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时间:2024-06-04 12:58:47 学习心得 投诉 投稿

学习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习核心素养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习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学习核心素养心得体会1

  月1号上午,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李春密教授做了题为《基于提升核心素养的物理教学》的报告,李教授指出:物理教学要强化物理知识与实践情境的关联,提高把物理知识与实践情境进行联系的自觉性,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堂教学就是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合适的问题情境,引导、刺激学生深度思考,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形成;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总是凭借一定的教学情境实施的,学生对知识的感悟、乃至素养的提升也只有在与情境的互动中才能达成。

  第一、我们的教学应该是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教,物理教学的价值在于:

  1、把人类社会积累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知识和观念。

  2、把前人从事智力活动的思想、方法转化为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方式。

  3、把蕴含在知识载体中的观念、态度转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

  第二、物理学是一门智慧的科学,教师用智慧教物理,学生用智慧学物。

  教师应当创设能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情境,时刻反思自己的某个物理教学设计或案例是否能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1、学习内容—是否属于物理核心知识(大概念)、实现了知识的结构化、体现了核心知识的教育价值与功能,承载并落实了物理学科的思想方法和核心素养。

  2、学习活动—是否让学生实施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是否高度参与、深度思维、情感内化。

  3、学习结果—学生是否能够深度理解物理概念,主动探究,体现物理思维及方法,以及物理核心素养的发展。

  第三、学校教学实践所面临挑战的思考

  从知识获得到学科素养发展的转变;从基于经验到基于学习进阶的转变;从知识点堂教学到主题整体教学的转变;从教学孤立改革到程教材教学评价的系统改革的转变;开展适应新标和新教材的堂教学;实行适应学业质量标准的考试评价;主动适应适应新系统的教师成长和发展。

  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时,心理上:角色换位;思维上:还原稚化;时空上:留有余地。要明确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程后应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围绕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提出考试评价的建议,目的是切实引导各学科教学在传授学科知识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科思想、思维方式等,克服重教书轻育人的倾向,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教学设计取向的改变。从知识记忆到知识理解,从基于习题训练到面对实际问题解决,从具体性知识学习到核心观念建构,从知识解析到促进认识转变和发展,从知识结论到彰显知识的功能价值。德国物理学家劳厄说过“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的`东西。”

  第四、李教师对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堂教学方式的建议

  高中物理程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从物理学的视角认识自然,理解自然,建构关于自然界的物理图景;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会科学研究方法,养成科学思维习惯,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引领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的关系,形成科学态度、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做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奠定基础。

  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注重体现物理学科本质,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核心素养;注重程的基础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注重程的时代性,关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物理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以核心素养为目标

  (2)以创设情景为前提

  (3)以自主学习为基础

  (4)以问题解决为导向

  (5)以探究活动为主线

  (6)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7)以方法引导为准则

  (8)以后反思为策略

  (9)以持续评价为根本

  (10)以信息技术为手段

  第五、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落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逐步学习、系统反思和迁移应用,促进物理观念不断发展,并学会应用这些观念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经历物理概念的建构过程和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是发展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应渗透在物理教学的整个过程。通过增加联系生活和现代科技的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活泼的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尽可能为学生交流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和享受合作的成果;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如实记录、客观对待所读取的实验数据,遵循基本的学术道德规范。

  应把物理程中所形成的物理观念和科学思维用于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进步提高探究能力、增强实践意识、养成科学态度,促进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利用生活中的情景生成有价值的科学探究问题。关心大众传媒信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应鼓励并引导学生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应通过习题教学,使学生在科学思维、探究能力、实践意识、科学态度等方面得到有效提升,全面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第六、强化物理知识与实践情境的关联,提高把物理知识与实践情境进行联系的自觉性,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把跟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社会热点中的物理问题、现代科技成果等有实践情境的教学内容引进物理堂;用生活中的器具做物理实验,加强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创设真实情境、并通过对真实情境的思维加工建立物理概念;用物理规律分析和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养成估计生活中有关物理量大小的习惯,乐于对媒体消息中物理量的大小进行审视,勇于对媒体信息中的不合理数据进行质疑。

  从学术形态到教育形态,深入挖掘物理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核心素养,突出物理教学的育人价值。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科知识只是形成学科素养的载体,学科活动才是形成学科素养的渠道。为此,要转变知识学习方式,倡导深度学习与合作学习等。一切知识,惟有成为学生探究与实践对象的时候,其学习过程才有可能成为素养发展过程。

学习核心素养心得体会2

  今天听了大连十一中xxx副校长的讲座——《有效开发学校课程,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听完很有启发。

  x校长从课程的概念、分类、开发依据、实施范例……进行了很好的剖析。

  x校长认为学校一切都可以内化、开发为课程,课程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教材是资源,教学是实施教材的过程。认为办学目标是构建校本课程的基础。要开发适性课程,既以个性优势,发掘学生潜能,又实现学生人性和谐健康。

  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开发学科性校本课程,以提优补弱课程、多元拓展课程、方法指导课程实现尊重差异的学业指导。特别例举了该校的分层教学,走班制定,很有研究价值。

  校本课程的自主开发,要制定课程标准,一切以达成课程标准为依据。要围绕发展、指导、学生发展指导予以开发。x校长例举了该校校本课程做“理智的发展者”,通过生涯指导、生活指导、德育教育,让学生过有规划的人生,过有质量的'生活,有丰盈的心灵予以开发。如模拟人才招聘会、模拟填报志愿、环保科技商业挑战赛等。做学生生活发展指导,实现自我悦纳、健康和谐。正确处理好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检验评价方式多样化,探索标准化学业评价方式,如生活达人大闯关。还有校园节日课程化,如英语节、读书节、科技节、体艺节、心理节等。

  x校长认为,还要开发隐性课程,如环境文化与精神文化。隐性课程往往是对学生心灵的影响与浸润。

  在课程开发中的教师做到:集体轮流主备、每人一个专题、走班上课、集体研讨、网络资源、较少较易处着手到逐渐扩大,从学校、学生特点及需要出发,不断整合,重视学生的反馈、参与。

  对于课程开发基本思路为:学生生源特点,学校办学目标出发,设计发展思路,确定课程目标、方法、评价反馈方式,到开发校本课程,再到整合课程形成体系,开发隐性课程,形成校园文化特色。需要做到顶层设计带教师主体,上下同心。

  x老师的讲座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兼顾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有机结合,依托学生核心素养,形成课程标准,注重学生需求实际出发,促进学生理性发展,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很值得我们学习。

学习核心素养心得体会3

  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使语文教学在弘扬科学理性精神,注重语言的准确、简明、实用,与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这两者的矛盾张力中寻求一种平衡,这是对历次语文教学大纲的历史性超越。

  核心素养,与素养不同。在内涵上都是谈素养,可是加上“核心”,就保留了最重要的东西。语文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过去做过很多总结,在知识教学时代,提出过“字、词、句、语、修、逻、文”的说法,把语文知识素养用这七个维度的内容进行了概括。现在看,有一点狭隘了。之后,大家普遍接受行为要点的概括,表现为:听说读写思。听说读写是四种能力,后来觉得思考也是语文科不可或缺的,就补上“思”这个重要行为。这些是能力要点的核心。素养的开口更大一点,而且除了装入知识、能力之外,还需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核心素养是什么,这个东西应该是稳定的,也就是说,我们要求的落实双基,就应该成为这个核心素养。换句话说,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要成为核心素养。

  我们要注意的是,在核心层次,谈知识核心、能力核心都没有问题,进一步延展到文学、文化、以及人文化的时候,很容易收不住口。过去语文科教学越界的时候很多,上成政治课有之,上成历史课有之。现在文章的内涵扩展了,新闻、说明文、科技文,各类应用文进来了,于是一些课堂开讲医学、宇宙学、科学知识等。还有的老师,在语文课,与学生大谈人生观、价值观,似乎在上哲学课。

  在提出双基的时代,我们把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较多停留在语言层次上,较少关注文章的人文性,由此缺乏了人文关怀。这样的教育就死气沉沉,一点趣味也没有。语文的美感,除了应用语言的准确和优美之外,还在文章内蕴之美。这是具有较强人文性的。因而在1992年韩军老师提出弘扬人文性的主张。这个学术观点所反拨的现实是,语文科不要过于知识化,沉到语言知识的底子上,缺乏对于一个人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视和培养。

  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使语文教学在弘扬科学理性精神,注重语言的准确、简明、实用,与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这两者的矛盾张力中寻求一种平衡,这是对历次语文教学大纲的历史性超越。

学习核心素养心得体会4

  教师需要树立“教育要发展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一专业思想,并切实把它作为教师专业行为的理性支点。其中,一方面需处理好知识和能力、品格之间的关系。知识是基础,发展能力和品格离不开知识的习得;知识是手段,目的是通过知识的习得发展能力和品格。另一方面需明确所要发展的能力和品格的特殊指向性,要适应终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再者,教师本身的价值观应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和谐。专业思想的建立,将会直接影响教师的知觉、判断等心理过程,从而引发其相应的有弹性的教育教学行为。

  至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一方面,教师要坚持探究性的教与学,让学生学会认知。知识是必需的,但不是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探究获取的,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坚持问题解决式教学,让学生学会做事。“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或者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观察、思考、想象、研究、操作、合作等方式,逐渐地形成核心素养。围绕这一思想,项目驱动法、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以及像艺术家那样工作都是不错的选项。但无论哪一种方法,情境、问题、探究、合作都是其中的关键词。再有,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性、自主性的学习,让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自我教育、反思与管理。

  为了在教育教学中能顺利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师要格外重视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管理能力以及教学交往能力的发展。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形成基本理解,转化为驱动性问题,设计学生活动。要形成多角度、多层次、开放地进行设计的技能,既考虑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又考虑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既考虑课内内容,又考虑课外内容,要熟练地运用生活经验和社会资源,包括21世纪社会、生活的实况,给学生以实际问题的解决。通过教书实现育人,达成立德树人的目的。

  课堂组织和教学中,要精心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课堂的组织,展现课程的生成、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和解决,是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途径。教师要具备相应的技能来指导学生,成为学生终身学习态度、方法与能力的指导者。在组织过程中,教师要具备技能,以求能够及时判断出学生的发展状态及需求,做出恰当的反馈和引导。还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素养和个人自主自律行动等核心素养。

学习核心素养心得体会5

  今天上午在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聆听了余柏青老师的《核心素养视阈下的中学历史教学》报告。报告澄清了我一直以来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从最早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到后来的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史证意识,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直到现在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的最终版本。历时一年多将近两年的时间,以首都师范大学徐蓝教授为核心的专家团队终于敲定了最后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与此对应,他们制定了配套的历史学科学业质量标准以适应即将到来的高考改革。历史学科共被分为四个等级,一级为最低等级,二级为高中毕业应达到的合格等级,还有依次拔高的三级和四级。后一个等级均涵盖前面的等级。高中历史教材共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必修部分4个学分,主要课程为《中外历史纲要》。选修分为两部分,10个学分,为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学生提供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

  关于核心素养,余老师不仅明确了它的'五大部分,还分别阐述了每个部分在核心素养这个体系中的地位。其中以唯物史观最为重要,它属于方法论,至少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从纵向看是从低级到高级,从横向看是从分散到整体;人类社会结构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在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分析方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等。其次,核心素养的第二个内容时空观念属于知识面的层次。余老师将时空观念分成了动态时空观和静态时空观两大基本类型。再次,余老师将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归到了研究力方面。而最后的家国情怀明显属于历史价值观的范畴。

  听了这场报告,受益良多。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在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第一,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重了历史的时间观念却更多地忽视了空间观念。(参看刘芃:《历史学科的教育与测量》)第二,史料在我的课堂中几乎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即使有时会用到一些史料,但也没有正确地使用,没有按照给出史料,引导学生,传授方法,分析史料,得出史论这样基本的历史教学规律才上课。

  学习就是为了提高,我想在接下来的历史教学中需要在这两个方面拿出具体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以恢复历史课堂的本来面目。

  初中阶段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发展语言意识和英语语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并在语境中整合性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口、笔语语篇所传递的意义,识别并赏析其恰当表达意义的手段;有效使用口、笔语传递意义和进行人际交流。

  文化品格

  文化品格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知识素质、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吸收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感,自信、自尊、自强,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能力。

  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水平和特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辨析语言和文化中的各种现象;分类、概括信息,建构新概念;分析、推断信息的逻辑关系;正确评判各种思想观点,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具备初步用英语进行多元思维的能力。

  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指学生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拓宽英语学习渠道、努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具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能够多渠道获取学习资源,有效规划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选择恰当的策略与方法,监控、反思、调整和评价自己的学习。

学习核心素养心得体会6

  一、人的“核心素养”到底有哪些日本企业家、哲学家稻盛和夫的人生方程式是“人生结果=能力×热情×思维方式”。他认为能力是先天的,每个人相差不大,起决定作用的是热情与思维方式。在他看来,热情就是工作的干劲和努力程度。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回答了“人生目的”,即“我为谁”。思维方式是道德的、人性的、利他的,它是正数;

  思维方式是不道德的、非人性的、单一利己的,它是负数。这才是决定人生结果的关键。若思维方式是负数,越热情、越努力、越有能力,人生的结果将越可怕。换言之,即是:道德的、人性的的'思维方式是“核心素质”的首席,第二则是“热情”,它包含了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其中积极的态度更为重要,它包含责任、进取心及抗挫力。

  研究者认为,人的发展取决于20%的智商和80%的情商、逆商。心里学常识告诉我们,智商在于先天遗传,后天培养并不会有太大影响;

  情商、逆商则在于后天的历练和培养。

  道德、人性的思维方式,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还有探究的学习素养,这就是人的四大“核心素养”,它们是“人的教育”的钢筋混凝土。

  什么是学习素养的核心呢我们认为是“探究”。学习应该是“学会”,而不是“教会”,判断“学会”还是“教会”的试金石,是学生会不会探究学习。

  知识、分数、作业和试题,并不能给人生好的路径依赖;

  恰恰相反,它们提供是一条扭曲的依赖路径。

  二、人的“核心素养”与“学科关键素养”学生的学习必须通过学科课程进行。学科教学,既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色调,也是教师教学生活的主色调。尊崇“素养为重”的育人价值取向,出路只有一条:学科教学必须“素养取向”。

  1、任何“学科素养”的形成都以“核心素养”为背景、底色。

  任何学科的学习,学习者只要有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以及不屑的钻研精神,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仅没有太大问题,还会有独特的发现。换句话说,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积极的学习态度、进取心、抗挫力,应该比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更重要。一个人的知识可以不丰富,一个人的能力可以不突出,只要他的进取心在,抗挫力强,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依然充满美好。

  2、学科素养的形成始终渗透人的“核心素养”的培育。

  学科教学必须要让教学环境充满人性与道德的关怀,学科能力才会成为积极情感、态度、价值的能力,即人的素养。今天看来,一个只知道教知识、练能力的教师,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格教师,只有懂得将“人性”和“道德”弥散在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日常行为中的教师,培养优秀学习品格的教师,才是一名真正的师者。

  3、关注“学科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学科能力的“点”很多,“关键能力”不多。研究和把握“学科关键能力”,教师才能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建构起自己的“师本课程”。“学科关键能力”清晰了、明了了、简化了,教师才能更从容地将目光投向“人性”和“道德”,才能将佝偻的腰从无边的知识、无尽的训练中挺立起来。

  三、“素养统整”下的课程与教学“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业特征。课堂教学要四“本”:学生为本、能力为本、道德为本、评价为本。

  “素养为重”下的课程与教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和角色,回归职业素养,人性和道德将成为课堂自觉。人性关怀和道德示范将成为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人的“核心素养”下的课程统整,每个学科的教学首先考虑的不再是本学科知识,而是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的核心素养。每个学科都有作业,对于“核心素养”来讲,作业里的责任、抗挫、时间观、效率观,比作业本身更重要,而这些“素养”,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

  课堂、集会中的自控和自律,讨论、合作中的秩序和包容,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

  学校运动会上的拼搏、包容、团结、意志,也可以统整所有学科。关键是教师的职业素养要回归,回到“育人教书”,先“育人”再“教书”。

  因此提升教师专业能力重要,支撑教师专业能力的非专业素养——即人性与道德、热情与坚持——更重要。

学习核心素养心得体会7

  9月13日下午,在xx市实验小学观摩教室,刘副校长做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与思考的专题讲座。讲座中,刘校长从“核心素养的缘起、概念和内涵以及在生命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三个方面,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用一个个鲜活的实例分析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尤其对实验小学特色的“生命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了具体阐述。在这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不仅让我知道了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指针,更让我明确了“价值观”,“思维方式”,“品格”是学生和教师应重点培养的学生的素养。教师应该关注的是“乐学善学”——学生整理数据的能力;是“勤于反思”---学生学习的学法;是“数字学习”----学生整理数据的能力。教师要在生命课堂中将“育人点位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倡导“三生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下面就我在“如何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本学科教学内容想结合”方面的思考做一下阐述:

  1.寓游戏于教学中,将游戏用于识字,拼音,课文学习中,充分利用孩子的年龄特性,分层次的组织游戏,通过游戏环节激发孩子乐学。

  2.语文课程是一门人文性、工具性统一的课程,应更承担起引领学生价值观的重任,并且要渗透在语文课的方方面面,比如对字、词、句的理解没要组织积极向上的`词语和句子;对语文的知识课后有一个延伸,不仅教知识,知识背后更是人文的东西,简单的字、词、句、复杂的文章、儿歌,都要让孩子理解知识背后的中华文化的魅力;多教给孩子正能量,积极价文中人物和观点,学会学习他人的优点,我觉得每节课后几分钟时间让孩子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更可以是人文方面的一些正能量的做法或者做人的道理。

  3.在回答问题,评价他人说法等方面加强核心素养培养,这不仅仅是对学习规范训练,更是价值观引领。

  4.教师以身作则,多表扬优点,给学生一个导向作用。

  5.语文学科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数学思维,语文的思维方式可以表现在说话(大声,有条理,层次清楚)的思维方式,评价的思维方式(有点,不多),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正面的,积极地)。

  6.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解决困难思维方式,多想办法,少抱怨。

  7.“品格”素养的培养应渗透在说话,读书方方面面。

学习核心素养心得体会8

  教师首先要以德育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正确的教育观念可以造就人才,错误的教育思想会摧残人才,教师的政治取向,道德素养,教育观,世界观,人生观起着直接影响作用。一方面需处理好知识和能力、品格之间的关系。知识是基础,发展能力和品格离不开知识的习得;知识是手段,目的是通过知识的习得发展能力和品格。另一方面需明确所要发展的能力和品格的特殊指向性,要适应终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再者,教师本身的价值观应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和谐。专业思想的建立,将会直接影响教师的知觉、判断等心理过程,从而引发其相应的有弹性的教育教学行为。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师要坚持探究性的教与学,让学生学会认知。知识是必需的,但不是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探究获取的,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坚持问题解决式教学,让学生学会做事。“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或者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观察、思考、想象、研究、操作、合作等方式,逐渐地形成核心素养。围绕这一思想,项目驱动法、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以及像艺术家那样工作都是不错的选项。但无论哪一种方法,情境、问题、探究、合作都是其中的关键词。再有,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性、自主性的学习,让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自我教育、反思与管理。

  二十一世纪呼唤着高素质、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多层次人才培养呼唤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也呼唤着高尚的师德修养。教师担当着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唯有高尚的师德修养,业务能力强的老师才能振兴教育,也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爱是教育美丽的语言,我们教师应有那颗与学生沟通的法宝—博爱之心。用爱去对待学生,影响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

学习核心素养心得体会9

  近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火遍教育界,铺满博客圈,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教师也“闻声赶来”,今天也一睹“核心素养”的芳容。很庆幸的是,不单单是作为教师的我看到了这份“核心素养”,我还庆幸作为一位父亲看到了这份详尽的孩子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建议全社会认真学习“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深入理解具体的三个方面、六个素养和18个基本点。无论是不是教育者,他们都需要认真学习。首先,他们需要为自己的终身学习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其次,他们需要总结自己过去的生活和学习过程,并不断反思自己。

  更何况《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从标题上看也看不出是对学校的要求啊,细读后你会发现“核心素养”实则是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的整体要求,甚至还有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范畴。每一个自然人都会是学生,人的一生都是在学习的过程,只要是生活在中国,这份“核心素养”都离不开我们。

  由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质是一个宏观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因此对每个年龄组和每个社会分工的中观层面的解读将指导具体教学实践过程的实施。根据这一框架,我还想谈谈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具体表现要求,这只是我的一点拙见。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类存在的根源和灵魂。这方面包括两个核心素质:人文传承和科学精神。

  1.人文底蕴在小学阶段毋庸置疑就是以语文学科为集团的人文领域的知识储备了,古今中外现成的、成熟的文化体系的学习,是学生一切发展的基础。只有有了人文积淀,基本的知识才能沟通和发展;只有有了人文情怀,做人做事才更有“人情味”,提高幸福度;只有有了审美情趣,知道什么是真善美,才能对美好事物追求,成就美好生活。

  在我周围小学学习的现状下,上午和下午阅读中国经典,教师的引导和理解,学生的人文积淀;学生们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如果学生需要帮助,他会向同学伸出援助之手。这就是人文情怀;学生干净整洁的衣服,干净卫生的教室,艺术和音乐课上快乐的笑容,以及学生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都是审美兴趣的范畴。

  有了“核心素养”的明确后,这些内容学校及教师一定继续做实细致,严把学生的“人文底蕴”关,对学生的一生美好奠基。

  2.科学精神对人文遗产的方法和技能较多,情感投入较少。情感和理性之间没有分离。在谈论“情感”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谈论“理性”。科学精神是理性,它以基本的科学原理为基础,影响着学生对世界万物的理解。理性思考、批判性提问和勇于探索是这一核心品质的三个基本点。

  以数学学科为典范的课程学习,学生思维清晰,逻辑缜密就是在阐述理性思维;学生做学问,除了学还要问,对于问题,学生能管理好自己的问题,独立思考,设法分析、解决问题这就是批判质疑;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不屈不挠,不断尝试,直至问题解决这就是勇于探索。

  学生的学科学习和当前如火如荼的“创客教育”要求学生具有科学精神,而不是迷信,认识到有规律可循,有规律可循,有办法可循。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基本属性。这也与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课程理念密切一致。主体本身“活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生活方向,而不是别人的傀儡和傀儡。如果被他人使用而不觉得有丝毫自由,就应该主动学习,过健康合理的生活。

  1.学会学习,拥有学习力。即便是再新的东西和知识,都在学习意识的指导下,利用合适的学习方式,巧妙的学习方法,准确快速地掌握住。做好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才算是学会学习。

  “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善者”。对于学习,学生首先应该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找出自己的学习偏好,使用自己的学习偏好,并拥有自己的学习技能。他们学得越多,就越容易,也越快乐。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丰富的经验储备,有选择地调整学习策略,独立解决问题。

  信息飞速发展,“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大趋势下,学会自觉、有效地使用信息,势必要事半功倍的。这也和二七教育的“信息化”紧密相连,所有的学习资源都可以共享开源,让所有的学生学习都能够高效,在数字化时代,更具活力。

  2.健康的生活不仅仅是身体健康。前一段时间,“许玉宇事件”和一系列发人深省的电话诈骗事件造成的悲惨后果,是一个典型的教学反例。受伤的学生不珍惜生命,没有健全的人格,无法自我管理,因此他们自杀并感到兴奋。这是学生学习的悲哀。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做好“健康生活”。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必须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要自我保护,适当锻炼,拥有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例如,课间操的坚持,站姿、坐姿的标准,书写的习惯等都是小学生要有认识的。对于小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的能力还需更多的锻炼,健全的人格正在形成,小学阶段学生做好对于人生大局观的认识即可,为成长打好基础。自我管理方面,小学生的自我管理需要教师引导、家长监督,适时的鼓励、奖励,拥有持续行动力,正确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三、 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每一个人终归是要成为社会人的。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社会参与非常狭窄,现阶段仅局限于学校参与和家长所带领的社会的部分参与而已。这样一来,对于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这些基本要点在小学阶段就需要有所调整了。

  小学社会责任范畴可以培养学生的班级责任感。在课堂和学生中诚实、友好、文明、礼貌;当学生犯错时,校园课堂生活如宽和待人,培养了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国家认同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很不够具体的,做到知国就不容易了,爱国则只能从小事做起了,在公共场合不乱扔果皮纸屑,见到不文明现象及时的制止,就是对国家利益和尊严的捍卫。那么在小学阶段,学生需要完成什么呢?我想应该是自己在班集体这个小集体中的“位置”认识,自己在班级中起到一个什么样的影响作用,或是任劳任怨“小蜜蜂”、或是出主意的“点子大王”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发展成为国家的“一块砖、一块瓦”。

  这种责任教育在小学阶段更具体、更实用。

  国际理解就又和二七区的教育方向中的“国际化”完美接轨。“国际理解”在小学阶段可以让学生大开眼界,认识不同的人种、生活习惯,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学生可以从小树立广泛的全球观,认识到和而不同。中外文化的强烈碰撞,精彩纷呈,多元共生的教育理念,教育孩子全面发展,成就多彩人生。

  学生的实践创新要求学习贯彻落实,服务现实,服务未来。所有的学习都能了解劳动,提高劳动效率。小学优化等实践课程可以让孩子合理安排和尝试提高劳动效率,增强劳动意识。集体分工和全班大扫除是劳动意识的体现。

  学生的学习是终生的,在离开家长和老师后,依然能够遇到很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怎么办?这就要求了要从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日常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设法解决问题,然后动起来真真正正的解决问题。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的。否则,学习的精力和时间将被浪费。因此,小学生的学习阶段与人生的学习阶段紧密相连,从而运用这些知识,在生活中取得进步。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实一定会形成教学新常态,落实在课程改革上,国家课程的改变,校本课程的研习和发展都将迎来新的春天;落实在教学实践上,更注重能力培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的方法,真正提高学习力,以无招胜有招、胜百招;落实在教育评价上,解放卷子的局限,解放教室的局限,解放一朝定输赢的局限。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基于科学性、现代性和民族性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中心的。它分为三个方面: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综合表现包括人文传承、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感和实践创新六项素质,具体提炼为民族认同等18个基本点。结合我的教学和教学经验,我主要从以下几点谈谈我的经验。

  一、责任担当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重要的一点是树立法治观念。现实中,一些学生不懂法律,不能明辨是非,做事没有原则,不会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结果,他们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要加强学生的法律学习,宣传守法的重要性,采取丰富多彩的法律教育形式,让学生学习、认识、理解和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人文底蕴

  在一个国际化的世界里,学生需要了解自己的文化,真正理解和接受来自不同国家的文化,而不是盲目模仿或随意追随一种文化,这才是真正的国际化和世界观。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强调在教授学生中国文化和传统的同时,他们应该培养他们的全球视野。通过思想课,学生理解和热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尊重和宽容其他民族的文化。我们不仅要反对自满自大,而且要反对崇洋媚外。我们要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自用,创新民族文化。学生要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潮,把自己培养成创新型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三、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比学习知识更重要”。教育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们教师的一项艰巨任务。随着学生获取信息来源的多样化,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该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帮助学生获取、识别和使用各种信息,解决各种问题,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全面、和谐发展。要使学生快乐并善于学习,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好学的人,并养成自己好学的习惯。以身作则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催促了学生学习的萌芽,使学生逐渐从模仿老师转变为自觉需要学习。学生应该勤于反思。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营造自学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途径。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问。当然,教师应该善于灵活地向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

  四、健康生活

  健康的生活是我们享有所有其他权利的基础和前提。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成功和发展非常重要。我们应该教育学生永远不要放弃生活的希望。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遭受多少挫折,都不应该放弃生活的希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抵御挫折的能力,乐观、开朗、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善于调节情绪、自尊、自爱和心灵沟通的良好心理素质。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具有科学性,富有时代性和民族性。六大素养,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给出了现代教育的新的思路和方法。

  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应该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对社会有用。我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要努力发现亮点,发现就表扬,引导他们继续努力。我清楚地知道智力和能力训练的重要性。只有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教师才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所有学生面前,我从不揭露个别学生的缺点,让学生觉得老师尊重他,不丧失自尊。慢慢地,我开始对自己有了一点信心。在这个时候,我会给他们更多的机会来证明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在得到老师和学生的无私关怀后,他们肯定了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从而建立了强大的自信。

  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生理特点,设计儿童乐于接受的趣教,在课堂中做到少讲精练,着力体现训练过程,提问问在重点上,问在难点上。教师“少讲”、“少问”便节约出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把练习有机地结合在讲问之中。每节课都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乐学”、“学会”,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

学习核心素养心得体会10

  20xx年3月16日至3月19日参加了“全国教育名家论坛第六届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培训观摩会,执教的专家有: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员杨再隋老师,有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还有一位和蔼可亲的诗人雪野老师,还有犹如春风化雨般的吴老师。杨再隋老师的理论也是如此的可爱,其中特别强调了核心素养这的很着眼的名词。

  第一天主要听了杨再隋老师的理论讲解,正如主持人雪野老师说的那样,理论也是很可爱的,确实与会的所有老师听的很入神,很认真,有的'在做笔记,有的在拍照,可见家对知识渴望,同时也卯足了学习的劲头。令我最感动的是王崧舟老师的观摩课《爸爸的花儿落了》这是七年级下册的课文,讲解的对象却是小学六年级。这还是一篇3500字的小说,但是在王老师的教育下学生很轻松的掌握了所学的知识,特别是学生把插叙掌握的十分牢固,王老师也没有特意的拿出来讲解,但是不知不觉中文章的脉络,目标却又是清晰的。这点事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学习的,让学生从读中感悟。总之,这一节课十分精彩,恰到好处。其中,我也被文中“英子”的精神所感动,闯练,闯练,英子,这还是父亲临终前对英子的教育,看到了英子从稚嫩走向成熟,从害怕到敢于担当,到最后的收获满满。从中也体会到了父亲的伟,真是所谓的,父爱如山啊!

  我在这里还想说的是雪野老师,他很有名,我却初次认识,能听到如此好的诗情画意的课,真是幸运。雪野儿童文学家,诗人,儿童诗研究所所长。他所上的《公鸡的花花被》课堂氛围好,老师富有亲和力,整节课给人的感觉也好似在读诗,在欣赏诗。我觉得能把课上的如此绝妙,也实属厉害了。开始,引导学生什么是童话?学生们的回答也是很精彩,让所有的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真正的感受诗的伟,诗的美好,知道现在耳朵旁边还回荡着雪野老师的朗诵:公鸡的花花被,薄薄的,七彩云一样漂亮。

  最后,说一说吴琳老师,她是北京教师研修中心的语文教研员。不仅喜欢她的课,还更喜欢她这个人,她说过的一句话也是让我很是喜欢:“喜欢沿着弯曲的小路慢慢地走,看到很多风景,听到很多鸟儿的歌声,遇到一些很有趣的人,写下一些很美妙的故事。人生的路就那么长,急什么呢?”是啊,正如她所讲的《亲爱的小鱼》这个故事很有趣也很有爱,爱是什么,爱是陪伴,是呵护,是承诺,是信任。从今天开始爱身边的每个人,爱学生,爱同事。相互助,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吴老师给人的感觉如同妈妈,是那么慈祥,那么有爱,耐心的指导,谆谆的教诲。今后的教学之道,希望自己也要努力改变自己,成为学生们的妈妈。

学习核心素养心得体会11

  学生进展核心素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培育全面进展的人为核心,具有科学性,富有时代性和民族性。六大素养,细化为十八个根本要点,给出了现代训练的新的思路和方法。

  教师再也不是仅仅传授学问了,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全面进展着想。我们培育的学生将来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信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我们要千方百计地查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一旦发觉便赐予表扬,并引导他们努力发扬。我清晰的知道智力、力量培育的重要性,只有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进展,全面进步了,教师才有胜利后的喜悦。在全体学生面前,我从不揭个别学生的短,让学生觉得教师敬重他,没有失去自尊心,渐渐地对自己也开头有了一点信念,这时候,我再给他们更多的时机呈现自己,以证明自己的力量。特殊是得到教师、同学的无私关心后,他们确定了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从而树立了很强的`自信念。

  在课堂上依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生理特点,设计儿童乐于承受的趣教,在课堂中做到少讲精练,着力表达训练过程,提问问在重点上,问在难点上。教师“少讲”、“少问”便节省出时间进展多种形式的练习,把练习有机地结合在讲问之中。每节课都要面对全体学生,引导学生“乐学”、“学会”,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学会学问,提高力量。

学习核心素养心得体会12

  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习《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家一起来看看吧。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近日在第二届“北京教育论坛”上,专家表示,时代变化了,要求变了,呼唤核心素养的出现。讨论中国的核心素养要结合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要适应中国现阶段的国情、校情。哪些素养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我们的学生和国民所需要的。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万变不离其宗的‘dna’。核心素养将为北京学校带来六变化。”有关专家表示,六变化包括:

  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

  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轻课业负担,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变化;

  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有关负责人在论坛演讲中表示,“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工作报告已经提交教育部,正在接受鉴定。

  对于这一国家版“核心素养”具体内容,社会各界充满期待,同时提供了多个方面的建议。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xx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托,由北京师范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学牵头,华南师范学、河南学、山东师范学、辽宁师范学共同承担。

  林崇德教授日前出席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表示,项目组共组织了48场谈,涉及575位专家,提出了12个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有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二级指标中社会参与里面有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自主发展里有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文化修养里面有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等。

  不过,最新出炉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透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通过学习《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我认为要想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个人发展过程中,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素养更是不可或缺的。

  任何学科的学习,学习者只要有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以及不屑的钻研精神,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仅没有太问题,还会有特的发现。换句话说,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积极的学习态度、进取心、抗挫力,应该比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更重要。一个人的知识可以不丰富,一个人的能力可以不突出,只要他的进取心在,抗挫力强,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依然充满美好。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抽象、推理等数学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贵在重视和坚持。要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抽象的'知识,更多的则是一种方法,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甚至于一种精神和态度,从而让学生满怀乐趣和憧憬地去学习它。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业特征。人的“核心素养”下的课程统整,课堂、中的自控和自律,讨论、合作中的秩序和包容,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学校运动会上的拼搏、包容、团结、意志,也可以统整所有学科。关键是教师的职业素养要回归,回到“育人教书”,先“育人”再“教书”。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自主发展”是近日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含的三板块之一,而“学会学习”又是自主发展的基本前提。

  “学会学习”一直以来是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共同期望,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学会钓鱼,而非只享受现成的鱼。具体到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呢?在我看来,在教学中可以分三分走。

  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在新课程标准倡导知识“螺旋式上升”的背景下,有些知识点的跨度比较,前后联系相隔的时间也比较长。以北师版《数学》教科书为例,小学四年级开始教授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的性质等知识,要求简单应用;初中八年级要求简单说明原理,广泛应用;九年级要求进行推理证明和灵活应用。在如此长时间的跨度内,如果学生不会总结和梳理,那么必然会形成知识的“交通堵塞”。

  随着年级的升高,各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多,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助下,应当经常整理、复习、归纳和总结所学的相关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逐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简单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这也有助于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如果学生不会归纳总结,在六年级复习时,可能还要翻看三、四、五年级的书本;在九年级中考复习时,可能就无法将七、八、九年级的知识系统归纳梳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高考复习时,可能也不会把初、高中的知识建构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么最后复习阶段学生的负担不知要增加多少倍,更不用说触类旁通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完善“几多几少”,会对学生获得学习方法有裨益。作业少一点,学生看书的时间多一点;重复抄写少一些,学生自己整理的时间多一些;共性的作业少一些,有针对性的作业多一些;老师讲得少一些,学生交流的时间多一些。这种教学方式,能促进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当学生逐渐能够熟练地进行归纳总结时,就会逐步学会华罗庚所言的“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学习方法,其学习能力也会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逐渐得以提高。

  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

  学生不应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当处于主动、积极的知识构建状态。每个学生都有其特有的个体学习经验与知识结构,而新学知识和原有知识之间的衔接问题,可通过同化和顺应等思维过程得到迁移和解决。

  在同化过程中,新知识被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结构所解释,并被纳入到结构之中。如初中数学中的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的运算,可纳入到小学的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体系之中。在顺应过程中,原有知识结构和经验按照新知识的生成过程重新组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和发展,同时又产生新的变化空间。如较小数减去较数在小学数学中是不成立的,而在初中有理数范围内相关计算是可以成立的。

  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是复习准备篇。这个设计就是为了小学、初中英语的衔接,兼顾了城市和农村学生的差异,因为农村和城市学生的英语起始教学时间有很不同,所以需要教师了解学生,把握进程。这样的课程设计,就是为了特定学段学生知识的衔接与迁移。

  还有,小学阶段的科学课,内容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工程设计、技术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与初高中的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涉及学科知识的迁移。但在现实教学中,很多老师仅仅是照本宣科,没有引领学生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如果在小学阶段,学生掌握了这门课的基本思想要领,到初中开始学习生物、物理、化学时,就不会把这些学科看作崭新的学科,产生畏难情绪。

  现在很多地方的初中设立了“研究性学习”类课程,内容涉及自然学科、人文学科、工程技术学科的研究过程、学习方法和创造发明原理,一些学校的高中课程中还有数学建模、研究性学习课题等等。这些课程设计的初衷,就是加强初中、高中各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强化学生的知识迁移意识和综合运用能力,从而为孩子们的终生学习、创新研究、保持探索的兴趣打下基础。

学习核心素养心得体会13

  20xx年2月8日上午,马校长为我们解读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习后我感受颇多。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文化基础),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自主发展),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社会参与)。

  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人文底蕴);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索(科学精神);乐学善学、勤于反思和信息意识(学会学习);珍爱生命、健全人格和自我管理(健康生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社会担当);劳动意识、问题解决和技术应用(实践创新)。

  由3个大方面逐步细化为6个基本点,再进一步细化为18个基本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主要表现

学习核心素养心得体会14

  通过本次专题学习,我对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标准、与素质教育、综合素质教育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特别关注了核心素养课程与教学改革,内容实在,可读性强,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我们要学习他们教育思想的先进性,教育理论的严密性,教育措施的细致性,教育成果的全面性,真正做到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开展,创立真正的高效课堂。我谈三点学习体会:

  一、转变教学理念想要真正使核心素养落地,教师必须转变并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教师的“教〞要切实为学生能“学〞效劳,正确对待教师的“少教〞,给学生以更多的“多学〞主动权。在教师的组织和引领下,变学生“听懂了〞为“学懂了〞“学会了〞。我也结合了自己英语课堂的实际,在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都得到全面改观,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式〞或“被填灌式〞的学习状态,转变成为现在的自主式与开放式的主动学习状态,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活泼、自信了,也更乐于用英语大胆的进行交流和表演。

  二、领悟有效教学学习的过程是一次知识积累与运用、创造的过程,因此要会学、善用。核心素养的主体是学生,提倡“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教师需有精湛的教学艺术,学会阅读课堂,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思想,学会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会帮助引导学生更深入的进行思考。我认真学习并思考着每一个观点,同时也思考着如何将这些优秀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带进自己的课堂,有针对性的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也深刻地领悟到:在教学中应不断探索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处理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课堂预设与生成等等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通过实践对理论、经验的检验,寻找这些方式方法上的不同点、相同点与衔接点,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课堂教学艺术。

  三、学会终身学习提高教育素养首先要立足学科素养的提升,同时突破学科教学的界限,树立教师终身学习的目标,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开展,把不断学习作为自身开展的源泉和动力。在教学实践中,将学习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懂的教育规律,做反思型教师,养成反思习惯,反思自己的活动过程,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通过总结经验,向更完善的目标努力。

  其实说实话,说教学目标要从三维到核心素养,我并不太明白什么是核心素养,知道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品格,学习能力等,个人理解就是培养学生在学习上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有思维的个体。听核心素养这个讲座,我体会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1.关于思维导图,其实说白了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知识框架,区别在于别人每天在做,而自己几乎不做,小事天天做方见成效,这是接下来我上课要采取的一个重要技巧,每节课都给学生或让学生自己构建本节课思维导图,使学生学习知识系统化。

  2.要做一个学习型的老师,前卫的老师,跟上时代脚步的老师,局限于当前的教学水平,很快就会被淘汰,拿核心素养这个词来说,中国教育已开始朝这个方向开展。可我昨天才第一次听说,说明自己水平与社会开展已有脱节现象,接下来要拿取外出学习时机,听更多名师讲座或课程。

  3.做一个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教师,不盲目地照搬,模仿,要想一个新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起作用。首先该教学方法一定得能够使自己的学生适应,所有任何新的方法都得结合学生的学情,学生能够消化,吸收次教学方法,才能算是成功,把握学生学情才是关键。

  4.做一个有激情的老师,还是相信不是知识渊博就能教出优秀学生,只有自己被学生从内心所接纳,愿意听从老师的教导,学生成绩才能有所提高。

  关于少讲多练,精讲学案这一块,我觉得我们学校目前做的还可以,不过仍需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学生自身依赖性还是太强。总之,要当一个出色的老师不容易,自身开展是关键,要不一个落后的、跟不上社会步伐的老师很难教材优秀的学生。

学习核心素养心得体会15

  爱因斯坦在他的《论教育》中说过:“人们常常简单地认为学校就是把尽可能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工具,这是错误的认识……学校的目标应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独立行为,又视对社会的奉献为其人生第一要义的个人。”“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中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以往的教育,人们只关注课程本身以及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知识,而忽视了课程教学之外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其中就包括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能力,以及社会参与的能力和意识,这些正是“核心素养”的要求。这些并不是课程本身的内容,但它确实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植根于学生的生命并形成一种素质能力,对人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爱因斯坦所强调的“剩下的”东西的价值,即教学的价值所在,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立体的“人”。

  身为语文老师,对语文学科教学中“核心素养”有较深的感受。语文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他们贯穿于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从学生刚入学接触到汉字,到现在进入高中进行更高层次的语文学习,语文素养都伴随着他们所有的学习活动,是一种隐性的存在。语文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重点,就是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语文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情与理同步发展。

  就语文学科来说,语文关键能力就是语言能力,一个人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语言生动,感染力强,我们就可以说此人具有很强的语文素养。就像鲁迅先生所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思维能力可整合到语言能力中,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如果一个人语言条理性强,语言深刻犀利,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此人思维具有条理性和深刻性。如果某人语言混乱,颠三倒四,前言不搭后语,我们就可以说此人思维混乱,没有条理。语言是思维的表现,是思维的外在特征,它们俩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可整合为人文修养。如果说语言能力是语文关键能力的话,那人文修养就是语文的必备品格。人文修养为语言能力导向,为语言能力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身为语文老师,文化底蕴显得格外重要。一位具有语文核心素养的人,必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是个大概念,就语文学科来说,所谓文化底蕴,就是一个人对古今中外一切经典文化的积累程度。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需要什么文化底蕴呢?语文老师需要经典诗词的底蕴。中国是诗的国度,是诗歌养育了中华民族。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让人温柔敦厚,让人文质彬彬,让人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老师需要文学名著的底蕴。文学名著是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更是民族精神和灵魂代言人,我们的教材中就有大量的'文学名著,也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大量的文学名著,文学名著就是为学生的文化奠基,为学生的精神添上亮丽的底色。语文老师需要文哲史的底蕴。古人讲,文哲史不分家。文学是人学,文学是人类社会的形象图说。哲学是万学之学,指导一切科学,充满着好奇、疑问、探究与智慧。哲学就是追求智慧、热爱智慧的学问。历史充满智慧,读史使人明智;文学充满智慧,文学给人灵感,给人想象,给人真善美的启迪。当文哲史融为一体时,就让我们的心灵充盈智慧的光芒。

  语文本就不是一门功利性很强的学科,更多的,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当语文学科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时,语文的核心素养也显的越发重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以学生为出发点,立足课堂,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贯穿于语文教学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学习核心素养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学习核心素养的心得体会11-19

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05-13

学习核心素养心得体会02-28

学习核心素养的心得体会15篇11-19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学习心得09-16

学习核心素养心得体会15篇02-28

核心素养的心得体会12-31

语文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范文08-23

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15篇11-17

学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心得体会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