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
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1
听了王局长就“立志、孝亲、尊师、友学、常善、救失、守法”和落实《弟子规》等八德方面的教育内容,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制与道德教育课,王局针就日常教育教学中如何进行孝亲和法治教育,讲述了道德教育和技能教育的重要性,并从司法理论与实践的视角研究现代青少年成长方向目标、素质培养和道德与法制教育等问题。王局长全面透彻的讲解在会上大感人心,深受启迪和震撼。
听了王局长讲座后我园依据教育局20xx年重点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深入落实立志、孝亲、尊师、友学、长善、救失、守法和落实弟子规“新八德”教育理念,全面提升师幼的文明形象,结合我园实际,制定了相关实施方案。 以学习落实“新八德”为具体内容,广泛深入开展学习教育实践活动,让新八德内容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活动之中。从《弟子规》吸取营养,并结合我园实际情况,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及家园共育等方式让校园、家庭、社会形成合力,融入“新八德”教育思想,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学习新八德教育心得体会学习新八德教育心得体会。组织全体教师学习王启顺及王欢著《道德与法制教育——183创新模式指导教程》及《成才之路,必由之路》,使我园教师深刻理解和认识学习实践“新八德”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加强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通过学习活动,全园师生提高了道德意识和增强了法制观念,收获极大。今后我校将“新八德”落实到德育教育中,使法律、道德根植于教师的心中,让“新八德”伴随着幼儿的茁壮成长。
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2
新法已于20xx年5月1日正式施行,这是职业教育法自1996年颁布以来的第一次大修,4月27日教育部举办新闻发布会对新的职业教育法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解读,让我有机会对新法有个更深入的学习与研读。
“此次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其目的是为了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也让社会各界更多关注和认可职业教育。”很多专家如是说。
“不被关注与认可”是长久以来对我们职业教师冲击最大的一个“痛点”,而这次立法让职业学校的师生们对前景充满了更多的憧憬。
于是,循着这样的思路,我在新法中寻找“被认可”的痕迹。
1、教学的内容更全面。新法强调必须在坚持领导下,开展立德树人、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面向市场、促进就业,面向实践、强化能力,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的教学。提出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不可弃,要致力于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质的教育活动。由此可见,职业教育的内容在新法中被明确、拓展和强调,教育变得更系统、更全面、更“以人为本”,足见职业教育更具办学魅力和社会认可性。
2、教学类型更明确。新法突出强调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从“普职分流”到“普职协调发展”的陈述改变,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地位,界定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是层次不同,而是类型不同,并非低人一等、矮人一截。我们有理由坚信:职教和普高的招生比例将随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本地产业发展需要、民众的教育需求等因素变化做出更大的调整。新法强调从小到大的职业浸入,这样的学情下,将有更多的学生愿意进入职业学校,为技能型社会的确立贡献力量。
3、奖励指向更显化。新法规定每年5月的第二周为职业教育活动周,通过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为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展示技能、切磋技艺的平台,持续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明确要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实施奖励与表彰。由此可见,新法对职业类学校与人才的展示舞台更广,奖励指向更明确,从而使得职业教育的从业人员和学习人员更有工作的动力,学习的.向心力。
4、发展通道更多样。对职教与普高、中职与高职等不同类型与层次的教育做了系统的界定,强调这些类型之间的互通与统筹,推行个性化教学,升学畅通,就业有望。学生可与普通教育不是层次不同,而是类型不同,并非低人一等、矮人一截。我们有理由坚信:职教和普高的招生比例将随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本地产业发展需要、民众的教育需求等因素变化做出更大的调整。新法强调从小到大的职业浸入,这样的学情下,将有更多的学生愿意进入职业学校,为技能型社会的确立贡献力量。
3、奖励指向更显化。新法规定每年5月的第二周为职业教育活动周,通过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为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展示技能、切磋技艺的平台,持续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明确要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实施奖励与表彰。由此可见,新法对职业类学校与人才的展示舞台更广,奖励指向更明确,从而使得职业教育的从业人员和学习人员更有工作的动力,学习的向心力。
4、发展通道更多样。对职教与普高、中职与高职等不同类型与层次的教育做了系统的界定,强调这些类型之间的互通与统筹,推行个性化教学,升学畅通,就业有望。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爱好选择普通高中或是职业学校,或就业,或升学,或读研,读大学的路径也更通畅,参加职教高考、3+4中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3+3中高职分段培养、中职毕业生免试注册入学、高职学生“专转本”考试以及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出国留学等途径,通道多样,尊重学生发展个性差异,满足了不同禀赋和潜能学生的“适型”需要。
5、校企合作更紧密。对职业培训提出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等概念,使职业学校的办学内涵更广泛,收入更合法,职校教师的工作积极心被无限激发;新法鼓励职业学校聘请技能大师、劳动模范、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高技能人才,通过担任专职或者兼职专业课教师、设立工作室等方式,参与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技能传承等工作,办学力量更强大;也鼓励、指导、支持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依法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加强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推行特色学徒制,引导企业按照岗位总量的一定比例设立学徒岗位,对新招用职工、在岗职工和转岗职工进行学徒培训,可以按照规定享受补贴。双向融通,使职业教育更有吸引力和办学实力。
综上所述,新法的颁布与执行是与时俱进,适应发展需要的好法。在新法界定的内容范围可见,职业学校办学将比过去更具信任度,更具吸引力。而入读职业学校,将让更多学生在职业发展上大有可为。
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3
学习新教育,我经历了从抽象到直观、从理论到实践的学习过程。第一次接触新教育,是在去年新教育改革发起人朱永新教授来我市金海岸小学作报告,朱教授介绍了新教育的五大理念、四个改变和六大行动,当时似懂非懂,只是觉得确实有新思想,但很遥远。第二次学习新教育,是寒假里领到《新教育》这本书,每天午饭后坐在床上晒着太阳,边感受着阳光的温暖边细细地品读,才对新教育的理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特别对书中的第二、六、七、八章:新教育的学理基础、新教育的教师发展、新教育的理想课堂、新教育的每月一事特感兴趣。第三次学习新教育,是在学校观看常丽华老师的报告视频。第四次学习新教育是去实验学校听新教育实验报告。第五次学习新教育是看到学校的通知要写学习体会并且有可能发言,才又把《新教育》读了一遍。虽然每次都是较被动的学习,但确实是一次比一次有收获。
朱教授认为,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营造书香校园等六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他的新教育思想,引人深思,令人深受启发。新教育认为,理念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学习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作准备”,教育本该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儿童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
学习新教育,我本人最大的体会就是从新教育榜样教师常丽华的故事中学到了很多。新教育的学理基础中发展论是: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看后很有些感触。迫于应试的压力,我们教给学生的有多少是可以让学生享用一生?在应试的指挥棒下,我们一天天在训练着学生怎样拿高分。学生的'视野被残酷的禁锢起来,老师的天空也是一样的遭遇。而常丽华的成功就在于她带领学生一起打破这个禁锢,快乐地读书,幸福地学习。作为她的学生是幸福的,学到了一生受用的东西。常丽华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她能不断超越自己,发展自己,找到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学课程。教师要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和教学个性,不要人云亦云。 “读、写、绘”正适合小学生学习的特点,而不一定适合初中、高中的语文学习。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我也在反思生物课如何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响应咱校的“三生”教育,我觉得生物课也有必要进行改革,例如,学习七年级下册人体生理卫生知识时,能否不单纯地学习课本知识,而是联系生活实际,从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和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这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课。如学习呼吸一章节时,提出几个学生自己常见的问题:
1、我们为什么会咳嗽?
2、我们吃饭时为什么不能大声说笑?
3、夏天洗海澡时一旦溺水,为什么先控水再做人工呼吸?
4、煤气中毒时为什么会死亡?
5、工厂废气排放前为什么要处理?
等这些问题解决完了,已经包含了所有这部分课本内容甚至更多。而且学生在无形中已知道了如何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特别是呼吸的急救知识。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从常丽华老师身上学到了她对学生的身心投入。常丽华是一名智慧的老师、不断超越自己的老师,她今年带的“小蚂蚁”班级就比上届的五三班在管理上成熟了很多,常丽华从语文学习上带动小蚂蚁班级的团队精神。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的好动、敏感、自负、心理的不成熟在孩子们身上暴露无遗,也给班主任工作增加了难度。我结合生物课上学习青春期形态发育、功能发育、生理发育、心理发育特点,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风、团结友爱的班风。特别是上学期我利用体育课在教室开了女生会,利用生物课在实验室开了男生会,对他们进行青春期性教育。教育男生如何做一名谦谦君子,指导女生如何学会自我保护、如何自尊。告诉他们初中生男女之间朦胧的情感不是爱情,也不是早恋,只是青春期性发育阶段正常的一种心理体验,而且是善变的、极不成熟的(有可能看到某同学的发型很好就喜欢上了他,几天后发现他还说脏话,印象骤变)。所以男女生要学会正常、大方地交往。
效果很好。虽然目前我班个别孩子学习能力有限,学习成绩还有待提高,但整个班风特正,学习气氛很浓,学生们过得很快乐,没有那么多不必要的烦恼。这也是我所希望看到的。
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4
之前也听了、看了不少关于新教育的理念,文章和故事。但都朦模糊胧,这几天,我粗略的读了朱永新的《新教育》,对《新教育》这本书、以及新教育理念都有了更多的了解和熟悉。
六大行动之一就是“营造书香校园。”诗人陶渊明说;要珍惜时间,好好读书;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准时当鼓励;岁月不等人。我们的学校正在朝着书香校园努力迈进。俗话说得好:“一日无书,百事荒凉。”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我们了解历史和熟悉世界的一扇窗口。明代诗人于谦说得真好,读书能得到美妙的精神享受;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新教育明确指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地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久不行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会是一个漂亮的城市。”由此可见,新教育提倡变阅读为悦读,让阅读变成孩子一生的习惯,让悦读成为孩子一生的心灵港湾,是多么的重要。我们只有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借鉴新教育提倡的营造书香校园,营造书香班级,营造书香家庭,让孩子们通过晨颂,午读,暮省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和阅读有关的活动,让孩子们喜爱阅读,让童书战胜电视,让童书战胜电脑,让童书战胜嬉戏机。书中自有黄金屋,通过读书,大家增长了学问,拓宽了视野,开阔了胸怀,培育了品质。
上学期,我们就进展了“诗歌竞赛”、“讲故事大赛”这样有意义的活动,每周还开展了阅读课,信任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时间会让我们真正成为读书达人。
在六大行动中,令我感受颇深的还有构建抱负课堂。新教育所说明抱负课堂的六个度:参加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使抱负课堂到达三重境地即第一种境地:落实有效教学框架。其次重境地:开掘学问这一宏大事物内在的魅力。第三种境地,体会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使我领悟了课堂教学的`最高境地。也就是“优质教学”,即,师生共同围绕在“问题学问”的四周,进展一次艰难的探究。新教育所提倡的制造自己的抱负课堂。让师生把学习视为一个同时绽开的三重对话:人与学问的对话、人与他人的对话,人与自己的对话。只有自主的学习,只有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自由,他才能熟悉到学习的价值,才能进展高效率的学习。
回想一年半的教书过程,我还并没有脱离填鸭式的老教学模式,孩子们每天都很努力,但是成绩并不显著。我每天也很累,有时候甚至感觉很苦痛。现在进一步了解了抱负课堂之后,才真正知道自己苦痛的根源。
这本书我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读完,但我们从中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抱负之门,雾霾之后终会是晴空万里。信任种子,信任岁月,信任我们的孩子在这里会找到自己的梦。
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5
真正以人为本,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孩子、所有学校、所有老师的基本权利,这是我读新《义务教育法》第一条到最后一条最深刻的感受之一。新《义务教育法》立法的理念有了较大的突破,其中最基本的一个立法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真正给学生以发展的空间,同时给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充分的空间。新《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教师培养工作,采取措施发展教师教育。第二款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培养人的艺术,而实施教育的人是教师,所以发展教师教育已经越来越引起国家和社会各级的重视。因此,对于整个国家而言,发展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尤为重要,同一地区师资力量的均衡,对薄弱学校建设的加强也提到了日程上来。我认为在同一学校中,教师可通过循环教学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因为知识是有体系的,只有对整个小学阶段某个学科有个系统的了解,才能更有效的掌握学科特点,更利于教学。
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6
假期里,读了朱永新的《新教育》,让我对新教育又有了一个系统的、全新的了解。这次阅读,让我知道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的事业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其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价值取向是:“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了解了它的精神,知道了它的“学理基础”,学习了它的“四大改变”“六大行动”“九大定律”等,“新教育”的确是一种富有辩证法精神的教育,是一种动态的、面向未来的教育。阅读是新教育实验最重要的基础活动,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新教育对阅读的重视。
朱永新老师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阅读的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知识的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竞争的时代,而一切知识的来源都自阅读开始。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都是从阅读开始的,崇尚阅读的民族,才是顽强的生命力的'民族。国家是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不昌人口数量,而是人口素质,只有倡导全民阅读,才能真正让中华民族的复兴获得不竭动力。
朱老师提到的六大行动之一是“营造书香校园”,倡导阅读生活。现在的教育挤占了学生读书的空间,学校无书可读、学生无暇读书、不爱读书的情形屡见不鲜。除了干巴巴的几本教科书,学生几乎再没
有其他的书可读可看。电视文化、电脑游戏、不良读物等不断的的侵害着广大的少年儿童纯洁的心灵。就在这时,新教育倡导的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正在培养他们健全的心智,通过师生共读、亲子阅读等互动阅读发掘孩子的潜力、发展孩子的个性。朱老师说,在学校就要读书,读书就意味着教育,学校就是一个师生共同读书的乐园。而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又直接受教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教师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也是整个教育的前提。“晨诵—午读—暮省”,这一儿童生活方式课程是新教育的重要成果之一,让孩子能在他的童年与美好而永恒的经典相遇、相知,伴随他成长,成为他的习惯,为他们的发展铺垫一个丰厚广阔的智力背景,开启未来自己美好的人生。
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阅读起来,与孩子共享阅读的欢乐,收获阅读的成果,伴随孩子成长,和他们共同享受阅读的幸福、教育的幸福!教育是一个永远美丽的梦,是每个教育人共同的梦,我们将共同努力为“新教育号”航母的远航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让这艘航母上的每个希望都过一种真正的幸福的教育生活。
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7
提高师德修养和素养,是新时代向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新义务教育法》赋予我们的义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作为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树立教育新风。新的《义务教育法》更加突出公益性,还有统一性和强制性。这三个基本支点虽然不是直接的教育行为,但是对于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却非常关键。新法明确了对义务教育质量的要求,第一次将素质教育明确写入法律,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调要把德智体美有机地统一在教学的活动中。这些内容必然影响到教师的教书育人行为。通过学习《新义务教育法》这段时间来,我对教育这个事业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走入了误区,不少“恨铁不成钢”的教师和“望子成龙”的父母心目中“好学生”、“好孩子”的衡量标准就是学习成绩,只注重了智育,而忽视了思想品德、道德素质的教育。或者,只注重了某些较高精神境界的教育,却忽视了做人基本素质的教育。我认为,这其中的”学会做人“应该是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核心。学校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的地方,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我们培养的每一个学生无论将来成就大小,他首先必须是一个“人”,也就是说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因此,“学会做人”教育应该成为德育工作的首要目标。
德育渗透并不是急功近利的,它需要长期积累,潜移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的师德、情操、教学素质、能力及人格魅力等隐形教育的影响,是保证德育教育功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要有良好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过硬的教学本领和基本功,才能使教书育人达到最佳的统一,使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用心走进学生心灵,以智取人。以下是本人在教育工作中的心得和体现:
一、生活上的关心,使学生体会到爱心。
俗话说:“话是开心斧,情到自然开。”学生处于发展阶段,极渴望自己能作为被关心的对象,又加之现在许多的父母因为工作和挣钱的缘故,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关心,没有父母更多的关心,教师在生活上的关心无疑是对学生在情感上的雪中送炭。当天气变冷时,我会及时督促学生加衣服,有时了解学生的状况,给予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样学生能体会到教师的温暖,在学习上更加勤奋,因为他们得到的不仅仅是老师物质上的帮助,更是精神上的赋予,他们体会到自己在老师心目中有一席之地,老师的关心使他们树立了克服困难的决心,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生活上的关心、物质上的帮助,甚至在很多情况下,你一句问寒问冷的话语就如一股暖流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爱如清风,如阳光,给学生带来和谐、温暖。
二、辅导上的耐心,使学生树立信心 。
学生在校,以学为主,他们的主要活动是学习,主要精力也应放在学习上,但现行大纲的知识要求及教学方式,只对少数学生适宜,对大多数学生而言,目标过高,特别是评价上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品质,许多学生因为一直用功,效果不佳,教师如果再不加以诱导,久而久之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在辅导上,尽量体现分层要求,严禁“一刀切”的做法。对班上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基础、爱好,教师都要心中有数,对成绩好的学生,重思路点拨,再让他们自己思考,对中等生,点拨思路后再根据其反应确定辅导重点,尽力帮助他们饶过或突破思维障碍,对困难生就要从基础开始,分散难点,分解问题,特别注重辅导后进生是否听懂,鼓励不懂多问,教师一一耐心辅导,直到学生清楚明白为止,切不可操之过急。在教师辅导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创造成功,用成功教育激励学生,尽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表扬,使学生树立信心,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在我所教的班级(一)班有一名学生,平时对学习总是心不在焉,多次教育,均不见成效,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班上请学生秀一下谁的发音最好,有的的同学推荐这名同学,他果然不负众望,很流利的把我要求的__大声的念出来,而且发音真的标准好听,我利用这次机会好好的夸了这位学生一番。从此这个同学象变了一个人,对我安排的各种工做都积极负责的去完成,学习成绩也渐起色,尤其是本学期的英语听力进步很快,现在还是班上英语科早读领读代表。
三、课外谈心,和学生交心
学生是发展的独特的工作对象,教师必须经常了解学生的心理咨询状况,与学生谈心,通过学生的语言直接或间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教师一次推心置腹的谈心,一次信赖的目光,都有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无法做更进一步的交流,但教师的一次微笑,一次期待眼神,温和的语言,学生都能从中有所感悟。而在课外活动中,就有更多的机会,应主动接近学生,以朋友的姿态和学生交谈,共同挖掘生活中、学习中的问题,从而更全面深刻的了解他们的心理咨询。对于外向型的学生,教师可以直接与他们交谈,以学生生活中的现象为题材进行交谈,了解他们对一些现象的认识,分析他们的心理咨询特征,对个别问题可以开门见山的提出,如对班上纪律的看法,对学习的.认识,对自己的评价等等。对于内向型的学生,教师则必须首先接近他们,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适时加入他们的活动,细心分析他们的言行,或在集体活动中借题发挥,正确诱导,真正从心灵上与学生交流,达到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咨询状态的目的。
四、教导诚心,使学生有恒心。
教育如果没有情感,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诚挚的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应以诚相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切不可不结合实际空口说教,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在学生犯错误时,教师不要一味责怪,应从造成的危害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教育,用尊重学生的爱心、诚心换取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主动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养成自律的良好习惯,逐渐达到持之以恒。比如这个学期,班上有两个小男生在我的英语课堂上,因为一点小矛盾,两个大打出手,当时情况很恶劣。刚好就要到下课时间了,我没有大声的训教他们,而是先把他们的情绪冷静下来。下课后把他们俩留下来谈心,让他们知道他们今天的行为时多么的恶劣,他们这样做对他们自己,对班上其他同学还有老师造成了很大影响,两人经过我的开导都意识到自己不该那么冲动,不该向对方动手,最后两人在我面前,彼此道了歉,还写了检讨书。
有这样一句话说得好: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没有什么都不行的学生,问题在于老师站在什么角度看,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坚信用情、用爱、用智、用心则是保证学生心理咨询健康的最好良药。
五、教育上精心,激发学生学习热心
课堂教学是师生合作的过程,所谓“师生合作”就是相互合作,相互渗透,相互配合。这就要求教师的授课应精心,促进学生学习热心。心理咨询学研究表明,当某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浓厚的稳定的兴趣时,他就能积极地思考,大胆的探索事物的实质,对事物的观察也变得敏锐,逻辑记忆力也会加强,想象力也丰富,因此,教学上动脑子多用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前提条件。其次,突出学科特点,多应用直观教具,设置悬念,遵循“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好奇心是先导,求知欲是动力”的教育理念,让教学的“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的学从“要我学”过渡到“我要学”,进一步发展为“我能学”,教师在整个知识的传授中切实起到指导的针对性,让学生自主的边做边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们的手和手指头接触到创造性的劳动时,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会觉醒起来。”所以,教学上多为学生创设情景,创设实践的机会,对学生的发展,教学效率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增补一些趣味英语视频,英语电影,英语话剧;举实例突出与生活、社会的紧密联系;讲课时适当穿插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小故事、科学设想等,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科情感。这个方法在二班体现得最好,原先压根不学习英语的个别男生也开口读英语了,上课也认真做笔记了,虽然他们现在看不见他们的进步,但他们的这些一点一滴我都记在心里,这也是他们的进步。
总而言之,教育要实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师必须研究学生,只有用心走进学生的心灵,讲究育人方法,尊重学生人格,民主平等对待全体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听取他们的意见,耐心细致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的真诚之心,可获得学生的尊重热爱之情。以关心、耐心、诚心、精心唤醒学生的求自信、自律,从而使学生更好的发展,成为合格的,对社会有“实用”的优秀人才。这是本人通过学习新义务教育发的心得和体会,也是本人在平时教学中的表现。
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 篇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热爱读书,每有感触便记录下来,有两句话我摘抄在读书笔记上,感受至深。一句是“如果孩子是鸟,你就是天空;如果孩子是鱼,你就是大海;如果孩子是花,你就是春天”;一句是“先做读书人,然后谈教育。”读书与我们年轻教师的成长,与我们怎样教书育人是息息相关的。
教师是一个很普通的职业,是一个不同于其他的工作的工作,她神圣、伟大、高尚,世界一切赞美的词语都可以用在她身上。这段时间,我特别认真的学习了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有了一些体会。“新义务教育法最突出的立法理念和指导思想就是以人为本,保障权利,这样的理念和思想贯穿到了立法整体当中。”新义务教育法的诞生,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是在对我国依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法律制度。新义务教育法是维护教育的公平公正、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指导思想,并重点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保障义务教育投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问题作出了规定。新法律为我国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
通过学习义务教育法,我不仅更新了自己对法律的认识,更是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法律地位,以前的我认为教师就是为社会,为学生服务的,吃点亏是可以吞下去,那现在我不会再怎么认为了。在工作中,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讽刺,挖苦,不威胁、责难家长。时刻以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不穿奇装异服,处处对于后进生,不拔苗助长,不讽刺挖苦,耐心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有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教书和学习的生活,使我感悟到:教师的人生,还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用爱心去浇灌、呵护。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来规范和鞭策自己,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样才得以使我们的事业走向辉煌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健康成长。
总之我认识到:教师不应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人情的亲疏、智力水平的高低等因素而对学生另眼相看,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公正合理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只应在乎学生是否学会做人,是否学会求知,在教学中应本着求真、求善、求美,最后才是求知这样一个原则来教书育人,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作为一名教师,应严格遵守义务教育法,依法执教,爱岗敬业,作到既教书又育人,为培养新一代而作出最大的努力,这样才得以使我们的事业走向辉煌,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健康成长。
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8
用“仰望星空,脚踩大地”来形容新教育是再恰当不过了,因为新教育致力于追求一种理想的教育: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课堂、理想的学生……同时,新教育又是一种扎根实践,用行动来实现理想的教育创新。这种教育理想,正是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深刻思索以及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点燃了广大教师的热情,成为众多教师创造教育、享受教育、提升生命质量的动力。读新教育,我的心灵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众所周知,近年中国正在全方位积极推行“素质教育”。一些教育探索如“主体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挫折教育”等实验也方兴未艾。其实无论哪种教育,它们的指向都是教育的本原和终极关怀,愿景都是理想而美好的,关键是怎样找到一条通往理想教育的适宜的实践路径。
在这方面,新教育的六大行动是值得我们关注与实践的: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在这六项行动中,我们可以实践与探索的还有很多很多,怎样才是有效的?怎样才是成功的?在不断的解构与重组中,我们提升的是自己的教育生活品质。
1、营造书香校园
我们语文老师也常有这样的苦恼:在复习的时候,生怕漏掉某篇课文、某个知识点,面面俱到,不厌其烦。可是考试总有遗漏,还考察课外的东西。我们也清楚“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但是从长远来看,我们应教给学生一些受益终身的东西,尤其是在他们的宝贵的青春岁月里。我想,读书就是最好的途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学校即使什么都没有,只有书,也可以成为一个学校。足可见,营造书香校园是一种终极追求。
我们可以尝试的行动有:
⑴推荐阅读书目。新教育推荐了张中行先生审定的《中华经典名篇诵读本》,还有《英文名篇诵读本》,这些都是很好的借鉴。我们学校也可以推出《古诗文一百篇》、《散文一百篇》等等。在新生入学前和毕业生毕业时,我们应该发送推荐阅读倡议,做好衔接,宣传学校。周六可以开放学校图书馆,让学生自发到校读书。
⑵开读书课程。仅仅依靠家庭读书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将读书纳入我们的课程体系。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语文课程可以压缩,可以调整。另外,中午的时间,也可以开发利用。开放学校图书馆,或者增设读书自修室,都是一种环境的创设。晚上睡前半小时,也应该配合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开展,培养学生的终身阅读的习惯。
⑶开展读书节活动。每学期开展一次读书节活动,为期可以是一个月,发读书倡议,搞诵读、演讲、读书笔记展览等活动,评选读书明星、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等。
⑷创办文学社。文学社,可以展开读书指导活动,可以邀请名家入校交流,可以创办刊物等,成为文学爱好者的活动。
2、师生共写随笔
优秀教师的价值不是体现在优质课上、领导的表扬上,而是在学生身上,从孩子身上找到的成就感、幸福感,和他们一起相互编织有意义的教于生活,才是教师的价值所在。
这也正如书中讲到的,“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
日常的.工作中,自认为整天和孩子们一起尽情地享受着成功的快乐,共同体验着成长路途上的挫折与失落。可是很多时候,自己只是激动一下,兴奋一刻,难过一阵,后悔一回……也没有付诸笔端,便不了了之。正像书中所说的那样“这些‘火花’不久就烟消云散了”。现在想来,真为曾经流逝的岁月而感慨,真为逐渐模糊的记忆而惋惜。所以,理想的教师应该成为新教育实践中的“有心人”,要及时地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等。因为,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这成功的背后靠的不仅是智慧,更要靠努力和不懈地追求。
我们真的应该从原点——学生出发,践行作为教师的理想。无尽的岁月不会给我们无言的结局,我们的教师一定会书写着自己的生命传奇,我们的教室也一定会诞生出卓越的学生。时间会给我们答案。
班级博客、班级日记、个性随笔、学生成长记录、课堂叙事、班主任笔记等,只要我们的老师拿出火热的激情,铭记下我们的教育历程,我想一定会留下丰厚的痕迹。
3、聆听窗外声音
窗外的声音,可以给我们更多的启示。邀请社会名流、企业家,甚至普通劳动者到我们的学校作报告,让学生有目的地接触社会,让学生多通道地听到成功的声音。我想,只有开阔视野,才能激发激情,让学生学有榜样。惟有打开校门,走出封闭,我们才能领略更多的精彩,学校才是师生成长发展的动感地带。
在组织聆听窗外声音时,我们可以请进来,也可以走出去。利用家长委员会这个平台,联系实践基地,让家长关心教育。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节日或纪念日,邀请相关专业人士到校进行专业引领。我们还可以组织一些社团,邀请相关专业人员进行专业指导。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交流平台,加强对外合作。
4、构建理想课堂
曾经有人把传统的“老师苦教”比做插秧。多年来,农民把秧苗插的密上加密,以为付出的劳动越多,就会收获的越多。可是这样既折磨着秧苗的根系,又没给他们留出足够的生长空间,破坏了秧苗自由生长的规律。于是秧苗们拥挤着,无奈着,无法发展。后来人们发现了“抛秧”的方法,减少了劳动量,却保护了秧苗,给他们带来自由生长的欢快,也当然地带来了高产。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也就是说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这个最后的过程并不是老师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的知识的获得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学。
试想,一层楼面,十几间房子内,集成了各类学科的各种图片、实物、仪器、模型,学生们在这边可以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可以探索科学世界的奥秘,可以动手制作各类航模。或看,或听,或思,学生知识与能力、实践和操作将得到全面的培育。
因此,教师的核心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服务学生“学”。他要为学生创造生机勃勃的、令学生“忘我”的课堂。
学校教育是为了一时之需还是终生之用?可为什么“中国的学生在校学的很多东西一辈子都用不上”?学校教育应多交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地思考哪些是一个人一生需要的。我想,除了上述的行动外,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9
我们对《〝新基础教育〞论》这本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和熟悉。一种牵挂。欲罢不能的情绪随着新学期的来临,日益明显。在随后的校本培训中,有幸聆听了李家成对本书的精彩导读,目睹了他充满激情与智慧的学者风范。精神振奋之余,信手翻读,有感于其中的一些描述:新时期基础教育观中强调重视〝生命性〞,认为身处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尽管他们拥有生命最宝贵的时候,却并不知道这一时期对于人生的独特重要价值;尽管拥有各种发展的可能,却不知道如何选择,如何学习,如何努力。
最最懵懂少年期,正是成长烦恼时。即使让现在的我们回首看这段时光,我们依旧看不清,说不明是怎样度过的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游戏的.暑假,在等待中六年只晃了一晃就走远了。烦恼着作业,烦恼着考试,烦恼着大人的叱骂,这些烦恼也早已飘摇得无影无踪。我的少年时代,远远不像那时老师常挂在嘴上的那句话〝你们像早晨的太阳,世界是属于你们的〞。虽然这激动人心的话语,曾多少次激发年少的豪情。可仅此而已,我相信那时的世界从来就没属于过我们,相反世界老是悖离我们的意愿,不是吗?曾经眩目的也仅仅是那年龄,那青春的年龄。只有那年龄说明着我们曾经拥有生命中最宝贵的时候啊!重视〝生命性〞这样的话,确实令我深有感触,如果我们致力于教育与学生的生命血脉沟通,如果可以表达出那天真快乐的真实生命形态,这是幸事!
书中还有这样的一句话:差异的两端可能是白痴,也可能是天才!白痴往往很快被识别,引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而天才则有可能被看作怪癖。不守规矩等,遭到更多的批评或限制。强求一致,可能扼杀天才。谁能知道从事教育一辈子的老师,又有几人能有幸教到个把天才,却常常要背负扼杀天才的罪名!这是我原来的认识,原来我不懂,现在却明白了,只要我面对学生一天,就必须面对学生的差异。我们很可能由于对人的认识的〝偏差〞,会固执地让学生变成我们眼中的模样。如果以新的眼光看待学生,才能激发学生身上隐藏的巨大能量,从他们今天的行为中看到明日的辉煌!
《〝新基础教育〞论》里不乏这样的话,这样的思想:尊重学生,生命的自觉成长。像是一个丢失了理想的人,在重新找寻理想,〝新基础教育论〞试图让教育者回归理想。就是像她所说:〝教师从每一节课中都能得到生命的满足。〞语言中有由衷的深情,洋溢的激情,让我不止一次叹服:新基础真的是春天的事业!
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10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新教育理念指导之下教师的角色重新定位。
一方面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视为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建构学习意义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意义的建构者;另一方面要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学习”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应帮助学生制定适宜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教师由静态的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教师应当成为孜孜不倦的学习者、教学问题的探索者、新的教学思想的实践者和教育改革的专业决策者。教师通过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研究和改进,实现教师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进而从策略层面上提高教师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增强时态性。
教师只是课堂的'一个参与者、引导者,学生应当成为主角。理想的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课堂教学应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不仅面向学生的现在,更注重学生面向学生的未来。在课堂教学中,平等的师生关系、灵活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手段,使学生自觉的进入学习状态,从而使学生学习兴趣得以提高,潜能得以发挥,能力得到锻炼,个性得到优化,这就是我们所期望达到的和谐课堂。教育的过程要体现受教育者的主题性。要确立和提高受教育着的主体地位,充分释放和发挥人的巨大作用,让他们意识到并主动追求和实现个人在教育过程和自身发展中对未来社会的价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题体性就是要顺其成长发展的规律性。
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11
今年9月1日新颁布的新义务教育法是在对我国依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指导和保障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制度与准则。法律将维护教育的公平公正、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指导思想,并重点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保障义务教育投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问题作出了规定。新法律着力建立和完善促进义务教育发展的各项制度,在很多方面有创新、有突破,为我国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新《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对于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义务教育的发展,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新《义务教育法》的诞生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对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未来的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通过学习我看到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提出缩小办学差距,不分重点校、重点班,非常人性化,体现了对所有人的尊重;不管什么样的家庭背景和经济实力,每个孩子都可以享受均等的教育,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我最关注的就是重点班的问题。相对于其他教育人群而言,校长们更为关注的是学校层面的教育均衡问题,传统的“重点班”划分不利于学生的均衡发展。根据学生考试的成绩划分为重点班、普通班以后,有些普通班的教学就非常困难,老师教学积极性不高;由于学生中缺乏“领军”人物,无论是班级管理也好,德育也好,都是一潭死水。新的《义务教育法》实施后,“重点班”被以法律的形式禁止,但这可能会使学校流失一批优秀生源。
作为基层工作者,感觉到学生的差异的确很大。教育均衡就是让所有的孩子,同在蓝天下,都应该享受到同样的教育,但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均衡,因为不均衡是绝对的,百分之百的均衡是不能完全做到的。如何让孩子在差不多水平的情况下,在教师的因材施教中得到比较好的发展是我们当前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也是今后一段时间内需要解决的问题。
新《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对于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义务教育的发展,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新《义务教育法》的诞生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对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未来的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在新法中,统一性是贯穿始终的一个理念。新法从始至终强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义务教育,这个统一包括要制定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设置标准、教学标准、经费标准、建设标准、学生公用经费的标准等等。这些与统一相关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到法律的修改中来。新法对义务教育的管理机制有了明确的规定。新法第七条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新法明确了对义务教育质量的要求,第一次将素质教育明确写入法律,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调要把德智体美有机地统一在教学的活动中。这些内容必然影响到校长的办学思想和教师的教书育人行为。同时,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也必须肩负起提高义务教育阶段质量的责任。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提出缩小办学差距,不分重点校、重点班,非常人性化,体现了对所有人的尊重;不管什么样的家庭背景和经济实力,每个孩子都可以享受均等的教育,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当前,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存在很大差别,带来了择校等一系列问题。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在总则中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法律明确提出要缩小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并且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这些都会从法律层面保障义务教育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
通过学习,使我们了解了新《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我们还要进一步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义务教育法》的精神,在平时的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到依法执教,努力实施素质教育,以学生为本……,使新《义务教育法》的精神真正落到实处。
新义务教育法的诞生,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是在对我国依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指导和保障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制度与准则。法律将维护教育的公平公正、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指导思想,并重点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保障义务教育投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问题作出了规定。新法律着力建立和完善促进义务教育发展的各项制度,在很多方面有创新、有突破,为我国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新《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对于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义务教育的发展,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新《义务教育法》的诞生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对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未来的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上的重大成果,也是改革开放、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必然,为学校办学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在新《义务教育法》中,四处提到特殊教育,充分体现了这届政府人文化的关怀和亲民的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提升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障,让这些有残障的孩子、这些家庭看到希望,看到党对他们的这种关怀。从这一点上看,新《义务教育法》凸显了政府构建和谐社会和以人为本的理念,让教育工作者感到振奋和欣慰。
真正以人为本,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孩子、所有学校、所有老师的基本权利,这是我读新《义务教育法》第一条到最后一条最深刻的感受之一。新《义务教育法》立法的理念有了较大的突破,其中最基本的一个立法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真正给学生以发展的空间,同时给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充分的发展空间。“新的《义务教育法》更加突出公益性,还有统一性和强制性。这三个基本支点,虽然不是直接的教育行为,但是对于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却非常关键。”
新法明确了对义务教育质量的要求,第一次将素质教育明确写入法律,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调要把德智体美有机地统一在教学的活动中。这些内容必然影响到校长的办学思想和教师的教书育人行为。同时,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也必须肩负起提高义务教育阶段质量的责任。在实施新《义务教育法》过程中,我有这样的思考。
目前,整个社会对考学、对分数越来越重视。前几年考分只是家长关心,社会关心,近几年,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领导也十分关注,将一些考分指标压到中学校长身上;指标逐级分担,任课老师也承担着很大的压力。一旦成绩滑坡,社会不认可,领导也会受到责难。怎样处理好文化课的学习考分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对于一个我们做教师的来说,确实很难。因此,我们应该熟读新的《义务教育法》,在不断的理解和应用中,学会处理好这些关系,为学生们真正的发展和成长尽一份心,效一份力。
义务教育法实施20年后重修,增加内容很多。据参加法案审议的人大常委会委员称,“不收杂费”是本次修改的一个核心内容。“学杂费”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个老词儿。老版本的义务教育法只规定了“不收学费”,给“杂费”留了个口子。教育部有关负责官员介绍,20年前,这个口子很小,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每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杂费收入加在一起仅8亿
元。所以,当时,法律的起草者和审查者大都没太把它当回事儿。想不到,这么一个小口子后来竟会导致“溃堤”——如今,每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杂费收入已达上百亿元之巨!
所以,我们说新版义务教育法确实好。单是“不收杂费”4个字的含金量,每年就能为百姓省下上百亿元!
中国农村的义务教育,是从“人民教育人民办”起步的。农村家长岂止要负担“杂费”,校舍“六配套”,民办教师工资,以及各项维持费用,几乎全都是由农民出钱。所以它远称不上是真正意义的义务教育。而实现不了真正的义务教育的农村,自然称不上是新农村。
近年来,国家财政由“建设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型,投向教育事业、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育事业的资金迅猛增加。同时,先是费改税,然后减税,然后免税,绝大部分民办教师也已转为公办,政府公开承诺到20xx年免除所有学杂费,义务教育阶段由农民自己负担的项目正急剧减少。义务教育法此时重修,其严肃性、可行性,其背后体现的国家意志,应不至于再引人怀疑。
当然,现在,如果基层官员执意要找空子来钻,肯定也还是能钻出空子的。“一事一议”本身就留着口子,而跟农民最容易“议”成的“事”,一向就是集资办教育。新版义务教育法没有规定“国家免费提供课本”,学校摊派教辅书也就可以没有边际。如此等等。中国是成文法国家,法律修订得再严密,也经不起有心人细细把玩。
所以,我们希望基层官员们,除了数算法律文本中究竟写了几项“不收”以外,还得尊重立法本意,还得领会法律的精神,还得讲究执政为民。
义务教育法实施20年
后重修,增加内容很多。做老师就应该是懂法、守法的老师。因此,利用空余时间,我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应严格遵守义务教育法,依法执教,爱岗敬业,作到既教书又育人,为培养新一代而作出最大的努力,这样才得以使我们的事业走向辉煌,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健康成长。
新义务教育法的诞生,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是在对我国依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指导和保障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制度与准则。法律将维护教育的公平公正、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指导思想,并重点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保障义务教育投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问题作出了规定。新法律着力建立和完善促进义务教育发展的各项制度,在很多方面有创新、有突破,为我国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程,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
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上的重大成果,也是改革开放、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必然,为学校办学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在新《义务教育法》中,四处提到特殊教育,充分体现了这届政府人文化的关怀和亲民的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提升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障,让这些有残障的孩子、这些家庭看到希望,看到党对他们的这种关怀。从这一点上看,新《义务教育法》凸显了政府构建和谐社会和以人为本的理念,让教育工作者感到振奋和欣慰。
新《教育法》真正以人为本,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孩子、所有学校、所有老师的基本权利,这是我通读新《义务教育法》最深刻的感受之一。新《义务教育法》立法的理念有了较大的突破,其中最基本的一个立法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真正给学生以发展的空间,同时给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充分的发展空间。“新的《义务教育法》更加突出公益性,还有统一性和强制性。这三个基本支点,虽然不是直接的教育行为,但是对于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却非常关键。”
新法明确了对义务教育质量的要求,第一次将素质教育明确写入法律,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调要把德智体美有机地统一在教学的活动中。这些内容必然影响到教师的教书育人行为。在实施新《义务教育法》过程中,我有这样的思考。
目前,整个社会对考学越来越重视。为了让孩子上一所好的中学,很多家长不惜重金买学区房,北京的一个妈妈甚至花十万元买了个门洞,为的是孩子有个好学校上。再有就是家长为了孩子能择校,周六、周日给孩子报很多班,为的是拿这证书和那证书,使他们成为进中学的敲门砖。
针对近年来义务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择校热”等新问题,新义务教育法明确“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我相信在新法的保护下,每个孩子都会受到同等的教育的。
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在《义务教育法》中都有了明确的说明,我相信教育将走上规范的法制化的道路。
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12
读了朱永新的《新教育》,让我对新教育又有了一个系统的、全新的了解。这次阅读,让我知道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的事业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其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价值取向是:“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了解了它的精神,知道了它的“学理基础”,学习了它的“四大改变”“六大行动”“九大定律”等,“新教育”的确是一种富有辩证法精神的教育,是一种动态的、面向未来的教育。阅读是新教育实验最重要的基础活动,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新教育对阅读的重视。?
朱永新老师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阅读的.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知识的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竞争的时代,而一切知识的来源都自阅读开始。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都是从阅读开始的,崇尚阅读的民族,才是顽强的生命力的民族。国家是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不昌人口数量,而是人口素质,只有倡导全民阅读,才能真正让中华民族的复兴获得不竭动力。?
朱老师提到的六大行动之一是“营造书香校园”,倡导阅读生活。现在的教育挤占了学生读书的空间,学校无书可读、学生无暇读书、不爱读书的情形屡见不鲜。除了干巴巴的几本教科书,学生几乎再没有其他的书可读可看。电视文化、电脑游戏、不良读物等不断的的侵害着广大的少年儿童纯洁的心灵。就在这时,新教育倡导的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正在培养他们健全的心智,通过师生共读、亲子阅读等互动阅读发掘孩子的潜力、发展孩子的个性。
朱老师说,在学校就要读书,读书就意味着教育,学校就是一个师生共同读书的乐园。而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又直接受教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教师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也是整个教育的前提。“晨诵—午读—暮省”,这一儿童生活方式课程是新教育的重要成果之一,让孩子能在他的童年与美好而永恒的经典相遇、相知,伴随他成长,成为他的习惯,为他们的发展铺垫一个丰厚广阔的智力背景,开启未来自己美好的人生。?
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阅读起来,与孩子共享阅读的欢乐,收获阅读的成果,伴随孩子成长,和他们共同享受阅读的幸福、教育的幸福!教育是一个永远美丽的梦,是每个教育人共同的梦,我们将共同努力为“新教育号”航母的远航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让这艘航母上的每个希望都过一种真正的幸福的教育生活。
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13
德不孤,必有邻。xxx县委今年暑期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已持续了两个多月,培训学习范围广、力度大,效果显著。在此基础上,教体局进行了实施“新八德”素质教育培训,我作为一名参训人员,深受启发。
“新八德”是指立志、孝亲、尊师、友学、长善、救失、守法、落实《弟子规》。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先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它内容丰富、包容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它根植于封建主义的土壤,经过五千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为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广大、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华五千年,悠悠历史数千载,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几次全盘否定和摒弃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洋文化泛滥、道德标准阙失、心浮气躁、功利化趋势日益严重的今天,它依然独树一帜、熠熠生辉,孔子学院遍布全球,推行传统文化已势在必行。
数年前,我就感觉到小学生德育的虚化与低效,但不知如何做起。后来,我读了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于丹心德全集》一书,书中讲述了《论语》、《孔子》、《老子》、《孟子》、《庄子》、《道德经》、《千字文》等传统经典的心德,初步接触中国传统文化,但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花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时费力,跟不上时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辙。再说,这些内容均不在课程标准之内,能让小学生学习吗?怀着试试看的心态,我们于20xx年让学生诵读《三字经》、《弟子规》,并举行了诵读比赛,渐渐的自己也被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了。当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语句,慢慢为自己所接受;为人原则,处世之道为自己所认可。当接触到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倡导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佛教崇尚的的利己利人,功德圆满;《周易》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些思想时,心头更是为之一振,直叹自己才疏学浅,只了解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圣先贤用更多的时间总结过去,思考未来,所以他们睿智。他们真正是在用心地活着,好好的活着,真正让自己达到精神与躯体的结合,诠释活着的内在含义。而生活在现代社会忙碌的我们,被太多世俗的东西所束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目前的障碍物远不止“一叶”!物欲横流、攀比严重、穷奢极欲、功利心强的现代风气,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迷醉了我们的心窍;让我们仅局限于自己的世界里。梁漱溟先生认为人类面临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一个是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二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三是解决人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人内心的贪嗔痴,使我们的境界充其量也就仅仅局限于第一个问题而无法达到更高。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我们都需要答案。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古圣先贤抛却世俗的欲望,经过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它就是改变现代心浮气躁功利的社会风气的一剂良药。但再好的良药也得有人愿意接受,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托付于它,才能发挥功效。外国人非常注重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而我们中国人却时常有把薪火相传几千年安身立命之本的济世良药全盘否定和摒弃的冲动,岂不痛哉?
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当有一天我们拥有古人那般深厚传统文化的底蕴时,我们离佛家所说的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会是怎样一种情形呢?我想信一定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我这晚辈后生尚不具备如此深厚的功底,不敢妄加评论。但我始终相信人的处世之法深藏其中;帮助人类处理好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三大问题之道深藏其中;五千年的历史传承,无数仁人义士以生命和实践换来的宝贵财富,能够承受的住这几百年科学发展的考验,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如今的中国社会,急需传统文化匡时济世。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是文化要强大。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辈的智慧会在日益强大的中国和富有创造力的中华儿女的传承和发扬下,在世界文化之巅闪烁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让世界见证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与博厚!
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14
“立志、孝亲、尊师、友学、常善、救失、守法”和落实《弟子规》等八德方面的教育内容,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制与道德教育培训课,王局针就日常教育教学中如何进行孝亲和法治教育,讲述了道德教育和技能教育的重要性,并从司法理论与实践的视角研究现代青少年成长方向目标、素质培养和道德与法制教育等问题。王局长全面透彻的讲解在会上大感人心,深受启迪和震撼。
一、感恩:一种朴素而深广的伦理
感恩的情感是很朴素的,感恩的内涵又是非常的丰富,感恩的心使我们能够与他人、集体、国家乃至天地自然建立一种良性、和谐的关系。
如果一个人在危难之际,得到他人救护,那么他很自然地会对那个救他的人感恩戴德,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情感。同样,一个人常常得到某人的帮助,那么他对这个帮助自己的人必然有着一种感谢之心。当然也会有忘恩负义之徒,以怨报德,但他必定为世人所不齿,因为他已经失去为人的基本伦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感恩是一种朴素的情感,或是一种朴素的伦理。
以上两种情形,都是直接得到他人的恩惠,所以那种感恩的情感也是即刻升起的。然而事实上,我们时时刻刻都在直接或间接地接受着无数的恩惠,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
首先是父母之恩。我们的生命是籍由父母而生,父母给予我们以宝贵的生命,又费尽心血将我们养育成人。为了保护孩子,父母甘愿牺牲自己。
其次是师长之恩。父母给我们以血肉之躯,而教师和长辈给我们以知识、经验的传递和人生的教诲。没有师长的教导和引领,我们将何以成人。如果没有人传递知识和人生智慧,人类可能将永远停留在蒙昧的原始社会。
其三是国家之恩。我们在祖国大地上繁衍生息,所食之物在这片土地上长成,所用之物取之于斯。因此,我们要感念国土之恩。社会要发展,国家要安定,人民要和睦,这有来赖于政府的管理,有赖于军队的护卫,因此我们理应感念政府的'恩德,并在自己岗位上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其四是大众之恩。我们每日生存所必需的粮食是农民所种,所穿之衣、所用之物是工人所制造,还有赖于商人的流通之功,等等。因此,我们理应尊重所有的劳动者,还要惜福、节俭,并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回馈大众。
二、感恩的缺失与感恩的教育
感恩的情感对于人的道德成长是如此的重要,而现实中我们的感恩之心却颇为匮乏。透过报章电视,我们能够看到:有些青少年不顾父母勤苦和家境贫寒,贪图虚荣,恣情享受,让父母伤心落泪;有些学生不知尊敬师长、虚心求教,但炫己能;有些贫困学生接受了他人的资助而不知感谢,其内心的冷漠令人心寒;有些人整日怨天尤人,不去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总认为国家、单位亏欠自己很多;还有一些人为了一己之私,置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于不顾,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一种自私、不知感激的局面,实值得我们教育界人士和广大家长的深思。
首先,我们要从学校自身找原因。目前就普遍的情况而言,学校还是以学生的考试分数来评价一个学生的,而且只重视与升学有关的几个学科。“三好”本来是以德为先,德智体全面发展,而事实上在“三好生”的评比中却总是将学习成绩摆在第一位,甚至只看学习成绩。学校有意无意之间在鼓励学生之间的竞争而不是相互的支持。在这样一种崇尚个人奋斗与竞争的环境中,孩子当然很难学会感激和体谅他人。
其次,从家庭教育来看,问题也很多。问题之一: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在物质上的要求总是尽其所能给予满足,未加节制。古人言“欲不可纵”,又言“欲是深渊”,过度地、不加限制满足孩子的欲望,结果只能是增长孩子的自私和贪欲。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感恩,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体谅他人。是故,古人才有“宠子不孝”之感叹。
问题之二:家长望子成龙之心本无可厚非,但现在家长将注意力几乎全部放在孩子的学科学习上,认为孩子只要能考上一个好大学,就会有好的前途。
问题之三:现在的家长不像从前那样对老师有尊重之心了,当然这与媒体过多的负面报道也有关系。如果说教学生孝敬父母是学校的责任,那么教孩子尊敬老师无疑是家长最应当重视的事情。都说现在孩子难教,这与我们家长的身教和言谈有绝大的关系。
其实孩子天性是向善的,感恩的意识和习惯应当从小就开始培养。我们所需要的只是一份信念和坚持。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道德情感发展的关键期,感恩与孝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为一个人的道德发展奠定一种坚实的情感基础。到了中学,我们更应鼓励学生为家庭尽责、为报效祖国立志,而这也要从感念父母之恩、国土之恩、大众之恩开始。或有人言,这些与学习成绩有什么关系呢?我只要成绩好就行了。其实从大处着眼,从根本抓起,必将事半功倍。我们不是常常抱怨学生学习不自觉、不认真吗?如果是为了自己学习,那么当他累了,不高兴了,或有其他更好玩的事,他就会偷懒、懈怠,不然何苦呢?反之,如果他懂得感恩,他就会自觉约束自己、努力学习,也能够尊敬老师、友爱同学,因为不这样做就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乃至对不起国家、对不起天下百姓。
其实,感恩的道理很朴素,感恩的教育也不难。如果我们能够多启发孩子对父母和老师的感恩之心,多鼓励同学相互之间的支持和协作,相信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一定会生机勃勃、气象一新。因为在相互支持和感激之际,亲子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就有了心灵的交通。在这种充满支持和感激的气氛之中,学再多的东西可能都不会觉的累。是故,我们也应当反省,也许并不是孩子们的功课太多,而是我们没有发现可以激发孩子学习的精神力量。
三、孝应当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中华道德文化是“以仁为本”的,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修身立德的根本是内心之仁。但如果没有内心的仁慈与恭敬之心,外在之“礼”(行为习惯)就徒具形式,毫无意义可言。然而这个人人本具的仁性良知,常常被自私和物欲所遮蔽。因此,如何唤醒或开显这个仁性良知就成为道德发生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儒家的德育思想正是这样的一个理路,即从“孝道”开始,再由“悌道”拓展至他人,终能泛爱大众,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大同。
一个不知孝敬父母的人,我们很难说他能够真爱他人,更不用说去爱集体、爱祖国了。因此,孝的教育应当成为学校德育重要的内容。从字源上说,“教”字左从“孝”、右从“文”,“教”的原义其实就是教人以“孝”。学校孝的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启发学生感知父母的大爱与深恩。一个能一个真正能孝的人,求学必勤,战阵必勇,居官必廉。是故,先圣孔子说:“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总之,“新八德”教育对学习方法和教学原则所做的这些提示非常适用。因此,我打算将“新八德”教育内容正式引用到我的实际教学工作之中。并且进行“新八德”教育时,要求学生要做到的,我首先就应该亲自去践行。因为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因此,我一定要以以身作则力行“新八德”,决不搞个人形式主义!另外,我校本学期也确立了以“道德与法制相结合八德素质教育模式研究”为题目的“新八德”教育课题研究,并制订了详细的研究计划和方案。我要按照学校制订的计划和方案,认真地进行每个阶段的研究,并做好记录、总结经验、形成材料,为课题研究尽自己的一份努力。
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15
各位专家深入的探讨与交流带给我们三点启发:一是要从更高站位、更大使命、更强责任担当上理解“强师计划”的战略意义和价值。强师才能强国,只有强师,教育现代化才能实现;“强师计划”充分体现出党和国家对于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教育振兴的高期待。二是要充分领会“强师计划”对深化教师教育创新、推进教师教育改革提出的`更高要求。紧扣教师教育高质量、教师教育均衡发展两个关键词,研究探索教师教育关键瓶颈的破解之道,处理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老问题与新挑战,以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高质量基础教育发展。三是要以“强师计划”出台为契机强化教师教育协同机制。做好师范院校与综合院校的协同、师范院校与基础教育的协同以及师范院校内部间的协同,以协同共建落实建强做优教师队伍的时代要求。
【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学习新教育的心得体会03-12
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05-25
学习新教育的心得体会09-03
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范文05-22
【优】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10-28
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集合]08-26
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 新教育感想心得07-15
学习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04-23
学习新教育心得体会锦集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