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零打碎敲学习心得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马上将其记录下来,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零打碎敲学习心得,欢迎阅读与收藏。
零打碎敲学习心得1
课程建设不应该零打碎敲,也不可以剑走偏锋
什么是课程建设?在现阶段,当课程改革的“红利”早已释放殆尽,教师对课程改革普遍感到疲惫和消极的今天,我们该如何进行学校课程建设?
狭义地讲,一所学校的课程建设主要是校本课程建设,或是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建设。学校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和价值在于,通过课程的整体建构,积极开发富有个性色彩的校本课程,弥补国家课程通识和共性教育的不足,满足本地、本校以及学生个体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发展。从这一意义而言,校本课程建设就是学校个性建设,也就是特色学校建设。
一般而言,学校课程建设大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一是“零星”课程的开发阶段。一些年轻教师因为思想和理念的适度超前,不甘于现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也为满足部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突破应试教育的藩篱,在校长的默许下开设选修课,创建兴趣小组,进行校内外实践活动。这样的“开发”,一般不是有意或刻意而为之,没有专业引领和指导,甚至有人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概念还没有弄得很明白,但自己热衷,学生喜欢。他们赶上课程改革的浪潮,便借船下篙,稍加完善便演化为“校本课程”。而这时的学校,对于课程建设还处于“草创期”,尤其对于国家课程还心存朴素的敬畏,谈不上“校本化”国家课程。这应该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初级阶段,也是自发阶段。
二是有一定规模的课程开发阶段。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校本课程被作为检验课改的硬性材料,一些课改先锋学校非常重视,有些高中甚至在很短的时间开发出数十种、上百种校本课程。这时的课程开发,尽管有对校本课程的理性认识,但还是就“校本”而“校本”,只满足于校本课程的“有”和“数量之众”,还未能从更高的课程视域认识校本课程的意义和价值,因而内涵不丰、质量不高。与此同时,少数学校开始启动“为我所用”“为应试所用”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这是学校课程建设的中级阶段,也是较为低层次的自觉阶段。
科学规范的`课程建设必须超越这两个阶段,进入学校主体的高度自觉阶段。学校课程建设不应该零打碎敲,也不可以剑走偏锋,应是在科学的课程规范下,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科学设计,统筹安排。学校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在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成长和发展。一般而言,有以下几个环节值得高度重视。
第一,价值追求高位。学校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多样化需求”,提供选择,彰显自主,达成个性和创造精神的更充分、更主动发展。这样的“高位”是教育的本质要求,与现实的考试升学并非水火不相容,只要上下一心,真抓实管,尤其是行政部门科学“作为”,所有的办学主体切实按照课程规范实施教学,课程对于学生发展的真价值就能体现出来。
第二,构建强调整体。对于一所学校而言,成熟的标志应该是课程的成熟,课程成熟的表现是体系化。所谓课程体系化,是课程的自成体系与学校文化、学生发展的三位一体。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教育思想、办学宗旨,课程体系架构、单一课程建设都必须在这样的思想和宗旨的观照下进行。特别要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国家课程必须有高度的尊重,所谓“校本化”只能是在“持正守本”前提下,对形式、方式微调。如此,由文化而课程,由课程而学生,这样才是有文化品位的学校。
第三,机制实现联动。课程是学校实力的核心,兼具软硬、静动之特点;课程建设是学校工作的宏大“叙事”,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工程”,需要多方联动,多管齐下。学校文化的成熟和基本成型,课程理念和主张的共识达成,课程建设的理论、策略和方法的指导到位,都是必要条件;校内部门、年级组之间纵横关系的和谐协同,是基本保障。仅靠校长的“强推”,少数先行者的“自发”,必将流于“游击”式的琐碎和散乱,难以走得久远。
第四,参与必须全员。课程实施的关键在教师。改变精英开发、编写教材的传统模式,倡导每位教师直接参与开发课程,在课程改革深化的今天尤为重要。自己开发建设,自己实施教学,甘苦自知,驾轻就熟;更重要的是,开发课程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研究教育、研究学生、研究教学的过程,自然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长期应试导致的教师教学知识、能力、观念和素养的僵化、固化、陈旧化,正需要通过课程建设的新举加以刺激、突破,以使教师洗心革面、脱胎换骨。
好的课程要实现好的价值,需要有好的教学实施。优秀的教学实施,来自优秀校长在引领课程建设之后科学的教学推动。校长亲力亲为的引领,教学模式的建构和共识,教师自主、选择的原则,是确保课程教学推进有序、有效的可贵元素。
红利,教师,如何,学校,课程开发
零打碎敲学习心得2
可以运用零打碎敲的方法
语文学习实际上是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在生活中还有学习中不断的积累。打击可以利用生活中的零碎的时间去学习,看一点记一点;同时积累一些比较零碎的知识,在不经意中建造属于自己知识的高塔。鲁迅先生就善于翻览各门各类的书,什么样的书都可以适当的翻一下,随时随地积累有用的知识。微小的积累会带来质的飞跃。对语文学科来说,只有知识的积累才有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只有学富五年才真的可以才高八斗。
做生活的有心人才可以做语文学习的有心人,用零打碎敲的学习方法就能把语文学习变成有趣的事情。当可以很随意地学习东西的时候,按照自己的兴趣学东西的时候,学习就是一种乐事。
同时要有读写结合的方法
语文的学习必须要学会阅读、思考、写作结合才有高效率。阅读伴随写读书笔记,把最有价值的内容记下来,把阅读中的新思考、新想法记下来;阅读生活伴随写日记就需要记下自己阅读的体会还有对生活的感悟。阅读和生活伴随文章的写作要以具体的规范形式表达思想,慢慢的.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形成自己的文章风格。这样长时间下来才能提高自己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远处说才能成就事业,才能自成大家。
最后还要有系统的学习法
只有系统的学习才能帮助自己打牢知识根基,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架构,形成联系紧密还有调动迅速的知识网络,才能在此基础上对知识运用的比较自如,才能有创造和创新。
现在的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材就是一套比较系统的教材。语文学习就要把这套教材学习好,掌握好和利用好。完整的知识系统就要靠自己的努力还有老师的引导以及同学的切磋,长期的过程才能真正的掌握好。系统的学习是我们整个语文学习最主要的内容。
零打碎敲学习心得3
六天的学习,虽然早出晚归,很是辛苦,收获也是沉甸甸的,尤其是去高县柳湖中学观摩的十二节优质课,那是宜宾市最高级别的初中历史课堂。通过观摩、学习、讨论,我觉得这些优质课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第一,都很好地解读了课标,重难点的确立恰当,贯彻新课标的理念。
12位教师无论是上哪一课,都很好地落实了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对知识的梳理到位,线索非常清晰。
第二,细心解读教材,根据自己的授课需要大胆整合教材。
注重整体结构,不再零打碎敲。尤其是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的老师,都是先布置预习全文,完成导学案。然后根据课标的要求,确立重难点,再各个突破。不再是依据教材顺序进行教学。真正体现了“用教材教历史,而不是教历史教材”。
第三,充分利用教材插图和历史图片,引导学生读图、析图,挖掘出图片隐含的历史信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历史图片的作用——直观、形象,既培养了学习读图、析图和用图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和重视使用历史插图学习的习惯,还可以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这几课的教材图片都比较多,如《经济重心的南移》这课的插图多达9幅,覆盖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全部内容,用好教材给我们提供的现成的资源,就能很好地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很多老师都还补充了一些历史图片服务于教学。如史秀琴老师补充的瓷器图片,曾利老师补充的“菜”让学生猜,田冬梅老师的“以图说史”。以及很多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的老师都用到了《北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形势图》和《南宋时期民族政权形势并立图》,上《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生活》这一课的老师都用到了《清明上河图》。
第四,重视史论结合,做到论从史出
教师们都通过提供丰富的图文史料,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
第五,贯彻“学史致用”,“古为今用”的治学精神,重视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明白学史为现实示服务的道理。同时培养学生辩证的看待历史问题的历史观。
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为了了解过去,更是为了服务于现在,着眼于将来,要培养要学生发展的历史观。如张欣老师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分析后得出了为今天经济发展的启示,曾利老师的“你欣赏什么样的美”,尚倩老师安排的“写出你对和平的建议”,陈罗伟老师的“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曾利老师设计的问题“为什么宋朝过年的习俗就保留了下来,而缠足的习俗就没有呢?如何对待我们古老的习俗呢?”让学生辩证的看待历史问题。
第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让全体学生动起来,学生的参与度极高,达到了全员参与。
第七,关注细节。虽然细节不会决定我们一节课的成败,但会为我们的课增加一定的亮色。如,陈罗伟老师在《经济重心的南移》这节课中手工业的发展,就提到景德镇的.制瓷业极为重要。这里有一个趣味点——关于中国国名China的来历: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在宋真宗景德年间改名以前,昌南镇生产的瓷器就远销欧洲,欧洲的富贵人家以拥有遥远的国度生产的瓷器为荣,就把生产标有“昌南”瓷器的那个国家叫“昌南”——音译china(瓷器),大写China(中国),这就是中国国名的来历。
第八,课件都比较注重实用。在美观和实用能兼顾的很多,当两者不能兼顾的时候,很多老师都选择实用。
第久,问题设计比较新颖,并通过问题设计贯穿深化教学,突破难点。
但同时我也有一些疑惑:
在《经济重心南移》这课中还有两个问题在老师们的课堂中没有体现出来或者体现不够充分:一是分裂的时代往往是经济大萧条的时代,为什么两宋例外呢?正好借机解决本课的难点。二是这一时期北方的经济难道不发展吗?
在《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中,为什么不说说宋代社会风貌产生的原因呢?
怎样解决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把学生的回答硬往自己的路子上拉、套。如要学生归纳经济发展的原因,学生说的很好,教师也给以肯定,但教师出示答案时却忽略了学生的答案,虽然在课件上不能补充上,但语言上是否做得到?
总之,这次的收获很多,无法一一细说。
【零打碎敲学习心得】相关文章:
杜绝零打碎敲事故心得02-21
学习心得07-19
经典学习心得01-26
英语学习心得10-07
学习心得作文02-04
淘宝学习心得07-08
员工的学习心得10-04
交流的学习心得10-02
地理的学习心得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