻变化,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枫桥经验”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核心一直没有发生改变。依托“枫桥经验”探索形成了“党建+网格治理”“党建+市场理”“党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等一系列有效做法,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正在形成。
“枫桥经验”的产生源自于公安工作。创新“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模式,推行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机制,不是大而化之等同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而是定位于基层,重点在自治。通过柔性的方式,在源头上预防和解决矛盾纠纷,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强化“自治”,就是注重发挥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创新基层民主自治的方式方法;
强化“法治”,就是善于用法治思维谋划社会治理、用法治方式为社会“构筑底线”“定分止争”;
强化“德治”,就是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枫桥经验”的重点在于预防。注重运用“心防”手段预防和管控社会风险,从以人防、物防、技防为主的“三防”向建立健全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四防并举”的社会风险防控体系转变。县(市、区)层面,探索建立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
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层面,在综治中心内设心理服务室;
网上阵地层面,开发社会心理服务网站,开通社会心理服务热线,做到经常性释压与及时性干预有机结合。
新时代“枫桥经验”已不限于矛盾纠纷化解的经验,不限于政法综治领域的经验,而成为新时代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经验。
学习“枫桥经验”心得体会 6
群众是国家的根基,是进行国家建设的主力军。群众有难题,政府来解决。50年前,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给党政机关的工作实施,树立了榜样。
今天我们学习枫桥经验,不仅要学习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精髓,深入人民群众,将基层工作与群众利益相结合,急群众之所急。也要学习枫桥经验“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原则,将治安矛盾就地解决,不拖拉搁置,真正做到工作实际化、速度化、群众化、透明化。
学习枫桥经验,我们该怎么做?
重视保障,将民生放在首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建设是枫桥经验的基础,产业的凝聚,企业的发展,公共设施的完善,为群众的就业增收与居住提供了保障。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矛盾就大大减少。经常性开展社区福利活动,进行文化普及宣传,提升群众素质,将违法因素消灭在襁褓里。
基层工作责任具体化、透明化,重视民生疾苦。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各部门机关要团结一致,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遇到问题不拖拉,不推卸,充分利用职能解决问题。设立群众问题反馈点,及时知道群众有什么困难,听听群众的`意见,才能真正将基层工作落实到群众中去。效仿枫桥“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工作原则,体现出政府实话实说,实事实干的优良作风。
健全机制,把学习“枫桥经验”与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结合起来,在各居委会、村、企业建立了相应的调解组织,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为外来员工解决住房和子女入学等问题。治安发展两手抓,实现社会和谐平安。
将枫桥经验与时代特点相结合,枫桥经验过去了50年,至今光芒不衰,实质是因为它坚持走群众路线,依靠人民群众,在发展中不断创新时代内涵。总之,我们基层工作要紧紧联系群众,执政为民,注意创新,才能将工作做好做优,让枫桥经验能够在其他城镇继续发挥着光芒。
学习“枫桥经验”心得体会 7
在《古诗阅读》中,我读了一首曾经学过的唐诗《枫桥夜泊》。
张继的《枫桥夜泊》是一首流传千古,影响深远的唐代诗歌。诗人通过夜晚,停船在枫桥岸边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枫桥一带的夜景。
诗的第一、二句写枫桥的环境和诗人的愁绪,“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是作者所见,“乌啼”是所闻,“对愁眠”是所感,描绘了一幅幽静,凄凉的景象。
第三句点明夜宿之地,是靠在寒山寺旁的`江边。第四句写:夜半时分,寒山寺钟声响起,又有客船来到这里。
接下来这两句诗,诗人选择了令人耳目惊觉的事件来写,这就是寒山寺夜半的钟声。
整首诗融入形象,色彩,声响,当我诵读它时,脑海中就绘成一幅----苏州城外寒山古寺的幽静图画。
学习“枫桥经验”心得体会 8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秀丽温婉的苏州,从古自今都引人注目,无数的文人墨客游历至此,留下的诗篇墨稿比比皆是。但要论起名声,如今小学生都背的出的,就不得不提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辗转难眠……早就在课本上学过这首诗的我,借着这次苏州旅行,亲身感受了一番寒山寺与枫桥的景致。
寒山寺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最初的名字是“妙利普明塔院”,后因诗僧寒山和尚的到访得以改名。
我们从东门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太湖石,以及悬挂着的“古寒山寺”大钟,苏州钟爱园林艺术,稍有讲究的院落,都会用太湖石装饰,庙宇古刹也不例外。
绕过太湖石,就来到寒山寺的碑廊,顾名思义,回廊的墙壁上挂满了拓碑的名人真迹,有重新誊抄《枫桥夜泊》的,也有在寒山寺和枫桥景区有感而发的,可见张继以后的人们对他的诗句的喜爱。
而见景生情的后者再写的诗句或者因为难有新意,或者因为不够朗朗上口,总之是没有张继的《枫桥夜泊》流传更广,这和我曾经游览过的黄鹤楼类似,李白名声盖过崔颢,也曾作诗黄鹤楼,但唯有崔颢的黄鹤楼更家喻户晓。
碑廊远眺,就可以看到普明宝塔,这是寒山寺的主体建筑,也是最高点,现在不允许登阁参观,我只能倚靠在塔前的围栏,俯看寺庙内景致。
远处有燃香祈佛的人们,近处有蹲在鱼池边喂鱼的小孩,寺内的古树不知道栽种了多少年,偌大的身姿是年岁的象征,一阵风吹过,树叶摩挲,发出“沙沙”的旋律,听起来非常舒服。八月的苏州烈日炎炎,但处在这寺庙之中,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心神安宁,仿佛酷暑不再那么难耐。
“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的诗带火了寒山寺的旅游,寺庙内有了撞钟的体验,于是寺内间或可以听到钟声,我也兴致盎然的体验了一番。
佛寺里的撞钟是为了早晚报时,或者召集僧人。《枫桥夜泊》被收录到了《唐诗三百首》,广为流传的时候,北宋的欧阳修还曾质疑过“夜半钟声”的真实性,后来当然得到过求证。
这样的小插曲其实并不紧要,古刹钟鸣,总有“愿成佛,度众生”的特点。此刻的我,听到这悠扬、深远的钟声,和着大雄宝殿传来的僧人晚课的诵读,感到特别的踏实心安,妈妈说这就叫岁月静好。而千年以前,同样的钟声,传到枫江上的小船,陪伴的是那个孤独惆怅的旅人,有没有曾经给他带来一点抚慰?还是让他觉得更加的难过,所以才愁从心起,成就了这样一首《枫桥夜泊》?
穿过寒山寺的西门,就是枫桥景区。为了旅游修建的枫桥景区,有一排排白墙黛瓦的苏式房屋,有歇山顶的.亭子,错落有致,显得格外清雅。
西门前流淌的上塘河是古运河水,一渚之隔,更是大名鼎鼎的京杭大运河苏州河段。京杭运河现在仍然是交通要道,运河的驳船不知道装载着什么,来来往往,好不热闹,和渚内的安静成了鲜明对比。
张继诗里的枫桥,就在西门的北面。现在的石桥是清朝时重建的,连接着上塘河两岸,挨着寒山寺的一边是明嘉靖年间为抗击倭寇修建的铁岭关。枫桥景区有游船体验,行船而过的人们,如果细心一点,就会看到桥上石头缝里长出的绿色,一抹翠色相点缀,让美景的诗意更饱满了。妈妈购买了枫桥夜泊的体验船票,但因为旅游的疲倦,我们实在等不到夜色降临,捡着六点钟的日暮时分,坐上了游船。
游船上有评弹表演,一个纤瘦的苏州姐姐怀抱琵琶,轻柔的唱着江南小调《枫桥夜泊》。可能我太困了,也可能这苏州话太温柔甜腻了,我感到眼睛皮在打架,迷迷糊糊里吴侬软语的曲调越来越远,我是睡着了,还是穿越了千年了?
同样的古运河上,月亮悬挂空中,隐隐约约,像是要落下了,岸边有乌鸦的叫声,枫叶摩挲的声音,就这样给本来霜寒的夜上了一层凉意,小船上的渔火怎够抵挡这层寒冷,寒山寺的钟敲响了,回荡在夜空里的寂寥更重了。
生活在盛唐转向衰败时期的张继,寒窗苦读为功名,可进士还没放榜,皇帝就因为安史之乱逃跑了。国不知道将会如何,孑然一人,仕途遭挫,也谈不上家了,逃难四方来到这美丽的苏州城,不知道因为盘缠不够,还是到达的时候遇到了唐朝夜晚的宵禁时间,总之是要困在这渔船之上,感受这穷途末路的苍凉,而人生不知何处去的惆怅。
哎,船上的人,你就是张继吧。
妈妈说,个人的命运总要和时代、国家紧密联系。唐代诗人灿若星河,大家辈出,唐朝兴盛时期,万国来朝,这时候的诗是光芒万丈,是自豪骄傲。而安史之乱后唐走下了衰败,唐诗的曲调就多了许多的忧愁、忿恨。《枫桥夜泊》的愁,景美心凉,恰如其分,所以才让人读起来如场景重现,生动而深刻。
张继的诗才在人才济济的唐朝并不显眼,却唯独这《枫桥夜泊》堪称经典。寒山寺和枫桥,在偌大中国的古刹庙宇、古桥建筑里,本也不值一提,但因为《枫桥夜泊》,名扬四海。这种彼此的成就,和崔颢之黄鹤楼、王之涣之鹳雀楼,范仲淹之岳阳楼,王勃之滕王阁,有异曲同工之妙呀!
触景生情,运河水还是千年前那一条,但我实在感受不到当年张继的迷茫孤单了。在我这半梦半醒的穿越里,我倒是很想告诉他,后来的后来,还是有盛世的安稳的。而妈妈说,《枫桥夜泊》收录进了中小学课本,张继被后人熟悉,寒山寺和枫桥成为游客首选,这应该能解了他当年的惆怅了。
学习“枫桥经验”心得体会 9
“长辫子老师送给你们每人一个照相机,这就是照相机的取景框。请你跟着长辫子老师去捕捉打动你的画面,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
——长辫子老师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对长辫子老师是陌生却又十分熟悉,她动听的声音使学生静心凝神,更让听课的老师身临其境,十分神往;她对儿童诗意的培养,更是润物无声,让儿童稚嫩语言绘出了无数动人诗篇。一个特殊的暑假作业使我又一次沉浸在长辫子老师的语文课中更让我对古诗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一、双线导入,聚焦语文要素
这堂语文课是从一首长辫子老师自己创作的现代诗开始,有序引导学生注意现代诗与古诗的不同,紧接着让学生了解古诗《枫桥夜泊》在课本中的地位,即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二首古诗,并适时引导学生了解单元主题“四时景物皆成趣”及单元语文要素“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看似不经意间让学生心中有目标,有序推进了语文课堂。
二、情景设计,体悟动静之美
在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画面教师们往往会采用闭眼想象或看图片、视频等方法,但此法大多数学生只是配合老师假装想象,然后表演出应该想象的景象。本堂课中最有趣的环节便是郭老师让学生用双手拇指与食指比成取景框的样子,让学生一边听老师读诗一边“看”到画面。此举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参与度与达成度均良好,学生乐于参与,仿佛真的看到了诗中哪些动态景物与静态景物,回答问题时不仅将自己所“见”用语言表述出来,更是绘制了一幅幅简笔画并为画拟了生动的名字。借助小小的“取景框”,让学生不仅感受到动静之美,更生动地让学生真正领略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美。
三、读想品写,提炼学习方法
在课堂地不断推进中,郭老师从读想,再到诗眼“愁”的提炼,最终落到了写字教学。古诗教学的一步步推进行云流水、不着痕迹却扎实又有效,仿佛不是郭老师引导学生这样做而是本该这样学。在日常古诗教学中,往往会忽略古诗的写。这里的“写”不是创作,而是书写。郭老师展示了两种古诗书写方法,并提炼了“书写正确、横款整齐、一句一行、诗文居中、最后署名”这20个字的书写方法。
此刻我感受到让学生在课堂上能静心更能精心地书写古诗,原来也是这么自然的事情。当然,对学生创作古诗,更是郭老师的.拿手绝活,这靠的不仅仅是一次有效地引导,更是日积月累的训练。一堂好课往往会使人回味无穷,更让听课者产生“我也要这样讲”的愿望。
观摩长辫子老师的一堂古诗教学课,感受到不同的古诗教学方法,同时也想着,是时候摒弃传统古诗教学的方法了,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很重要,但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的语言美与意境美更为重要。
学习“枫桥经验”心得体会 10
虽然冬去春刚来,寒意依然未能消退,万物依然未能复苏,但我的心在这萧瑟之中依然能静如止水。然而,自昨天上午观完师傅王崧舟老师的经典课品《枫桥夜泊》之后,我的心潭就被激荡起了一层层波澜,经久不息。于是,我不能静立,也不能安睡!留连的钟声始终在耳际间回响,曾被尘封的那些人、那些情始终在脑海里翻转,挥之不去,斩之不断。
对于《枫桥夜泊》,我也曾解读过,执教过,观看过;对于唐人张继,我也曾搜查过,印证过,讲解过;对于“愁眠”,我也曾沉思过,解析过,体验过。然而对于钟声,对于文化,我却未曾有过警觉,也未曾留过痕迹。师傅的《枫桥夜泊》给予我无比震撼的正是这千载之下依旧悠悠的寒山寺钟声和那已超越“文字”、“文学”层面的“文化”传承。
毫无疑问,师傅的课已达“人即是课,课即是人”的最高境界。“精致、和谐、大气、开放”已成诗意语文之风格。也毫无疑问,师傅是举象造境、批文入情的绝顶高手。他的一笑一颦、一言一语,无不惟妙惟肖;课上的诗、乐、影像的运用、回环复沓的朗读、音乐声中的想像练笔,无不炉火纯青;一个个意象的的叠加整合所营造的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意境,在毫无知觉中把我们带到了千年前那个静谧而又落寞的秋夜,诗歌中那空灵孤寂的愁就此悄无声息地钻进我们的内心深处。但,只以此断定这个大师级课品的魅力所在,这样的评判未免太过于稚嫩。我确信:精准的“寻根”——文化传承,才理应是师傅《枫桥夜泊》的魅力所在。
“语文一定有文化基础;人类文化的传承,靠的是语文”、“语文老师有文化意识比没有文化意识要强得多,如果语文老师有文化意识,就会把语文上得更深刻,更厚重,上得更富有感染力。”这是师傅王崧舟大师向奋战在语文教育界的同行们作出的精确导向,这也就是诗意语文的血脉所在——文化传承。然而,师傅的才情更是高人一筹。对于《枫桥夜泊》之文化传承的着力点,他绕过了常人所关注的“月落”或“愁眠”,目光出人意料地锁定在“钟声”之上。这就是智慧,这就是超越,这也就是文化。
师傅是文化人,他教的就是文化。如师傅所言,《枫桥夜泊》正是在文化层面上的一次朝圣。然而,师傅不只是站在“大地”上看语文,他是站在文化之巅发现了“钟声文化”的独创性,精准地开挖了《枫桥夜泊》之象征意义,赋予了《枫桥夜泊》真实的生命内涵。然而,大师的伟大,不仅如此,更让大家叹为观止的是,唐人张继的愁绪以及寒山寺钟声的抚慰恰恰只是教学的一个引子。对于《枫桥夜泊》的设计与课堂演绎,师傅是以文化的'时间意识为纵轴、以文化的意象符号为横轴,着眼于文化在“同一种心情”这一断面上的比较和还原,引导学生进入中国文化的原点,去感受其千年不朽的审美精神和生命力量。一课下来,始终激荡着心灵的不只是落寞的张继,而是钟声,是千年之下寒山寺依旧悠悠的钟声,更是师傅带着大家一路经过的宋代陆游、明代高启、清代王士祯以及当代的陈小奇,不,应该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中华民族之千年文化啊!把诗放在了历史与文化语境的星空中来阐释,这也正是该课的厚重与丰满之原因所在。
“诗意语文,就应该用全人类的文化神韵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诗意语文,就是要让这种传承了数千年历史的民族优秀文化得以继续传承、继续发扬。我们的课程改革,只有融入到这条博大精深、浩浩荡荡的文化长河中才会有真正的生命活力。”我想,这正是《枫桥夜泊》这一课给予我的长鸣警钟,也应该是对广大语文教师对文化漠视的一种警醒吧!
观课已毕,而钟声依旧悠悠。放下杂乱的思绪,我的内心豁然开朗:感谢师傅,他给我带来的是一盏渔火让我的双眼得以温暖;他留下的一段真情,把我停泊在了文化的长河之中。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但我应该是得以登上了前行的客船吧!
学习“枫桥经验”心得体会 11
日落余晖,暮鼓钟声,江枫渔火,袅袅云烟,看不见的繁华稍纵,来不及的流连忘返,是谁落寞把话叹,是谁落第卷土来,那个夜晚,空旷的只有杯盏,姑苏城外的寒山寺是否还在,听,那传来熟悉的钟声,是当初成舟游过的壮志豪言。
浊酒一杯,水月残,半江瑟瑟半江怨。薄雾烟雨无尽处,燃尽忧怨,又起愁绪。是谁挑灯看剑,是谁意在沛公,在这个夜晚,寂静的只有水花作响,乱花渐欲迷人眼,也只能在梦里瞧见,且吟一曲空悲切,对月成影翩起舞,扬起诗吟,醉梦醒。
寒风中,多了几份遗憾,多了几份憔悴,只身一人在这江畔停留,无悔的执着,泪雨不落,也曾想举起刀刃,气吞万里如虎,看谁在沙场里,苦尽无奈的等待,只有一次也好,而后伴山乐水,忧国思家,名不显时心不朽,卷土重来待可知。
渭城的朝雨,两旁柳色是否还在,好想卧榻在那寺庙的'窗前,重温旧时的画面,我也想草船借剑,测天地之变化,惊涛拍岸,月溅星河,独影阑珊。
遥想当年,元宵佳节,穿梭灯彩之中,也曾寻找梦中的另一半,宁愿为伊消得人憔悴,却不敢独自凭栏,走在灯火阑珊处,却不敢回头,怕没有了心中仅存的那一点期待。
罢了,罢了,在灯火阑珊,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学习“枫桥经验”心得体会 12
一首失意的诗,却成了永世的绝唱;一个落榜的人,却让无数人常记心间;一段失败的人生,却折射出生命的辉煌。这一切都属于张继,也只能属于张继。
人生本是这样,成功时应有一种本色美,失败时应有一种悲壮美。总之,人生无时不美,命运永远公平。如果你抱怨命运的不公,只是因为你倾斜了心灵的天平。这些都是张继给我的人生启示。
夕阳的斜晖映红了晚霞的脸蛋,美丽的晚霞在天际优游,仿佛在编织着一个美丽的梦幻。此时,张继正在京城,挤在人群中,努力地在长长的榜单上寻找自己的名字。人群中一片嘈杂,但能清晰地听到彼此的心跳。毕竟这关系着自己的前程。
长长的榜单在夕阳的映照下格外耀人,难怪人们用“金榜”来形容它。状元、探花、举人……张继从头找到尾都未能找到自己的名字。他又找了好几遍,但结果亦然。他感到全身无力,匆匆挤出人群,却不知自己将去何方。
朋友,这种身心的折磨不正像高考落榜时的感受吗?如果你是张继,你将何去何从?
秋风吹乱了张继的头发,却无法吹散他脸上的愁云。夜幕开始笼罩整个京城,张继却仍木立在城边的小桥上,呆望着急流的河水。终于,秋风冷却了他发热的头脑,河水冲走了他内心的无尽悲痛,尽管不可能是全部。
他匆匆赶回自己的住处收拾行李,因为他深深意识到“京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月下孤舟弄清波,水醉人醒愁断肠。对许多落榜者而言,这个明亮的月夜会暗淡无光。然而对张继而言,这是一个美丽的月夜。他望着圆月,倒映在这柔柔的秋水里,被柔波轻轻击碎,然后又慢慢复原,再被击碎……他的愁情也随着这柔波上涨又下落,下落又上涨,终于在某个时刻找到了平衡的位置。
他遥望着两岸的月下群山,数着船过的每一个拱桥,拨着灯盏中的长长灯芯。不知何时,已到了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划破了深夜的寂静,击中了张继的心。钟声击碎了张继的.凡世之心却唤醒了张继的佛门之心。是的,佛家有言,以清风明月为知己,勿随凡世之浮华。看来,他终于大彻大悟了。于是,他走到船头欣赏这月下的难遇美景。
美景生真情,他无法抑制内心的情感,于是急步走进船舱,在微弱的灯光下,一首《枫桥夜泊》在他的笔下跃然纸上。此刻,一首绝美的诗歌在此创作成功,并将像这船下的秋水一样永世长流。
每当我读完《枫桥夜泊》,我总会生发一种悲情,但更多的是一种不可抗拒的积极向上的力量。或许是因为我不知道那次科举的状元是谁,也不想知道,但我永远记得,那次落榜的人中有一个叫张继。一时的浮华换来声名俱灭,万世的传诵化作永恒。
人生之中,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但我们总能得到其一。哪怕得到的是鱼,那也是一种得,一种美。
假若你落榜了,你还会像张继一样泛舟赏月、作诗抒怀、赋情于景吗?事实告诉我们,许多人会一醉方休,甚至有人跳楼投江!有多少人能发现落榜之晨的花是多么香?落榜之夜的月是多么圆?
若你是落榜者,请不要悲观失望。它会让你在下一次高考中更有经验,让你认识更多的同学,让你与母校结下更深的情谊。无论高考还是人生,有暗淡的一面必有光辉的一面,我们应寻求光辉的一面,不要抱怨,不要悲观,不要消沉。
人生注定有一半的时间在黑夜中度过,黑夜里,我们没有了阳光,但我们可以寻找月光!
学习“枫桥经验”心得体会 13
白墙黑瓦,亭台楼阁,高低错落,飞檐翘角,加上在清澈的湖面上漂浮着得小船,这就构成了我们这次的春游地之一——枫桥景区。
想必大家对“枫桥”二字都不陌生,唐朝的张继曾经写过那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描绘的就是这里空灵而阔大的景观。
来到景区,环顾四周,到处充斥着浓浓的`江南水乡的特色,小桥流水,拂堤杨柳。踏上厚厚的石板路,感觉就像是踏上了尘封已久的历史,店铺从惟妙惟肖的刺绣到古色古香的书画,无一不散发着浓浓的苏州特色,虽然没有了诗中夜晚的静谧祥和,但那蓝蓝的天空与柔和的阳光,更多了一份温婉惆怅。
坐在早已停在湖中的小船上,沿着蜿蜒曲折的河面,船慢悠悠地漂着,摇晃着,似乎在为那不曾存在过的江南丝竹曲打着拍子。望向窗外,傍水而筑的别致房屋很是有观赏价值,就连空气中都似乎弥漫着一丝古老的厚重感。穿过桥洞的刹那,我也似乎领略了张继萌发写《枫桥夜泊》时的场景。
张继留下的诗不多,但传说在他重游寒山寺后,写了一首《枫桥再泊》:白发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寒山寺,依枕尝听半夜钟。没有了诗情画意的优美,却多了一份“青山依旧,白发无情”的无奈。
望着湖边的那块黑底白字的诗碑,与岸上的白墙黑瓦极其般配,不禁望着天空,想象起了那夜晚秋霜朦朦胧胧的景象: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学习“枫桥经验”心得体会 14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七绝,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继的一首传世之作。他流传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诗》收录一卷,然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传千古。
作者运用凝练的白描笔法,寥寥地勾勒出六种景物——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营造出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又点逗出四种具体的实物——城、寺、船、钟声,构成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这些景,最终统归于一个“愁”字。全诗意境疏密错落,浑融幽远,一缕淡淡的客愁被点染得朦胧隽永,在姑苏城的`夜空中摇曳飘忽,为那里的一桥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风情,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寻梦者。
本来是很平常的一座桥、一行树、一条水,经过诗人用极其洗练白描笔法的题咏,便成为流传古今的胜迹。高超的语言功力,赋予了无情的自然景物以有情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