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春节的作文15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节的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节的作文1
过几天,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比较重要的节日春节了,关于春节,有许多美好的记忆,每一片记忆,都似璀璨的珍珠,在内心深处闪耀,尤其是每逢春节的时候,过着眼前的节日,脑海中闪过往昔的节日,交织成了美丽的、无穷的节日的韵味。
——春节的灯
春节的灯,比较能烘托出节日的气氛。很小的时候,家里面还没有电灯,平日里点一盏小油灯。春节了,也是点油灯,但与往日的油灯不同,是那种很大的、带有玻璃灯罩和白玻璃灯伞的能挂起来的油灯,灯上有一个旋钮可以调节灯的亮度。记得每年的大年三十下午,父亲都早早的把那盏等拿出来,灌满油,灯罩和灯伞擦的锃明瓦亮,挂在屋天棚的中间。天一黑,就把灯点亮,调的灯火大大的,照的满屋通明。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每晚这盏灯都亮起来。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这盏灯是比较重要的春节的标志。
童年的春节,还有一种灯让人难以忘怀,就是那些现在看来很简单,当时却带来无穷乐趣的灯笼。父亲的手很巧,每年的春节前,都要找来一些秸杆,用小刀削削刻刻,几支秸杆做成了灯笼的骨架,再用五颜六色的糖纸把四面糊好(这些糖纸都是一年中慢慢攒下来的),就成了一个别致的灯笼。节日里,天一黑,就和弟妹们每人提着一只灯笼,出门和邻居家的孩子们玩儿,那时别人家孩子的灯笼多数是彩纸糊成的,而我们的灯笼用糖纸,即透亮又鲜艳,引得别人好生羡慕。
现在的灯笼多是专业化制作出来的,比起过去的更精致更漂亮,但感觉却少了些什么。
——春节的年画
春节贴年画,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童年的春节,几乎每年都是新糊的墙纸,很多年画贴在崭新的墙上,看上去满目清新而漂亮。有胖胖的男孩儿女孩儿抱着大鱼咧嘴笑,有身着各种各样衣服的人们在舞蹈,还有带故事情节的象连环画那样的年画,许多小幅的画组成了一大幅画,很喜欢这样的年画,不光可以看画儿,还总是缠着母亲给读那些小幅画下面的文字,知道了画中的人在做什么。记忆比较深刻的是一幅小女孩剪窗花的年画,画中的小女孩儿梳着两条黑亮的辫子,穿着花衣裳蓝裤子,坐在那里神情专注的剪着窗花,旁边一只小花猫在耍弄着一个毛线团儿。小女孩儿细眉笑眼,脸蛋儿粉里透红,翘起的嘴角流露出喜悦。常常盯着那幅画儿出神,想变成画中的人,或者是画中的女孩儿从画里面走出来,和自己成为小伙伴。
再大一点儿了,过春节也贴年画,但都是些样板戏的剧照,怎么看也喜欢不起来。
现在在自己的家里过春节,不再贴年画,但却非常想念那个画中剪窗花的小女孩儿。
——春节供奉的家谱
小时候在家过春节,每年供奉家谱是一项重要的仪式。大年三十那天,父亲都要小心翼翼的把收藏了一年的家谱请出来,挂在一面墙上,下面摆上供桌。供桌上两边各放一个大的蜡烛台,很漂亮的红蜡烛点燃后,把一面墙都照亮了;中间放上一个香炉,香炉里面插上香点燃,香烟袅袅升腾起来。蜡烛台和香炉之间摆上装满供品的碗碟。供品都上母亲做的,有雪白的馒头,上面用麻果点出红的花点儿;有切成大片的.肉,摆成图案;有油炸成金黄色的面鱼,有染成彩色的宽粉,嫩黄的鸡蛋饼……每当母亲摆供品的时候,我在旁边看着出神,想不出这么多好吃的放在这里,那些先祖们是如何吃,而且吃过了还看不出变样。
供奉的家谱是三幅画儿。中间一大幅,上边是坐着的两个人像,一男一女,年长而且很慈祥,下边是许多站立的人像,各种姿态,空白的地方写着家族先祖们的名讳;两边是条幅,画有美丽的花卉和装饰图案。每到大年三十夜吃年夜饺子前,伯父就带领着堂哥们来家里和父亲、弟弟们会合,那时爷爷还在世,由爷爷带头一起在家谱前磕头跪拜。给先祖跪拜磕头是家里男人和母亲那样的媳妇们的必修课,而女孩子们是不做的。有时候好奇问大人们,回答说是女孩儿膝下有黄金,不能下跪的,现在想来满不是那么回事。
家人们每年的春节都能供奉先祖,能面对先祖们的名讳,默默的拜望。对于家里等女孩子们来说,结婚后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按祖上的规矩,出嫁的女儿是不能和家谱照面的,所以即使春节回父母家也是过了初三,那时供奉的家谱已经收起。在先祖的眼里,嫁出的女儿也许真像是泼出的水,不值得眷顾吧。现在的人们不再讲究过去的老规矩了,在春节的时候,出嫁的女儿们都可以回家。但许多人还是遵循过去都都做法,也许认为先辈们流传下来的规矩还是很神圣的,不想去破坏吧。
春节的记忆有许多许多,有的年代久远,有的就在眼前。一串串记忆都包含着浓浓的亲情,散发着浓郁的节日气息;一串串记忆,把一个个闪光的片断穿起,汇成美丽的生活画卷。
春节的作文2
“噼里啪啦——”新年的钟声响起,美好幸福的一年来临。2014,新的一年,新的开始,新的环境,新的尝试,新的旅程,一切都是“新”的。
春节,是家喻户晓的节日,是中华民族隆重的节日,是辞旧迎新的节日。今天,新的一年开始了,家家户户欢欢喜喜,贴上喜庆无比的春联,挂上又红又圆的灯笼,吃上香甜可口的饺子,穿上崭新漂亮的衣服,走家拜访,挣压岁钱……
春节,是欢乐的,是喜庆的,是吉祥的,是温馨的,是热闹的,是幸福的,是愉快的,同时,这种喜庆,这种欢乐,也要同大家一起分享。
No.1 扫尘·欢乐·需分享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是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家门,扫尘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清洗器具,拆洗被褥……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这不,我也加入了“清理集团”,开始大显身手啦!我把房间里的书桌、衣柜、钢琴、窗户等都擦得干干净净,以及把课外书、学习用具摆放得整整齐齐,看着一尘不染的房间,我的心里只有一个字:甜。 《春节最难忘的一件事》
No.2 贴对联·喜庆·需分享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鲜红漂亮的春联,一幅幅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期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每逢春节,无论车是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了喜庆无比的气氛。看,爸爸正忙着贴春联,乘时机,我拿着纸笔,跑到楼下,忙着到一家一户去摘抄春联,“迎喜迎春迎富贵,接财接福接平安”“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福旺财旺运气旺,家兴人兴事业兴”……都是我辛辛苦苦收集来的。
No.3 贴窗花·吉祥·需分享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为“窗花”。窗花将吉祥事物、美好愿望表达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民间,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各样的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及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妈妈正忙碌着贴窗花,我觉得好奇:多好看啊!于是就来一本剪纸的书籍,按图索骥,把漂亮的窗花都剪了出来。
No.4 包饺子·温馨·同分享
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象征着团聚合欢,非常吉利;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我们大家聚集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把皮包上馅,馅的内容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用清水煮熟,捞起放些醋、酱油等沾着吃。看见妈妈包饺子,我觉得饺子蛮可爱,便跟着奶奶学起了包饺子,结果,我包得却乱透了。《寒假里的新鲜事》
No.5 放爆竹·热闹·同分享
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噼啪啪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放炮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里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我是一个胆小的孩子,长这么大,我从来不敢放爆竹,连听见炮的声响,我就吓得不得了,经过一次次的尝试,坚持不懈,我终于学会了放炮。《放爆竹》
No.6 联欢会·幸福·同分享
每年春节的前一天晚上,大家都会观看春节联欢晚会,联欢会上,充满了欢声笑语,有的人演唱,有的人歌舞,有的人说相声……开心极了。人们在观看的同时,也会发出欣慰的感叹,拍起热烈的掌声。
那年,我们家也组织了一次春节联欢会,我是主持人,全家人都尽心尽力地表演,我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放松了心情,真是“玩中学,学中玩”!《家庭春节联欢会》
No.7 拜年挣钱·愉快·同分享
每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地起床,穿上漂亮整洁的衣服,打扮得端正漂亮,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成为“团拜”。
在春节拜年时,晚辈要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晚辈也可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地度过一岁。
初一,父母带领着我和妹妹一起走家拜访,每每我说句:“祝您新春快乐!”时,亲戚朋友们直夸我懂事,还从口袋里掏出钱包,发给我们崭新的压岁钱,那时,我总是那么愉快,那么幸福。《压岁钱》
春节,欢乐的日子,喜庆的日子,吉祥的日子,温馨的日子,热闹的日子,幸福的日子,愉快的日子。在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我衷心地祝愿大家新年快乐!
春节的作文3
1春节旅游
今天春节,我和妈妈一起来到浅水湾浴场。这里的沙滩在午后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这里的海水非常干净。我换上泳裤,拿起水枪兴奋的冲向大海。我在大海的怀抱里无忧无虑的玩着水枪,看!这就是我的'大水枪威猛吧!它射出的好远好远。我玩的可开心了!天渐渐黑了,我和妈妈开开心心地回家了。
2春节旅游
这个春节,我和爸爸妈妈去巴厘岛旅游,我们要在那里度过5天4晚的旅游。哇,那里肯定风景如画,从图片上我知道,那里的海碧蓝碧蓝的,天空犹如一条薄薄的丝绸,太阳是丝绸上一个散发着璀璨阳光的钻石,而多余的阳光就是那些薄薄的亮片,沙滩是一个犹如棉花的地毯,金灿灿的',仿佛是一个镶满金子的地毯!啊,我对那里有了无限的期盼与爱慕!
3春节游记
本来我们第三天想去螺髻山游玩的,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都爬不动了,还有我的妹妹太小了,所以此次没有去爬螺髻山,真的很遗憾!我们一行人又去了湿地公园游玩,我们骑车、走路欣赏风景。
充分的'享受了灿烂的阳光!晚上参加了酒店准备的篝火晚会,我还和穿盛装的彝族姐姐和阿姨们一起跳了舞呢!
4春节旅游
正月初二那天,妈妈带我去湛江旅游。
我们去了湖光岩。湖光岩里面有一个湖,湖水上一片落叶也没有,我不相信有这么神奇。我就把树叶洒进湖里面,后来,湖水一下子把树叶涌上来了。
接着,我们又去了一座庙里。妈妈在那给我买了一块玉石的八卦。我们还坐过快艇,给神龟捐过钱,还喝过圣水呢!
那一天,我们开心极了。
5春节旅游
大年初四,一早,我们去富贵黄金屋,然后就回去了。到了港口坐快艇去珊瑚岛然后我和爸爸开摩托艇,我和爸爸一人一辆。我上去开摩托艇,海水喷的我一脸,我尝一口很咸。我们去坐四尾船看珊瑚,我妈妈去海底漫步,之后我们去金沙岛,然后游泳等我妈妈来了就去吃饭。坐快艇回港口坐大客车到55楼看风景。
6春节旅游
春节时,我和爸爸妈妈去了美丽的热带雨林——海南。
坐上飞机的那一刹那,我非常激动。我还是第一次坐飞机呢,在蓝天上我看见了洁白的云朵,还有明亮的月亮和星星。两个小时就到了美丽的.海南。一下飞机拿了行李就有人接我们到了团队住宿的地方。
第二天就开始了我们海南快乐之旅了。我们去了风景优美的亚龙湾、日月湾、大小洞天还有猴岛等等。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猴岛。我们是坐缆车到猴岛的,在缆车上看到了蓝蓝的大海,还有翠绿的树林。一到猴岛就看见好多小猴子,有的猴子在打架,有的猴子在荡秋千,还有的在小溪边喝水嬉戏。我还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看猴子呢!
海南的气候适宜、风景美丽,是旅游观光的好地方,如果你有时间也到美丽的热带雨林——海南去玩玩吧!
7春节旅游
春节爸爸妈妈也放假了,爸爸妈妈带我出去玩。一起去的有爸爸的朋友,还有我的好朋友薛歆璇跟她的姐姐,有他们陪我玩我很开心。
第一天,我们来到了神仙居。爸爸说以前神仙居里面住着神仙,现在我们要进去看看神仙住过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我跟我的朋友手牵着手高高兴兴的进去了。山很高很高,我们走的很快,大人都没我们走的快,后来妈妈走不动了还是我去扶着她一起走的。妈妈告诉我我们爬这座山用了三个多小时的时间。
第二天,我们在横店。早上起来肚子痛,走也走不动,是爸爸背着我走的,后来阿丁叔叔给我吃了一颗药,这颗药真神奇,吃了以后我的肚子居然不痛了。我跟我的朋友玩的很开心,我们一起骑马,跟我妈妈一起拍照,晚上还看了火山爆发和暴雨山洪。
放假旅游的人真多,不过旅游胜地还是很好玩的,所以我喜欢放假,喜欢一家人一起去旅行。
8春节旅游
春节期间,我们一家一起去了八里沟游玩。这一天的游玩是我玩的最开心的一次。
在那里,我玩的了很多好玩的,也的到了很多的知识,对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八里沟大瀑布,别的都没什么可玩的'。 在大瀑布旁边,都可以感受到大瀑布那溅起来的一些水花,在边上都能有那样的水珠,就更别提走到大瀑布的正下方了。 不过我还是鼓起了勇气,和我的朋友乐乐一起从瀑布的下方一起用飞快的速度,窜过了大瀑布,我再一看身上,全都湿透了,而且占上了许多许多的泥,不过……
我的朋友乐乐,他不小心踩到了泥坑里,他的鞋卡到了那里面,他就跑了回去,我怕他有危险,就和他跟了过去,在瀑布的浇淋下,我们仔细的寻找着,终于,我在泥水中看到了鞋影,用一根棍子,把他的鞋老了出来。 后来,其他人也都赶到了。乐乐的家人非常的担心,害怕他掉到泥坑里面,出不来。
这次春节游玩我虽然把衣服都弄湿了,不过我还是非常高兴地。
春节的作文4
福清春节的民俗活动就从“筅堂”(拂尘)开始。在农历十二月廿三日至三十日间择吉选一单日,捆扎新砍的竹枝为帚,拂去房子内顶棚的灰尘,洒扫庭院,洗涤家具器皿,反住宅打扫得干干净净。筅堂日全家吃一餐猪血“调”薯粉,据说猪血有去秽除尘作用,把筅堂时吸入体内的尘污也清除干净。
福清民间还有祭灶的民俗。腊月廿四日民间定为祭灶日,这天家里备好灶糖灶饼果品蜜饯供祭家庭保护神灶君,送灶君回天庭述职,叫做送神。第二年正月初四晚饭后,再备上香烛果品接灶君回来就任,叫接神。现在虽然不在厨房帖灶君图,改贴春牛图,它表达了人们祈求平安顺利的良好愿望。
送完灶君后,开始了“送年”活动。福清素来把女婿当作“半子”。每年腊月廿五起,女婿要备好年货送到岳父母家,这叫做“送年”,新婚的头年,女婿必须备猪蹄一双,线面五斤,五素五荤十件礼仪,用食盒装好,贴上红纸,亲自送到岳父岳母家。第二年以后,礼仪件数可不拘,但必须避开“四”的忌讳。
十二月廿八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巾春联。福清的春联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它在红联身上加了一段白联头。这种习俗据说源于明嘉靖四十一年除夕,时倭寇入侵福清,百姓刚贴完春联来不及吃年夜饭便逃命而去,等戚继光率军击溃倭寇才回来,有些人不幸蒙难,丧家就改贴绿色素联,亲戚朋友为了表示哀悼,就在经联上加巾白联头致哀。这白联头红联身一是表示全家平安,二则反映福清自古就有乡里敦睦,和衷共济的纯朴民风。
分年是福清春节期间的重要民俗活动,家家户户都在除夕前一天入夜后举行发年仪式。分年是人们在一年取得收成后祭拜天地神,祭拜祖宗的宗教仪式,沿袭下来便成了风俗。先备八果三牲祭天地,接着加上二荤祭保护神,比较后备十素十荤祭祖宗。分年要焚香放鞭炮,意即上达天庭,下告地府。这些仪式虽有迷信色彩,但却表达了福清人尊敬祖宗的.美德。现在福清仍流行分年习俗,多数家庭都备些果品香烛祭供祖宗,以表子孙敬祖的孝心。
除夕夜,福清有守岁的风俗。除夕夜一家老少围坐着吃团圆饭。年夜饭都凑成十碗十盘,取名十全十美之意。饭后长辈向未成家的晚辈送压岁钱,家庭主妇“装岁饭”,切好初一早上用的蔬菜鱼肉,全家人在家长率领下,洒扫庭院,添满水缸。以前民间还有“煨火母”的风俗,表示灶火延续、家庭兴旺的意思。比较后家长添油点灯,带领全家围坐一起,促膝谈心,直到天明,这便是守岁。
正月初一亲朋好友间相互拜年,这是都有的风俗,但福清初一拜年又有许多不同的风俗。福清人自古勤劳,初一都争先恐后起早,取“初一起得早,集训都起早”之意。初一早家家户户煮线面,人人都吃线面,还配上太平蛋一双,祈求“福寿绵长,太平如意”。民间还有第一口吃蛋而不喝汤的风俗,说是第一口喝汤出门便逢雨。吃完蛋后便出去拜年,主人或主妇须留一人在家接待来拜年的客人。拜年时客人向主人作揖,祝主人万事如意,合家平安。主人也作揖回贺,请客人进门,向客人敬烟请糖。路上遇到熟人,无论友善与否,一律点头致意,或作揖互贺。
初一这天禁忌多,如忌扫地,怕扫掉财运;忌操九,怕不慎伤了皮肉不吉利;忌讲晦气话,怕言语相左伤了和气;忌打小孩,怕哭声不祥,这天小孩比较高兴不过,有什么要求,大人多满足他们;忌讨债认为喜庆日子不难为别人,体现福清人宽怀仁爱的美德。
拜初二是宝清独有的风俗,也称拜新座。凡上一年有成年人逝去的家庭,都在初二这天设灵座让亲友吊唁。拜初二这一习俗也与倭患有关,据说明末倭寇入侵,人们逃难而去。待戚继光率兵击溃倭寇,逃难的人们回来过年,初一见面互道平安,第二天便到死难者家中吊唁,沿袭下来,成了风俗。因此福清民间初二是不能上人家的门,以为晦气,当然拜新座不在此限。
福清南部操莆仙方言的地区还有初五做“大岁”的风俗。据说当年人们逃倭患时,无法回乡过春节,直到戚继光击溃倭寇后,人们才返回家园,初过除夕,凡有幸生返者都赶在正月初五回家做“大岁”。
福清的元宵节自有特色。这天晚上,工农商学各界人士都参加过利桥活动,利桥就是瑞云塔附近的龙首桥,人们过元宵到瑞云塔登高观赏融城夜景,多半要到利桥上凭栏观赏赏龙江上的游船,这种过利桥习俗被当作吉利之举。正月十五夜之前二三天,人们还集中在社址前燃放烟花,观看彩灯游村,当年添了男丁的人家还要给“游灯”的人分烛,以示吉庆。
福清春节的民俗活动就从“筅堂”(拂尘)开始。在农历十二月廿三日至三十日间择吉选一单日,捆扎新砍的竹枝为帚,拂去房子内顶棚的灰尘,洒扫庭院,洗涤家具器皿,反住宅打扫得干干净净。筅堂日全家吃一餐猪血“调”……
春节的作文5
街上的人一天比一天多起来,做好了过年的准备,却没有过年的热情。宅在家里几天都懒得出门一趟,和孩子们一起窝在沙发上一集一集地看电视。无聊的时候,望着窗外的远山,常想起大山深处的家,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想起那里的山山水水,想起一张张熟悉远去的面孔,他们是我的父母,是我的邻居大妈,虽然早已物是人非,但他们音容宛在,永远在我心里、梦里。每一次踏上故乡的土地,我都能感受到他们热情的问候,他们的气息早已留在那里的每一片枝叶上,每一丝空气里,守护着那里的每一寸土地,守护着那里的子子孙孙。
更多想起的是小时候过年的事,那是生命里最幸福的一段时光。过年的盼望从入冬的第一场雪开始,就在心里美美地想着,妈妈会给自己添一件什么样的新衣服,爸爸会做些什么好吃的。大队、生产队会有哪些娱乐节目,看戏、听书还是看电影。在无限遐想和盼望中进入腊月,从大人们的精打细算中嗅到年的味道。整个村子洋溢着欢乐的气氛,每个人脸上都笑盈盈的,腊八的粥稥至今难忘。自家种的小米,黄澄澄的,放进锅里柴火一烧,香气弥漫着整个小院,沁人心脾。十五岁岁之前没见大米,没吃过白花花的大米饭。腊八这天,村子家家户户都煮小米粥,整个村子都是香的,飘到村外,飘上云端。
过了腊八就搬着指头等二十三烙火烧, 年味会越来越浓,二十三这天爸爸妈妈会拿出家里积蓄的一大部分置办年货,给一家人买新衣服。赶大集是每个孩子盼望的日子,可以看来来往往的人,可以吃各种平时吃不到的小吃美味,大人们也比平时慷慨了许多,对孩子的要求一般是有求必应的。因为每年只有这个时候大人才会带孩子赶集,平时是不带的。过了二十三大人们就忙起来了,杀猪、宰羊、磨豆腐,孩子们是一天比一天欢腾,磨豆腐的时候可以喝豆腐脑,吃渣窝窝馒头,把窝窝放在火坑上烤的黄焦焦,真是回味无穷!杀猪宰羊的时候,一般选在村头或村尾的空地上,几乎集聚了全村人观看,血淋淋的场面我们也只敢躲在大人后面偷偷看两眼,凑个热闹。收拾干净以后,东家一块,西家几斤,基本也就卖光了。有钱就给,没钱等到开春的时候再给吱一声就行。淳朴的民风、民俗,淳朴的山里人,“诚信”二字都写在心里,从来不挂在嘴上。
渣窝窝吃完的时候,白馒头也蒸好了,家里姊妹们多,妈妈总是蒸一簸箩各种各样的馒头,实疙瘩、糖包、豆馅、菜包、还有枣花应有尽有。那时候没有电,没有电视,晚上一家人关上门围着火坑烤火,摇曳昏暗的煤油灯下母亲纳鞋底、纺纱线总是最忙碌的一个,我们围坐烤火听大伯讲瞎话故事,大伯无儿无女和我们一起过 。他和蔼慈祥把知道的故事一遍遍不厌其烦地讲给我们听,从小听到大也没有听够过。有时候夜深坐久了,就在火坑边烤馒头吃,吃饱了带着幸福的微笑入梦。
炸油馍、煮肉肉、贴嘎嘎是准备过年的最后一项,闻着煮肉的香气,孩子们口水都要流出来了,恨不得把手伸进锅里去。小时候一年吃不了几回肉,那到嘴的肉香里还有满满的盼望和期待,那香是真香呀,香到骨子里。家家户户贴上对联、年画、插上柏树枝,到处喜气洋洋的,除夕夜就到了。熬年,熬年,小时候总以为“年”是要放在锅里熬的,熬到初一早上,长大了才知道这是个冷笑话。除夕晚上把新衣服放在床头,新衣服上一定要有一个够大的口袋,装鞭筒用,没有是万万不行的。大年初一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一骨碌爬起来,穿上新衣服,村里的小伙伴们聚在一起,挨家捡鞭筒是我们最高兴的事,新衣服上的兜兜里装的鼓鼓的,像捡宝贝似得不肯放过一个。那时候没有压岁钱,没有样样俱全的游乐场,没有眼花缭乱的垃圾食品,半袋花花绿绿的.鞭筒就是我们新年里所有的快乐。吃过饺子,小伙伴们聚在村头的大石头上,展示我们的劳动所得,然后每人一块石头砸鞭,比声,看谁的最响,谁就是最厉害的。偶尔捡到几个雷子攥在手里是不舍得轻易拿出来的,一定要放在最后当大王。
吃好喝好看大戏是新年里最热闹的事,大队每年都会组织人排戏,我大姐、二姐都曾是剧团的角儿,星期天跟她们去大队部排戏是我儿时美好的记忆片段之一。初一到初五天天唱,下午、晚上每天两场,如果天太冷就搬个火盆,一堆堆围坐在戏台下看到深夜,才依依不舍地散去。如果过年的时候遇到大雪封山,队里会请说书先生来,章章回回地说书,常常被故事情节吸引久久不肯散去。这也许是我接受最早的文化熏陶了。小时候家里比较穷,吃饱都困难,除了上学的课本更没有书可读,偶尔见到一本连环画,就喜欢的不得了。记得上三年级的时候,大队的文化馆玻璃破了,村里的孩子们爬进去找好玩的东西,我却抱出来一摞书,《刘胡兰》《金光大道》《太阳照在桑乾河上》和《暴风骤雨》,囫囵吞枣地读了大半年。对书的热情大概是那时候培养的吧!
现在年龄越来越大, 生活越来越好,年的欲盼越来越少,年的味道也越来越淡,我仍然留恋小时候过的每一个年,简单的渴望,简单的幸福,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童年时光里永远闪耀的星星。
春节的作文6
过春节点旺火,是以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地为主的一种历史悠久的风俗习惯,虽然近些年因为污染问题不少地方开始适当限制或严禁点旺火,但城市周边源于祖祖辈辈的旺火情结,大的是不垒了,小的或纯劈柴的,总得在大年三十晚上点一个,以图日子过得红火安康、吉利旺顺。
与内蒙古医院毗邻的桥靠村没有城市化以前,83号我们高家大院从1979年把后院的旧房子翻盖一新,到村子被拆成平地的20xx年,院子里一年不落,年年都要垒个大旺火。我们家的旺火一开始也和别人家一样,是大年三十下午垒起来,夜里十二点点着,等着旺了,就开始响炮接神。可从我姐结婚后第二年开始,我们家年年要点两个旺火,三十晚上一个,初一晚上一个,真可谓旺上加旺。
初一晚上的旺火是专门给外孙女和闺女女婿们准备的;同样要在点旺火的时候放礼花和鞭炮,烤旺火更是不能少。也因此,我们养成了初一下午就回娘家的习惯。孩子们更是迫不及待,天一擦黑就盼着快点儿吃饭,快点儿到夜里十二点,盼着姥爷领她们到院儿里点旺火、放鞭炮。
从前的旺火,是大年三十下午后院的三大爷过来给垒,但所用的劈柴和炭,是我爸一入冬就开始一点儿一点儿选拔好的。劈柴是把结实的圆木或木板锯成一尺来长的段,然后劈得粗细一致,捆成碗口粗的捆就行了。炭要打成一头大一头小的扁状,大的那头比较好还是平面。这些炭块儿得有大有小,因为旺火是圆的,得由下而上一层一层往回收,直到收成个圆锥形。
不知从哪年开始,三大爷把垒旺火的重任交给了他的儿子,也就是我们的三哥。
三哥和三大爷一样,都是慢工出细活。他先用砖在已经被土填平的大铁锅上摆出风口,把劈柴捆立在锅中央,把引火的软柴摆到每一个风口里,再掂量着给每一块儿炭找到合适的位置。每一层都是炭块儿平的、大的那头朝外,小的那头朝里,紧紧围着劈柴捆,错落有致,由下而上,垒到封顶。这时候,我爸把黄纸剪成的网子往上一盖,用炭块儿压住,或用柴火棍儿插住,然后跟三哥回屋抽烟喝茶去了。
我家的`旺火架子,是个周身糊了黄纸的大铁炉子,迎街门的那一面,要贴上大红竖联“旺气冲天”。这样,黄架,红联,黑炭,黄网,再加上屋檐下的彩旗和灯笼,就珠联璧合出一种春节特有的乡村年俗气息。
写到这里,我还想起个故事。那年腊月,有人早早送来一卷裁好的红纸,请我爸有工夫时给写写对子。写对子那天,我们替我爸铺平那些红纸条时,发现有一条上用铅笔写了几个字。细看,前两个是“王气”,然后一个顿号,比较后是个“天”字。原来是提醒我爸记得写“旺气冲天”。那以后,我们总爱把“旺气冲天”说成“王气一点儿天”,笑话那人不会写字。
点旺火可不比点炉子,当软柴引着旺火心儿里的劈柴,为了让炭快点儿燃烧,我们就用三合板、硬纸片或者铁簸箕,一起对着那几个风口使劲扇。除了扇风,适当的时候,还得给炭上浇点机油或柴油助燃,但万万不能浇汽油。
和接神响炮时不能说“呛”一样,点旺火被烟熏的咳嗽流眼泪也不能说“呛”,因为大人告诉我们,说“呛”,就等于是说财神爷把你给“呛着啦”,那他老人家还能接到家?除此,点旺火时也不能说“点不着”“着得不旺”等不吉利的话。等旺火着旺着红,一家人就围着旺火烤,烤身体的健康,烤日子的兴旺,烤事业的发达。
大年三十晚上接过神,大人因为一腊月的忙碌,此时感觉累了,便都和衣而卧。孩子们可不,精神着呢,一大帮围着旺火边玩儿边捡瞎捻儿鞭炮,如果大门不锁,还去评论各家旺火的好赖。我家大门开始也不锁,但后来村里流动人口多了,为了安全,接过神休息时就得锁大门。我妈和我爸休息前,年年不忘嘱咐我们,说天亮前不能洗手,也不能扫地,因为那是对所接之神的大不敬。
我爷爷和我大爷都在世的时候,初一早上,天不亮就得把大门打开,一来住在桥靠兔场的大爷要回来吃饺子,二来给爷爷拜年的人也来得早。有时,煮饺子水还没烧开,拜年的人已经坐在桌边喝上茶了。
年一个接一个如期而至,我们一个接一个成家,一个接一个有了孩子。高家大院里的又一代小女孩儿围着旺火捡瞎捻儿鞭炮的劲头,一点儿也不比我弟弟当年差。她们也有过自己做礼花的想法,但被我们大人严厉制止了。
如今小侄女也长大了,虽然小区不允许点旺火,但她们自有办法。仍旧是初一晚上,姐妹几个边放鞭炮边跑到楼前楼后去搜集那些大礼花筒子。把搜集到的炮筒子拆散,把里边儿的黄泥踩碎倒出去,就成了垒旺火的好材料。
春节的作文7
年味盛浓,思亲愈重。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新年的渴望越来越淡,对亲情的理解却越来越重。前两天母亲打电话来,说是老父亲春节前会来我家一趟,专门给我送过年物资,母亲还特意交代,家禽是自家养的,蔬菜是自家种的,纯绿色纯天然,吃起来安全放心。她叮嘱我仔细尝尝她的手艺,是不是当年的那个味道。末了她还告诉我村里重新组建了文艺班,编排的都是当年的节目。
放下电话,泪眼婆娑。我亲爱的老母亲老父亲,尽管已半百老人,无论何时,心心念念的依然是儿女们。这种骨子里的爱,早已穿透灵魂,融入我的血液,牵引我的思绪,温暖我的每个梦境,是我一生享用不尽的宝贵财富。由于工作关系,常回家看看成了奢望,更谈不上和父母一起过春节了,愧疚,自责,涌上心头。。。。。。
想起当年的味道,顿时,幸福环绕。
每年到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开始忙活,赶集上店购买过年所需。最重要的是打扫卫生。该扔的则扔,有用的则留。洗洗刷刷,捋捋扫扫,打扫灶台时,我那传统的小脚奶奶口中念念有词:“
灶爷灶奶,咱躲躲躲躲,要过大年了,咱清理一下屋子,若是不小心碰到你,切莫见怪。 ”
我和姐姐捂着嘴偷偷地笑。哥哥调皮地问奶奶在给谁说话,奶奶用眼神呵斥:“
小孩子莫多言。”
到了晚上,吃火烧馍吃猫耳朵饺子,霹雳啪啦的鞭炮声预示着过年已经是倒计时了。
腊月二十六那晚发面,二十七蒸馍。
蒸了满满一大簸箩馍。有豆包,菜包,红薯包,最引人注目的是枣花馍。奶奶在馍上用刀刻成精美的图案,看起来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让人爱不释手,垂涎欲滴。有的像盛开的向日葵,有的像含蕊的月季花,那小鱼儿摆动着尾巴,似在水中畅游,暗喻年年有余;那凤凰和飞龙的嘴里含着红宝石拟欲比翼双飞,暗喻龙凤呈祥。母亲笑着夸奶奶刀技精湛,小姑羡慕地说一辈子也学不会奶奶的手艺,奶奶硬朗的笑声传遍了屋子的角角落落,感染着在场的每个人。这蒸馍还有讲究。奶奶说第一锅给土地神吃,第二锅给财神爷吃,第三锅给客人吃,最后一锅才留给自家人吃。长大后才明白,哪有什么土地财神,不过是家乡人的传统习俗,图个吉利罢了。如今的奶奶,已经长眠于青山绿水之畔,常常在梦里和我相聚。姑姑们相继出嫁,偌大的屋子只剩下年迈的父亲母亲,两位老人离不开生活了一辈子的故土,依然坚持为我们兄妹守侯着幸福的家园。
二十八开始过油。
炸油条,炸鱼块,炸酥肉,炸丸子等。总之,一切过年需备的油炸食品都要炸。我认为最好吃的还是炸红薯丸子,娇嫩爽滑,酥而不腻,甜津津软丝丝的,至今想起来还流口水。
腊月二十九更忙了,我们家兵分两路。
父亲哥哥和我忙活对联的事,奶奶率领母亲几个姑姑和姐姐忙活洗菜切菜,装盘备用。有胡萝卜,白萝卜,芹菜,莲菜,土豆,粉丝粉皮等。那时候,奶奶给土豆和莲菜起了个更奇特的名字。土豆叫洋红薯,莲菜叫窟窿菜。小姑曾说,现吃现做,健康又营养。奶奶故作聪明,眼一瞪:“
你知道啥,祖祖辈辈传承了一辈子,还用你瞎咋呼。”
又是老传统,众人不敢再多言。
那年月,集市上卖对联的很少且贵,家家户户就把红纸买回家,自己裁自己写。我们村的对联都由村里一位上过私塾的`老先生免费代笔,大家排着长队等待着老先生叫名字。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老先生的模样:
一副深度老花镜,手握毛笔,神态自若,下笔如神。
“出门见喜,福禄安康,五谷丰登,春光满园”等,在他笔下熠熠生辉。
一直忙活到年三十,年味愈发浓厚。几乎家家门前挂上了大红灯笼。
三十上午煮肉,满满一大锅,拢上劈材火狠煮,直到滚瓜烂熟,方才停歇。奶奶把油沫撇去,留下清透的荤汤备用。父亲端来一大盆煮熟的骨头让一家人啃着吃,小孩子啃一块还不够,要啃上三块四块才觉得解馋。啃骨头不蘸任何佐料,就觉得倍香,啃一遍还想啃第二遍,好像那年味全在这骨头里。啃完骨头吃完肉,还有工作,哥哥和父亲贴对联,姑姑们和奶奶剁馅子包饺子,我和姐姐帮妈妈洗衣服,一家人的脏衣服摞起来满满一大盆,没有洗衣机,全部用手洗,洗去一年的灰尘和疲惫,加固一家人的团结和幸福,欢欢喜喜过大年。尽管寒冬腊月天,却不觉得冻手,因为那压水井的水是温的,母亲的心是热的,母亲的爱是暖的。
我突然泪流满面,不假思索地抓起电话,告知母亲,今年春节,一定回家过年。
我分明听见电话那端传来父亲母亲欣慰的抽噎声。
春节的作文8
福清春节的民俗活动就从“筅堂”(拂尘)开始。在农历十二月廿三日至三十日间择吉选一单日,捆扎新砍的竹枝为帚,拂去房子内顶棚的灰尘,洒扫庭院,洗涤家具器皿,反住宅打扫得干干净净。筅堂日全家吃一餐猪血“调”薯粉,据说猪血有去秽除尘作用,把筅堂时吸入体内的尘污也清除干净。
福清民间还有祭灶的民俗。腊月廿四日民间定为祭灶日,这天家里备好灶糖灶饼果品蜜饯供祭家庭保护神灶君,送灶君回天庭述职,叫做送神。第二年正月初四晚饭后,再备上香烛果品接灶君回来就任,叫接神。现在虽然不在厨房帖灶君图,改贴春牛图,它表达了人们祈求平安顺利的良好愿望。
送完灶君后,开始了“送年”活动。福清素来把女婿当作“半子”。每年腊月廿五起,女婿要备好年货送到岳父母家,这叫做“送年”,新婚的头年,女婿必须备猪蹄一双,线面五斤,五素五荤十件礼仪,用食盒装好,贴上红纸,亲自送到岳父岳母家。第二年以后,礼仪件数可不拘,但必须避开“四”的忌讳。
十二月廿八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巾春联。福清的春联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它在红联身上加了一段白联头。这种习俗据说源于明嘉靖四十一年除夕,时倭寇入侵福清,百姓刚贴完春联来不及吃年夜饭便逃命而去,等戚继光率军击溃倭寇才回来,有些人不幸蒙难,丧家就改贴绿色素联,亲戚朋友为了表示哀悼,就在经联上加巾白联头致哀。这白联头红联身一是表示全家平安,二则反映福清自古就有乡里敦睦,和衷共济的纯朴民风。
分年是福清春节期间的重要民俗活动,家家户户都在除夕前一天入夜后举行发年仪式。分年是人们在一年取得收成后祭拜天地神,祭拜祖宗的宗教仪式,沿袭下来便成了风俗。先备八果三牲祭天地,接着加上二荤祭保护神,比较后备十素十荤祭祖宗。分年要焚香放鞭炮,意即上达天庭,下告地府。这些仪式虽有迷信色彩,但却表达了福清人尊敬祖宗的美德。现在福清仍流行分年习俗,多数家庭都备些果品香烛祭供祖宗,以表子孙敬祖的孝心。
除夕夜,福清有守岁的`风俗。除夕夜一家老少围坐着吃团圆饭。年夜饭都凑成十碗十盘,取名十全十美之意。饭后长辈向未成家的晚辈送压岁钱,家庭主妇“装岁饭”,切好初一早上用的蔬菜鱼肉,全家人在家长率领下,洒扫庭院,添满水缸。以前民间还有“煨火母”的风俗,表示灶火延续、家庭兴旺的意思。比较后家长添油点灯,带领全家围坐一起,促膝谈心,直到天明,这便是守岁。
正月初一亲朋好友间相互拜年,这是都有的风俗,但福清初一拜年又有许多不同的风俗。福清人自古勤劳,初一都争先恐后起早,取“初一起得早,集训都起早”之意。初一早家家户户煮线面,人人都吃线面,还配上太平蛋一双,祈求“福寿绵长,太平如意”。民间还有第一口吃蛋而不喝汤的风俗,说是第一口喝汤出门便逢雨。吃完蛋后便出去拜年,主人或主妇须留一人在家接待来拜年的客人。拜年时客人向主人作揖,祝主人万事如意,合家平安。主人也作揖回贺,请客人进门,向客人敬烟请糖。路上遇到熟人,无论友善与否,一律点头致意,或作揖互贺。
初一这天禁忌多,如忌扫地,怕扫掉财运;忌操九,怕不慎伤了皮肉不吉利;忌讲晦气话,怕言语相左伤了和气;忌打小孩,怕哭声不祥,这天小孩比较高兴不过,有什么要求,大人多满足他们;忌讨债认为喜庆日子不难为别人,体现福清人宽怀仁爱的美德。
拜初二是宝清独有的风俗,也称拜新座。凡上一年有成年人逝去的家庭,都在初二这天设灵座让亲友吊唁。拜初二这一习俗也与倭患有关,据说明末倭寇入侵,人们逃难而去。待戚继光率兵击溃倭寇,逃难的人们回来过年,初一见面互道平安,第二天便到死难者家中吊唁,沿袭下来,成了风俗。因此福清民间初二是不能上人家的门,以为晦气,当然拜新座不在此限。
福清南部操莆仙方言的地区还有初五做“大岁”的风俗。据说当年人们逃倭患时,无法回乡过春节,直到戚继光击溃倭寇后,人们才返回家园,初过除夕,凡有幸生返者都赶在正月初五回家做“大岁”。
福清的元宵节自有特色。这天晚上,工农商学各界人士都参加过利桥活动,利桥就是瑞云塔附近的龙首桥,人们过元宵到瑞云塔登高观赏融城夜景,多半要到利桥上凭栏观赏龙江上的游船,这种过利桥习俗被当作吉利之举。正月十五夜之前二三天,人们还集中在社址前燃放烟花,观看彩灯游村,当年添了男丁的人家还要给“游灯”的人分烛,以示吉庆。
春节的作文9
过几天,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比较重要的节日春节了,关于春节,有许多美好的记忆,每一片记忆,都似璀璨的珍珠,在内心深处闪耀,尤其是每逢春节的时候,过着眼前的节日,脑海中闪过往昔的节日,交织成了美丽的、无穷的节日的韵味。
春节的灯,比较能烘托出节日的气氛。很小的时候,家里面还没有电灯,平日里点一盏小油灯。春节了,也是点油灯,但与往日的油灯不同,是那种很大的、带有玻璃灯罩和白玻璃灯伞的能挂起来的油灯,灯上有一个旋钮可以调节灯的亮度。记得每年的除夕下午,父亲都早早的把那盏等拿出来,灌满油,灯罩和灯伞擦的锃明瓦亮,挂在屋天棚的中间。天一黑,就把灯点亮,调的灯火大大的,照的满屋通明。从除夕到正月十五,每晚这盏灯都亮起来。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这盏灯是比较重要的春节的标志。
童年的春节,还有一种灯让人难以忘怀,就是那些现在看来很简单,当时却带来无穷乐趣的灯笼。父亲的手很巧,每年的春节前,都要找来一些秸杆,用小刀削削刻刻,几支秸杆做成了灯笼的骨架,再用五颜六色的糖纸把四面糊好(这些糖纸都是一年中慢慢攒下来的),就成了一个别致的灯笼。节日里,天一黑,就和弟妹们每人提着一只灯笼,出门和邻居家的孩子们玩儿,那时别人家孩子的灯笼多数是彩纸糊成的,而我们的灯笼用糖纸,即透亮又鲜艳,引得别人好生羡慕。
现在的灯笼多是专业化制作出来的,比起过去的更精致更漂亮,但感觉却少了些什么。
春节贴年画,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童年的春节,几乎每年都是新糊的墙纸,很多年画贴在崭新的墙上,看上去满目清新而漂亮。有胖胖的男孩儿女孩儿抱着大鱼咧嘴笑,有身着各种各样衣服的人们在舞蹈,还有带故事情节的象连环画那样的年画,许多小幅的画组成了一大幅画,很喜欢这样的年画,不光可以看画儿,还总是缠着母亲给读那些小幅画下面的文字,知道了画中的人在做什么。记忆比较深刻的是一幅小女孩剪窗花的年画,画中的小女孩儿梳着两条黑亮的辫子,穿着花衣裳蓝裤子,坐在那里神情专注的剪着窗花,旁边一只小花猫在耍弄着一个毛线团儿。小女孩儿细眉笑眼,脸蛋儿粉里透红,翘起的嘴角流露出喜悦。常常盯着那幅画儿出神,想变成画中的人,或者是画中的女孩儿从画里面走出来,和自己成为小伙伴。
再大一点儿了,过春节也贴年画,但都是些样板戏的剧照,怎么看也喜欢不起来。
现在在自己的家里过春节,不再贴年画,但却非常想念那个画中剪窗花的小女孩儿。
小时候在家过春节,每年供奉家谱是一项重要的仪式。除夕那天,父亲都要小心翼翼的把收藏了一年的家谱请出来,挂在一面墙上,下面摆上供桌。供桌上两边各放一个大的蜡烛台,很漂亮的红蜡烛点燃后,把一面墙都照亮了;中间放上一个香炉,香炉里面插上香点燃,香烟袅袅升腾起来。蜡烛台和香炉之间摆上装满供品的碗碟。供品都上母亲做的,有雪白的馒头,上面用麻果点出红的花点儿;有切成大片的肉,摆成图案;有油炸成金黄色的面鱼,有染成彩色的宽粉,嫩黄的鸡蛋饼……每当母亲摆供品的时候,我在旁边看着出神,想不出这么多好吃的'放在这里,那些先祖们是如何吃,而且吃过了还看不出变样。
供奉的家谱是三幅画儿。中间一大幅,上边是坐着的两个人像,一男一女,年长而且很慈祥,下边是许多站立的人像,各种姿态,空白的地方写着家族先祖们的名讳;两边是条幅,画有美丽的花卉和装饰图案。每到除夕夜吃年夜饺子前,伯父就带领着堂哥们来家里和父亲、弟弟们会合,那时爷爷还在世,由爷爷带头一起在家谱前磕头跪拜。给先祖跪拜磕头是家里男人和母亲那样的媳妇们的必修课,而女孩子们是不做的。有时候好奇问大人们,回答说是女孩儿膝下有黄金,不能下跪的,现在想来满不是那么回事。
家人们每年的春节都能供奉先祖,能面对先祖们的名讳,默默的拜望。对于家里等女孩子们来说,结婚后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按祖上的规矩,出嫁的女儿是不能和家谱照面的,所以即使春节回父母家也是过了初三,那时供奉的家谱已经收起。在先祖的眼里,嫁出的女儿也许真像是泼出的水,不值得眷顾吧。现在的人们不再讲究过去的老规矩了,在春节的时候,出嫁的女儿们都可以回家。但许多人还是遵循过去都做法,也许认为先辈们流传下来的规矩还是很神圣的,不想去破坏吧。
春节的记忆有许多许多,有的年代久远,有的就在眼前。一串串记忆都包含着浓浓的亲情,散发着浓郁的节日气息;一串串记忆,把一个个闪光的片断穿起,汇成美丽的生活画卷。
春节的作文10
春节见闻“当、当、当”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家家户户的门上早已贴上了或火红或金黄的对联,每一家的老老少少都乐得合不拢嘴。兴奋的孩子们有的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品尝着一年一度的晚会大餐――春节晚会;有的急着给自己的长辈拜年,发短信,打电话,所有新年的祝福话语仿佛怎么也说不完;调皮的孩子正在向自己的父辈们“讨要”压岁钱;屋外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炸开了锅,五彩的烟花更是把这个特殊的夜晚点缀得绚丽多姿。正月初一,农历新年的第一天迎着人们的喜悦祥和而来。我这个平时最赖床的懒汉,今天却起了个大早,因为我极想穿上我那美丽的新衣,出去好好炫耀一翻。我要去走亲访友拜新年了,这无疑也是一件高兴的事。
我们小孩子走在拜年队伍的前面,见到长辈们拜个年,说几句吉利话,就可以收获一大把的压岁钱,然后拿到街上去买自己喜爱的东西――玩具、零食、鞭炮……,家长好像变了个人似的,对我们的放纵是那么的宽容,一切都有了!这就是过年的感觉。“放鞭炮喽!”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小孩子们很快都聚在了一起。一串串鞭炮在人们手中点燃,响声震天,四处飞溅,仿佛要把一个个美好的愿望送到千家万户。一阵阵炮竹声接连不断,热闹非凡。到了吃饭的时候,望着满桌子平时最爱吃的菜肴,我们小孩子却一点儿也不觉得饿。大人们在推杯换盏之间,谈论最多是:今非昔比啊!今天的幸福生活从餐桌上最能说明问题,现在人们生活好了,天天就像在过年!奔波在走亲访友的路途上,我见到了春意盎然的田间大地,一条条新修的高速公路缩短了我们的行程,通往乡村的泥巴路也被“村村通”的水泥路所覆盖,城市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年一个变化……春节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那就是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是新的!春节印象在这个少雪且日渐温暖的季节里,春节不知不觉掩埋了平淡的日子,迎面扑来。看着墙上新买的挂历,数着本世纪最后一个春节临近的日子,不禁感叹岁月匆匆,流逝的又是一个平静而忙碌的一年。
年近而立,孩提时代积攒的或多或少的好印象随之趋淡,不再是鞭炮烟花水饺压岁钱的年代,不再憧憬自己又长了一岁,见识又多了一成,与其说春节是个最快乐的时候,不如说是个让人猛然意识到年龄为之衰老、责任为之重大的关口。泛泛地祝贺一下,说几句辞旧迎新的吉利话,写一点闹春怀旧的文章,早就没了那份雅兴。像节目主持人一般,说说今年大事,感慨今昔,畅想未来,不过是赢得捧场人恭维的掌声。自欺欺人的话我不说,或许我们的期望太高,春节不过是一年365天里平平常常的一天,我们对它注入了太多的文化内涵和商业炒作,因而显得格外沉重。其实,我们不如以一颗平常心待之,抑制那份期望和躁动,在吃喝说笑、探亲访友的程式外,获得一些不易觉察的满足。曾经,春节留给我许多美丽又难忘的.记忆。我想,今天的孩子们也会和我当时一样,感受到这一喜庆而隆重的节日。但是,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体验,或许是自己的性格和兴趣使然,无论各类媒体如何渲染轰炸,我的实际感受总是不尽人意,比平常的日子,多了许多无奈,多了些烦累与沉重。父母那里必须去,亲朋好友那里也得去,同事相约还得去,实质内容总不外乎吃喝二字。
恭喜发财、新年好、大吉大利之类的陈词滥调说得心里别扭却又不得不一遍遍反复念叨。游街购物、猜谜挑灯、送礼请客一年又一年重重复复无休无止。人就像一只陀螺,被它抽打着旋转不止,自己都不知道重心在哪里。如此不堪重负的节日,我们还要强作儿时的兴奋,观看彻夜循环的晚会,听听属于别人的笑声,感受的却是自己困乏的双眼、失望的情绪、无欲的胃。我宁肯像往常一样,粗茶淡饭,十点钟睡觉,临时看一会书,或者跟朋友们打一圈牌。总觉得在这个全民皆欢的日子,我丝毫的兴致都没有,甚至一向良好的食欲。传统、文化、历史、习俗原是人为的产物,是我们的祖先制定了它,我们一代一代人不停地拷贝翻版,演化发挥使其辉煌灿烂,更有网络的宣传让其飞腾变异,它最终制约了我们自己,违背了人类起码的一点本性--人是向往自由和幸福的,春节,可以说是一面最为清晰的镜子,从中每个人都能看到,如此疲惫消极的脸孔,是你儿时的样子吗?哪怕一丝欢乐的影子。是的,我们不断老去,不断感受世事沧桑。今年的春节又被明年的春节复制,今天的不快明天就可能烟消云散,记忆过滤了每个人心底的阴影和悲伤,剩下的或许就是可以称之为美丽的东西吧,但是曾经呢?那里没有我们的位置,那是经过虚化的,虚拟的,明知是假我们还要重复,还要写成文章,哄一哄行人和孩子。不能老去,怕只有童年的纯真吧
春节的作文11
从农历十二月廿日开始,每家每户就忙于年事,备办各式年货和祭神用品。并对家内进行一次大型的清洁卫生,用竹杆捆扎着竹枝清除屋顶灰尘,谓之"采屯"。廿六日起,各户开始蒸甜果、发果、松果以及做印果等。除夕前,在门檐上挂起一对红灯笼,开始张贴春联和在门扇上贴上秦琼、尉迟恭等古代英雄画像,以作避邪驱鬼,祈求一年平平安安、进祥纳福之意。
除夕夜,合家男女老少必须齐到,远在外地及港澳的家人也要赶回来,各人沐浴更衣示辞旧迎新之意。赤石镇山区一带的农民则要采集八角叶、石昌蒲叶等煮水经家人沐浴。晚饭前,先拜祭列宗列祖,祈祷祖先保佑子孙平安如意。尤其是巨姓大族,各家各户将祭品集中在八仙桌上,然后摆放在祖祠内。由族长主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祭毕,各户领回祭品。全家始围炉吃团圆饭。若有家庭成员因故未归,须盛一碗饭放在桌上,留一座位,以此象征合家团聚。饭后,长辈给未成年的晚辈分送"压岁钱"。已出嫁的女儿不得在娘家过除夕夜。是晚,全家欢欢乐乐、和和融融地待地家中聚谈"守岁"。清末海丰文人张鹤有一首《庚子除夕作》的七律,很逼真地描写守岁时的情景。诗曰:"爆竹声喧欲晓天,拥衾危坐不成眠。小环偷试迎春酒,侍妾私分压岁钱。旧疾未痊如织贝,新欢难遇当逢年,何如卖痴呆去,略有聪明不慕仙。"现在除夕守岁,全家聚在电视机前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至11点交子时的时限,就开始燃放"开门炮",热烈庆祝新的一年的来临,自此大门敞开,不再关闭。近几年来,由于鞭炮易引起火灾,故在当地政府明文禁止下,放"开门炮"这项习俗在城里已不再出现。有的则代之以"电动开门炮"。
正月初一早餐,各家各户吃"斋菜"。人们穿戴一新,互相拜年。过拜年时,随身携带红柑(喻大吉)、发果(喻大发)、松果(喻全年钱银多手头松)和甜果、猪肉等。现则携带红柑、饼干、糖果之类的礼品。各人互道祝贺恭喜的吉祥话,以示出年大吉大利、吉祥如意。是日不打井取水,不洗晒衣服,不扫地。年初二是探亲访友的高峰期。按惯例,女婿必须先拜访岳父母,外甥必须先拜访舅父,然后再到其他亲戚朋友家串门。年初三,家家打扫卫生,把垃圾附上"纸钱",送出门外,叫做"逐穷鬼"。到了年初五谓之"年庚开"。至年初七遵例吃七样菜(即将七种不同的蔬菜放在一起烹调)。至年初八节日气氛才逐渐收敛。
这时期民谷比较大型的喜庆活动有贴春联,看"虎狮",听曲艺:
贴春联。除夕前,家家户户都在门扇和门旁两边贴上春联。春联的内容既有迎春接福之类的内容,也有标明族源门第的姓氏联;还有的`在窗户和米瓮贴上写着"春"、"福"之类的红纸。过去贴春联形式颇为庄重,注重彩头。有的大户人家请名家书写。如1942年农历12月底,柳亚子先生在地下党的护送下,从香港乘船抵达红草镇新村,住进开明士绅杨胜昌先生的大院10多天。此时恰逢春节,柳亚子为大院书写春联二副曰:"由来正们须参易,看到宜家在诵诗"、"绣户香风暖,春庭晓景长"。
看"虎狮"。海陆丰地区许多城镇和农村盛行拳馆。拳馆一般都设置舞狮队教练武术,舞狮队由青壮年30-100人组成。除夕子时一过,舞狮队就在唢呐声的伴奏下出发,首先参拜当地的神庙起鼓,接着在提"舞麒麟"、"舞狮"两种,由粤东著名拳师刘阿梅率领的公平镇西北社合兴馆则增添"舞象"一项内容。舞狮花式庄严有序,先行狮诗,按锣鼓、唢呐等乐器的节奏耍舞四方。并配有少年饰演的"紫微仙童"以及"大头佛"、"米翠娘"伴舞伴演,形状天真活泼、谐趣逗乐,与舞狮者的雄猛威势相衬托。舞狮毕,狮队内越出拳师行拳打棍。接着举行俗称"搬五彩"的武术对打套路(年初一忌行)。即两人各持双刀对杀称"搬刀",一人拿尖串与另一人拿盾和刀相厮杀的称"搬藤牌",若干人同时用棍相斗的称"搬棍"。此时,伴奏的乐器昂扬激越,并夹杂着众拳师的呼喝声,如效古代战场的拼搏,富有南派武功之特点;围观者如堵,不时发出喝采声。舞狮队至元宵前回城舞狮,称"刹鼓",表示活动结束。
听曲艺。明清以来,海陆丰城乡流行听曲艺。是一种唱曲为主的文娱组织,由男女约20人组成。有名的如"永兰轩"、"遏云轩"等曲班。曲班大致分为"白字腔"、"正字腔"和"西秦腔"三种曲班,各有其曲艺特色,深为广大群众所欢迎。农历正月间,城乡祠堂、庙宇以及富户沿例均请当地曲班唱曲。有的甚至请曲班坐唱通宵。白字曲班主奏二弦,伴以锣鼓、椰胡、月琴等乐器。唱者按戏班角色分工,以旦、小生、老生为主唱,非主角男女在旁帮腔,曲终鸣鞭炮,由主人送红包示礼。至今曲班已逐渐式微,多由收录机放唱片取代。
春节的作文12
过几天,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比较重要的节日春节了,关于春节,有许多美好的记忆,每一片记忆,都似璀璨的珍珠,在内心深处闪耀,尤其是每逢春节的时候,过着眼前的节日,脑海中闪过往昔的节日,交织成了美丽的、无穷的节日的韵味。
——春节的灯
春节的灯,比较能烘托出节日的气氛。很小的时候,家里面还没有电灯,平日里点一盏小油灯。春节了,也是点油灯,但与往日的油灯不同,是那种很大的、带有玻璃灯罩和白玻璃灯伞的能挂起来的油灯,灯上有一个旋钮可以调节灯的亮度。记得每年的除夕下午,父亲都早早的把那盏等拿出来,灌满油,灯罩和灯伞擦的锃明瓦亮,挂在屋天棚的中间。天一黑,就把灯点亮,调的灯火大大的,照的满屋通明。从除夕到正月十五,每晚这盏灯都亮起来。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这盏灯是比较重要的春节的标志。
童年的春节,还有一种灯让人难以忘怀,就是那些现在看来很简单,当时却带来无穷乐趣的灯笼。父亲的手很巧,每年的春节前,都要找来一些秸杆,用小刀削削刻刻,几支秸杆做成了灯笼的骨架,再用五颜六色的糖纸把四面糊好(这些糖纸都是一年中慢慢攒下来的),就成了一个别致的灯笼。节日里,天一黑,就和弟妹们每人提着一只灯笼,出门和邻居家的孩子们玩儿,那时别人家孩子的灯笼多数是彩纸糊成的,而我们的灯笼用糖纸,即透亮又鲜艳,引得别人好生羡慕。
现在的灯笼多是专业化制作出来的,比起过去的更精致更漂亮,但感觉却少了些什么。
——春节的年画
春节贴年画,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童年的春节,几乎每年都是新糊的墙纸,很多年画贴在崭新的墙上,看上去满目清新而漂亮。有胖胖的男孩儿女孩儿抱着大鱼咧嘴笑,有身着各种各样衣服的人们在舞蹈,还有带故事情节的象连环画那样的年画,许多小幅的画组成了一大幅画,很喜欢这样的年画,不光可以看画儿,还总是缠着母亲给读那些小幅画下面的文字,知道了画中的人在做什么。记忆比较深刻的是一幅小女孩剪窗花的年画,画中的小女孩儿梳着两条黑亮的辫子,穿着花衣裳蓝裤子,坐在那里神情专注的剪着窗花,旁边一只小花猫在耍弄着一个毛线团儿。小女孩儿细眉笑眼,脸蛋儿粉里透红,翘起的嘴角流露出喜悦。常常盯着那幅画儿出神,想变成画中的人,或者是画中的女孩儿从画里面走出来,和自己成为小伙伴。
再大一点儿了,过春节也贴年画,但都是些样板戏的剧照,怎么看也喜欢不起来。
现在在自己的家里过春节,不再贴年画,但却非常想念那个画中剪窗花的小女孩儿。
——春节供奉的家谱
小时候在家过春节,每年供奉家谱是一项重要的仪式。除夕那天,父亲都要小心翼翼的把收藏了一年的家谱请出来,挂在一面墙上,下面摆上供桌。供桌上两边各放一个大的蜡烛台,很漂亮的红蜡烛点燃后,把一面墙都照亮了;中间放上一个香炉,香炉里面插上香点燃,香烟袅袅升腾起来。蜡烛台和香炉之间摆上装满供品的碗碟。供品都上母亲做的,有雪白的馒头,上面用麻果点出红的花点儿;有切成大片的肉,摆成图案;有油炸成金黄色的面鱼,有染成彩色的宽粉,嫩黄的鸡蛋饼……每当母亲摆供品的时候,我在旁边看着出神,想不出这么多好吃的放在这里,那些先祖们是如何吃,而且吃过了还看不出变样。
供奉的家谱是三幅画儿。中间一大幅,上边是坐着的两个人像,一男一女,年长而且很慈祥,下边是许多站立的人像,各种姿态,空白的地方写着家族先祖们的名讳;两边是条幅,画有美丽的`花卉和装饰图案。每到除夕夜吃年夜饺子前,伯父就带领着堂哥们来家里和父亲、弟弟们会合,那时爷爷还在世,由爷爷带头一起在家谱前磕头跪拜。给先祖跪拜磕头是家里男
人和母亲那样的媳妇们的必修课,而女孩子们是不做的。有时候好奇问大人们,回答说是女孩儿膝下有黄金,不能下跪的,现在想来满不是那么回事。
家人们每年的春节节都能供奉先祖,能面对先祖们的名讳,默默的拜望。对于家里等女孩子们来说,结婚后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按祖上的规矩,出嫁的女儿是不能和家谱照面的,所以即使春节回父母家也是过了初三,那时供奉的家谱已经收起。在先祖的眼里,嫁出的女儿也许真像是泼出的水,不值得眷顾吧。现在的人们不再讲究过去的老规矩了,在春节的时候,出嫁的女儿们都可以回家。但许多人还是遵循过去都做法,也许认为先辈们流传下来的规矩还是很神圣的,不想去破坏吧。
春节的记忆有许多许多,有的年代久远,有的就在眼前。一串串记忆都包含着浓浓的亲情,散发着浓郁的节日气息;一串串记忆,把一个个闪光的片断穿起,汇成美丽的生活画卷。
春节的作文13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小年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
说起过年,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古时候有怪兽名曰“年”,形若狮子而独角。定时出现伤害人畜,人们苦无制服之法。一次,“年”闯入某村,巧遇穿红衣,燃竹竿取暖者,“噼啪”爆炸有声,红光闪耀,“年”惊窜奔逃。于是人们认识“年”性,每逢“年”出时,家家户户闭门家居,贴红联,燃爆竹以驱“年”。“年”果不再来。人们庆幸过了“年关”,敲锣打鼓,互称“恭喜”,从此有了“过年”。
春节有很多习俗,例如扫尘、守岁、、贴春联、春节年画、爆竹、春晚联欢晚会会、包饺子等等,下面我就一一介绍给你听。
“扫尘”其实就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每逢春节来临,妈妈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床单、被套、窗帘、沙发垫。用烧酒擦玻璃,擦得一尘不染。连家里的每一个死角都不放过,打扫的干干净净。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因此贴对联也成了春节必不可少的习俗。奶奶打好浆糊,我找出从商场里买的对联,妈妈负责往对联上刷浆糊,我和爷爷还有爸爸一起往墙上贴,一会的功夫就贴好了,家里立刻有了一番新年的气象。告诉你个贴对联的小技巧:
1.散联,有横额看横额,没有横额看语境。
2.通联:先看横额,再看逻辑,然后语境,顺序,最后平仄。
3.格联:通常看平仄。一般上仄下平,在特殊意境下,可以倒过来。
在贴春联的同时,爷爷也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爷爷说:“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通常简称为央视春晚,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在每年农历除夕晚上为庆祝农历新年举办的.多年来一直中国第一的综艺性文艺晚会。我们一家早早的坐在电视机面前,等待着春晚的开始,在茶几上上一些水果、瓜子、核桃、凉菜、饮料,酒。边欣赏着优美的音乐,看着舞蹈演员婀娜的身姿,小品的风趣幽默,边吃着华美的食物。
包饺子也是春节的重要习俗。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这不,午夜12点的钟声敲响了,只见妈妈从容地走进厨房,打开橱柜,拿出一只碗,挖出了两碗面粉,接下来,妈妈把面粉倒进了一个大盘里,一手拿着水,一手拿着筷子,边倒水边用筷子搅拌,本来是一堆面粉,可在妈妈的搅拌下,慢慢的,变成了一团面。接着,妈妈放下手中的水和筷子,用手揉着,刚才那皱巴巴的面团渐渐变成了一个光滑圆润的面团。然后,开始拌馅儿,妈妈先用刀把事先准备好的肉末拍碎,萝卜拍碎,搅拌,不一会儿,馅就弄好了。现在开始包饺子了,爸爸,爷爷,奶奶都来帮忙,唯独我在一旁观看,因为我不会包。一般,人们都会捏那种扁扁的像耳朵一样的饺子,可我的家人不同,他们都捏了花饺子,扁圆的肚子里面包着钢镚儿,如果有谁吃到了,就代表来年会发财,带着均匀褶皱的边,整齐的排列在那里真像一朵朵盛开的花。煮饺子了,锅里的饺子像一个士兵,乘船来到了海里。饺子煮好了,咬一口下去,香甜可口,真叫人心旷神怡!
放爆竹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习俗,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吃饱了,喝足了。大人们悠闲地坐在沙发上,看着精彩的电视节目,而我则带领着妹妹们走出门外放鞭炮,我就先掏出一种名叫“电光花”的烟花,然后用打火机点着导火点,突然一些金色的火花喷射出来,如果你狠狠地往高空一掷,烟花棒在空中转动,金色的“花朵”把周围照得通红,犹如一只空中漂浮的但却“生命”短暂的灯笼,有恰似仙女散花一般。接着,妹妹拿出一捆“礼花”,同样先用火烧引火线,随后,“嗖”地一声响,一个光点凌空而上,接着“轰”的一声,那个光点顿时变成无数个五颜六色的小光点,时而犹如一朵巨大的花,在空中绽放、飞舞;时而又似一条装满珍珠玛瑙的翡翠项链;时而又像一只盘着身体的蟒蛇,张开血盆大口,凶猛无比。妹妹看得入迷,直到最后一丝火花消失时,她才回过神来。
新年的初一,我和爸爸妈妈都早早起来,穿上新衣,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时,亲戚们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我们小孩子,相传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小孩子们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最后,我送大家一首春节民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捏造鼻儿(饺子);大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
春节的作文14
过年了!
那个年代,洪家圩虽然还有不少人家缺衣少食,但年味很浓。大年三十早上,大人们就开始忙活,有的炸圆子、烀冻谷,准备年饭,有的贴领袖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等,一直要忙到吃完年饭。孩子们这个时候可以不用干事情了,可以尽情地玩耍。吹响响、放爆竹、炸火药、掼宝、掼钱、打扑克、踢毽子、跳房子,还有几个围在一起看小人书的,天地广阔,花样繁多。货郎还在庄上一边摇着拨浪鼓,一边吆喝,争取一年中最后的商机。叫花子在挨家挨户乞讨,过年的时候,人们更容易施舍。他们当中有敲锣的,有打鼓的,有在门前说唱的,还有带着动物玩耍的。这些也增加了洪家圩的年味。
到下午两三点钟,家家户户的门上都换上了红色对联,爆竹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硝烟味,洪家圩的人陆续开始吃年饭了,孩子们归家了,货郎和叫花子也没了踪影。门口有鸡,有猪,有狗,水塘里有鸭,有鹅,树上、屋顶上还有惊魂未定的鸟。
吃完年饭,孩子们急不可耐地穿上新衣服、新鞋,有的还在衣服上别着领袖像章,女孩子头上戴着红花,走出家门进行炫耀。没有新衣服的孩子则开始哭闹。有的一家几个孩子,有的有新衣服,有的没有,正所谓“新老大,旧老二,补补纳纳是老三。”那个年代,买布要布票,农民俗称“购布证”,每人每年只可以扯布一丈多布。就这样,好多人家因为没钱扯布而结余了购布证,于是,购布证又像粮票一样成了可以买卖的商品。
天黑了,有些人家的年饭还没结束,成了名符其实的年夜饭。煤油灯驱散了黑暗,烛光开始摇曳,有的人家门前挂起了红灯笼,散发着桐油味。这一晚,家里的灯要点一夜,要是被风吹灭了,那就感觉不吉利。
孩子们开始串门了,有的'去看大人们打扑克,有的去找小伙伴玩,也有的是去爷爷、奶奶、叔叔、伯伯那里蹭压岁钱。不过,那时候的压岁钱也就是一枚一分、二分或者五分的硬币,最多的也不过一张一角的纸币。但孩子们不在乎多少,只要蹭到,就会开心。
除夕晚上,还有一个习俗,那就是封门——等家里人都回家以后,在今夜不会再开门的情况下,将大门闩上,用两条红纸交叉贴在两扇门之间的门缝处。第二天开门的时候,拨开门闩,将门拉开,封门纸被挣断,但仍贴在门后。将封门、开门、放开门炮这些习俗联系起来,它的寓意应该是结束过去,开启更加美好的未来!
午夜过后,随着一声声震耳欲聋的爆竹声,洪家圩人家的门一扇扇开启,整个过程,一直持续到天光大亮。爆竹声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希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希望新的一年能有好收成。有位老太太独居一屋,早晨开门不敢放爆竹,她便拿起两只硬底鞋,用两只鞋底在一起拍两下,算是放了爆竹。
天亮刚蒙蒙亮,洪家圩大地上传来匆匆的脚步声。过年了,孩子们抑制不住兴奋,早早地起了床。晨曦中,成群的孩子开始挨家挨户拜年。当然,也不是每个孩子每家都去,一般都是选择与自己家关系比较近的。大人们看到众多的孩子来拜年,自然也很高兴,一般都是拿出糖果、花生、葵瓜子、红薯条等分发给孩子们,大人一只手伸出去,往往是几只小手伸了过来。有的人家,实在没什么可拿,也有给孩子们卷烟的。大部分孩子收到卷烟,都是回家交给大人,只有极少数孩子偷着自己抽。连续去几家拜年,孩子们的口袋就塞满了吃的东西,有的干脆把褂子的下边卷起来兜着。孩子们还相互攀比,看谁得到的东西多。他们也在背后议论,谁家比较阔气,谁家的东西好吃。那时候可没有方便袋,不少人家过年给孩子做衣服的时候,特意把口袋做大点。
孩子们拜年还没结束,大人们也开始相互拜年了,生产队队委会成员挨家挨户给社员们拜年,也有不少社员给生产队干部拜年。大人们拜年,基本上都是相互以卷烟或瓜子招待。这样的拜年一般到午饭前结束。下午去人家拜年,人家会觉得不吉利,因而也就不高兴,尤其是有老人的人家。
从年初二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洪家圩的大人小孩便去亲戚家拜年,有去外公外婆家的,有去舅舅、姨娘家的,有去岳父母家的,还有去其他亲戚或朋友家的。大人们大多也只有在这段时间走亲访友,过了正月十五,就要下田干活了。在那个靠工分吃饭的年代,谁都不愿意轻易缺工。不过,这当中也有两天例外,初七和十三,一般不去人家拜年。
洪家圩人过年,还有一个习俗,初一、初二,既不从外面取水,也不朝外倒水。另外,这两天也不往锅里下米做饭,即所谓“不下生”,中午或者晚上吃饭都是除夕剩的年饭,要不就煮年糕、下挂面或扬米面。初三早晨,除了放爆竹“送年”外,不少人家还起早去井里打水,争抢第一桶水,说是谁家抢到第一桶水,谁家在新的一年就会发财。因而,不光是洪家圩人抢第一桶水,就连附近村庄的人也来洪家圩水井抢水。这方圆一两里范围内,就洪家圩有一口井,这口井建于什么年代,也无从考证。遗憾的是,每年初三的第一桶水被谁家抢走了,抢到第一桶水的人家有没有发财,谁也不知道。尽管如此,每年初三早晨,还是有人天没亮就来打水,直到这一带水井越来越多。
春节的作文15
不知不觉又到春节了,街上的人们匆忙如旧,看不出与平时有什么不同,偶尔有熟人相问:年货办了没?嗨,有啥好办的,去一趟超市全齐活了!春节,这个中国传统的节日,越来越淡去了年的味道。
记得小时候,刚进腊月,就开始忙年了,磨米磨面,烙煎饼,这些都是应该先做好的事情,然后就是生豆芽做豆腐蒸馒头,这是腊月中旬的事,做豆腐是一件很讲究很磨人的事,一村上人都在一家做,因为这家锅大磨头好,不糟蹋豆子,如果每家都在自家做,会浪费很多豆子,光填满磨膛就得好多豆子,所以那场面很是壮观,每家都把泡好的豆子挑到门口排着队候着 ,白天黑夜不眠不休,谁先做好了先端一锅出来尝尝,所以排不上的也不着急,吃着热豆腐,聊着天,过年嘛,着啥急呢!记得那年爸爸妈妈做豆腐去了一夜,留我在家看弟弟妹妹,我睡不着,又无聊(那时没有电视看)就看着火盆崩爆米花吃,一直等到黎明,爸爸妈妈才兴冲冲的端着两大盆热腾腾的豆腐回来了,赶快叫醒弟弟妹妹起来吃热豆腐,油泼辣子浇在雪白的豆腐上,让人看着就胃口大开,我吃了一大碗,加上吃了一夜的爆米花,肚子涨得滚圆,两天没吃饭。
接下来就是杀猪宰羊敬老天了 ,过年杀的猪一定得是乌猪白羊,杀好后将猪头羊头装在盘子里,连同水果点心摆在香案前,爸爸率领我们一家虔诚的跪在案前,感谢老天爷让我们在过去的一年里风调雨顺,无病无灾,祈求他老人家继续保佑我们万事顺利,合家平安。
,接着就是炸丸子 炸鱼炸肉炸点心的啦,刚炸出的东西又香又脆,我们天天把肚子吃得溜圆,那时没有减肥这一说,也没称过体重,估计要称的话,恐怕得一天一斤往上长。奶奶边张罗着给我们东西吃,边警告我们不许乱讲话,尤其在做豆腐蒸馒头炸点心时,否则豆腐做不好。馒头蒸不熟,点心炸不透。
三十早上,一家大小早早爬起来贴春联啦,春联是早早央村上有文化的人写下的 ,什么五谷丰登,牛羊满圈,出门见喜,啥吉利写啥,我们那里还要到街上买来挂门帘贴在门上方,那是一种像窗花一样的镂空彩纸,上面剪出喜鹊闹梅,百花富贵等美轮美奂的图案,而且颜色有五色,贴的时候颜色排列还有讲究,记得好像是,大红二绿黄中央,老蓝排在门两旁,贴好后像小姑娘的彩裙一样随风飘扬,煞是好看。我们小孩够不到大春联贴,就拿着小福字到处贴,家里坛坛罐罐,桌椅箱柜全贴了个遍,大人再三叮嘱一定要倒着贴,这样过年有人来拜年时,会来事的便会说:啊呀,你家福全到了呀!那可是一个好兆头呀,主人会乐得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招待这位嘴巧的客人。忙乎到中午,总算贴好了,赶快放鞭炮声明一下,我家贴好春联了,就等着迎接年的到来了,等到鞭炮齐鸣的时候,整个村庄像一个盛装的新娘,妖娆而喜庆。
好不容易等到 三十晚上也就是除夕了,大家围着一桌子好吃的在那聊大天,那时没有春晚,也没有电视,但这丝毫也不影响大家过年的兴致,大伙围着火盆,吃着花生,喝着小酒,在一起熬岁,我们也跟着一起熬,因为据说这天谁睡的最晚,谁就活得最长,小孩子很怕死的,都拼了命的熬,最后不知啥时睡着的,连半夜开始响起的铺天盖地的鞭炮声也没能将我们惊醒。
尽管熬了大半夜,初一早上我们还是早早的爬起来了,穿上妈妈给我们做的新衣服开始左邻右舍的拜年了,村里到处涌动着欢乐的人群, 我们那里拜年很隆重的',到人家堂屋门口都要双膝跪下,嘴里叫着:爷爷奶奶叔叔婶婶,新年发财!讲究的人家会在门口铺上垫子供拜年的晚辈叩拜,然后端出糖果点心招待,有殷实的人家会给个块儿八毛的压岁钱,那可太让孩子们惊喜了。爷爷奶奶是村上较为辈长的,每年初一早上家里客人络绎不绝,连饭都吃不安生,上至白发苍苍的七旬老翁,下至拖着鼻涕的黄髫小儿,几乎跪了一院子,那份壮观和骄傲让我至今想起仍感慨不已。我上了初中后成了大姑娘,矜持起来,只给自家人拜拜,别人家我就不愿去了,只呆在家里等着享受弟弟妹妹拜年得来的百家点心,一年弟弟拜昏了头,竟拜到一家辈数比他低的人家,让我们好一顿奚落。
到了初二,春节的重头戏才算开始,春会开始在各个村子轮流上演了,舞龙舞狮,走高跷,摆旱船,锣鼓声惊心动魄,唢呐声回肠荡气,虽说都是业余的演员,那功底也不容小觑,我们追着锣鼓声,走了一村又一村,虽然节目都是相同的,但我们仍然不厌其烦的看了一遍又一遍,最重要是那个欢乐的气氛,那份朴实的热闹,那份庄稼人知足常乐和积极向上的的生活态度,是现在哪怕天王天后级的明星都无法演绎的。
大年初一 吃素馅饺子,初五吃肉馅饺子,十五吃元宵,还有啥讲究我记不得了,反正从进腊月开始,家家都在忙活吃的,农活啥的都一边去,这段时间怎么吃才是主要任务,一直到出了正月,,到了二月二还得吃一顿爆米花,一顿五香豆,直到这时,年才迈着恋恋不舍的脚步,渐行渐远,我们这些意犹未尽的孩子又在那扳着指头巴望着三月三,四月四,五端午,八月十五中秋节,元旦新年,哈哈,又一个春节快来了耶!
339
【春节的作文】相关文章:
春节的作文07-10
春节的作文07-10
春节的作文07-10
春节的作文07-10
春节的作文07-10
春节的作文07-16
春节的作文07-16
春节的作文07-16
春节的作文07-16
春节的作文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