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动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时间:2024-05-16 15:01:22 话题作文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以劳动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以劳动为话题的作文8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以劳动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以劳动为话题的作文800字1

 【设计理念】

  传统的“灌输注入机制”所造成的结果,必然是“教”与“学”失衡,“懂”与“会”分离,“学”与“用”脱节。而尝试教学强调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其本质是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让他们在自读尝试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本文内容浅显,文字朴实,贴近学生实际,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尝试读懂课文。

  【设计特色】

  学生自主尝试探索,在尝试中体验成功,实现发展。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从解题入手,尝试整体感知。

  1、 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2、 初读课文,读后尝试填空:

  雨中,__________和__________帮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中,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帮助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和__________在雨中,帮助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填空,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同时,又为下一步的尝试分段作了铺垫。)

  二、尝试分段,落实重点训练项目。

  1、 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

  2、 怎样给这类文章分段?(出示分段方法与步骤)

  3、 学生读文,并按这一方法尝试给课文分段。

  4、 交流尝试成果(重点说清为什么这样分段的道理)。

  (引导学生根据单元阅读提示的内容,尝试分段。重点是说清分段理由。学生既获得分段的本领,又训练了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三、 尝试研读,感悟人物品质。

  1、 出示尝试题:

  姑娘看到打翻的苹果,心里(着急)。

  姑娘看到孩子们七手八脚捡苹果,心里(焦虑)。

  姑娘看到苹果回到车上,心里(感动)。

  2、 尝试解释:

  说清填什么?为什么这样填?从哪儿读懂的?

  3、 汇报尝试成果:

  通过多种形式读书,品味文中的词句,深入领会文章运用语言文字的妙处。适时穿插朗读训练,进一步感悟人物的'品质。

  (1)从姑娘的“着急”中,体会到姑娘爱惜“可爱的苹果”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

  (2)从姑娘的“焦虑”中,感受到了孩子们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

  (3)从姑娘的“感动”中,感受到了孩子们和过往行人的崇高品质。

  (这一设计,抓住文章隐含着的另一条行文线索——姑娘的心理活动,由“着急——焦虑——感动”的变化展开教学,让学生的研读兴趣,又促使了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

  四、 点明中心,升华情感。

  教师导入:然而姑娘什么也来不及说,人们都走了。

  引导学生讨论:人们为什么都走了?(人们热心助人,不求回报)

  此时,学生理解“闪着亮晶晶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已是水到渠成。可要求学生用“那一筐苹果,闪着亮晶晶的光芒,不仅仅是国为__________,更是因为__________”这个句式写几句话,再次深刻领会人们助人为乐的精神。

  【评点】

  实行尝试教学法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本案的设计体现了“尝试——探究——发现”的教学思想,既是对尝试教学法的发展,又是对探究学习方式的优化动作,富有时代精神和指导意义。

以劳动为话题的作文800字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秆、绣”等11个生字,会写“翠、秆、腹”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苇秆、腹部、衬衫”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3、了解翠鸟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读中感悟,画中感悟,演中感悟,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重、难点: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翠鸟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教学难点是体会翠鸟的外形特点与捕鱼本领之间的关系,透过具体的语句感受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课文内容的图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鸟的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种咱们这里不常见的鸟——翠鸟。板书课题,提示“翠”的写法。梳理。

  (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在问题的指引下,通过自主合作讨论探究解决问题,感悟课文。)

  二、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小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认读词语:

  浅绿衬衫疾飞等待逃脱隐约可见蹬开刹那间像箭一样

  腹部:“腹”读第四声。摸一摸你的腹部。

  (3)把这些词语放回课文中再读一遍,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分自然段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注意有无错误。

  (先由生字词入手,帮助学生更好的读通、读懂课文。)

  三、深入学习课文:

  1、导语:你们的脑海中有没有出现翠鸟的样子?翠鸟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板书色彩鲜艳或美丽小巧玲珑

  教师展示资料,翠鸟分布最广的是欧亚翠鸟。这种鸟在我国东部、南部常见,也叫钓鱼郎。翠鸟体长约15厘米。头大,体小。翠鸟常常蹲在河溪、水塘、湖泊、海湾的水面上,或盘旋在上空,只要鱼鳞银光一闪,它便紧夹双翼,尾上头下,全身笔直插入水中,双喙像镊子一样张开,钳住小鱼,随即张开双翼,龟缩着脑袋,掉头振翅浮出水面,整个过程前后不过几秒钟。翠鸟把抓住的小鱼往自己爪上狠狠打几下,再将鱼抛向空中,张大嘴接住,美餐一顿。

  翠鸟这种高超的捕鱼本领,来自它独特的身体构造。它的羽毛里,隐藏着许多气袋,尾部有分泌防水油的腺体,借此可在水中迅速潜游而不致弄湿羽毛。翠鸟在插入水中的瞬间,能够精确调节因光线的折射而造成的视差。进水之后,仍能保持极佳视力。

  (1)那么,课文怎样写翠鸟的色彩鲜艳、小巧玲珑呢?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看插图,想像翠鸟的样子,头上,背上、腹部什么样,再看看眼睛、嘴巴、爪子什么样。

  自由读,指名读,说说自己的理解。这么美丽的翠鸟同学们一定喜爱吧!那你们就画一画翠鸟。

  (两名学生在黑板上作画,其余同学在本子上画翠鸟。)

  (这两位同学画得不错,有一位还是属于想象中的翠鸟_.)

  谁愿意把翠鸟的样子介绍给大家?要想介绍好应把第一自然段记好。同学们把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朗读一遍,看书上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翠鸟的外形的?

  书上先写了翠鸟的爪子,接着写了翠鸟头上的羽毛、背上的羽毛、腹部的羽毛,然后写翠鸟的眼睛,最后写翠鸟的嘴。

  (2)(出示翠鸟图片)翠鸟长得什么样?你能像课文中那样为大家介绍一下吗?请学生来结合图片介绍翠鸟。自己试说。指名说。表扬按顺序、熟记或运用书上语言的学生。

  (3)如果让你用一两句话来说说翠鸟的样子,想一想,怎样说比较合适?

  2、导语:看来,翠鸟美丽的外形确实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它的声音怎么样?你们学给我听一听好吗?(学生纷纷学叫声)翠鸟可不只是外表漂亮,它捕鱼的本领也很高呢!课文哪一段写的是翠鸟捕鱼的情景?快速浏览课文,指名说。

  (1)自学第二自然段,出示自学要求:

  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你了解了翠鸟的`什么特点?

  画一画表现翠鸟动作敏捷的词句,也可以简单的做一些批注。

  在小组中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些词句的。

  (2)指名说,要求:先读所画的词句,再谈自己的感受,顺势朗读,评读,适当范读。

  谈到“一眨眼的功夫”、“像箭一样飞过去”、“刹那间”时,可结合动作演示来理解;(指名学一学翠鸟的动作)朗读时注意体会句子中的快与轻,如“一眨眼的功夫”、“像箭一样飞过去”和“轻轻地停在苇秆上”、“只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等。

  (3)小声读第二自然段,你能口头填空吗?翠鸟捕鱼的动作。

  板书动作快(或迅速、敏捷……)

  3、导语:(结合板书、图片)同学们,看着这小巧玲珑、色彩鲜艳、动作敏捷的翠鸟,你们有什么想法吗?(结合学生想捉一只翠鸟的想法)看来,孩子的心是相通的,你们和小作者想到一块儿去了。你觉得,能不能捉一只翠鸟来饲养呢?

  小小论辩台:将学生按观点分成两组,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适当导向个别学生的观点。

  教学分析:

  翠鸟颜色鲜艳、小巧玲珑、叫声清脆,捕捉小鱼时动作迅速、敏捷,十分惹人喜爱。孩子们也喜欢这样可爱的小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但在老渔翁的开导下,孩子们打消了自己的念头,把翠鸟看作了朋友。这篇课文在展示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同时,呼吁人类要与动物和谐相处。

  作者在介绍翠鸟时,紧紧抓住了它在外形和动作上的特征,表达方法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采用了拟人、比喻、对比等多种方式。比如,“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中的“喜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中的“等待”,无不反映了作者为翠鸟赋予的人性化的色彩;“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翠鸟的速度之快。作者在描写翠鸟机灵、敏捷的动作特点时,是把它和小鱼做了一番对比的。小鱼“悄悄”地吹了个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

  学情分析:

  本组教材的主题是爱护周围环境,其中人类要与动物和谐相处就是爱护环境当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学生已经明白,我们人类要与动物做朋友。可是翠鸟这种小动物在我们的这不常见,学生不太了解它们,不知道翠鸟的特点和它是益鸟。因此要带领学生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充分了解翠鸟的外形特点,感受它的可爱。采用画翠鸟,学翠鸟,演翠鸟的方法来体会,让学生了解翠鸟的外型和动作特点,激发学生喜爱翠鸟,乐于保护鸟类的情感。从而使学生明确:人类要与动物和谐相处。

以劳动为话题的作文800字3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并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

  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五、分析课文

  1.第1段

  (1)补充注释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今异义,今指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指求学的人。

  ②生乎吾前。

  乎,在。

  ③吾从而师之。

  师,以……为师,动词的意动用法。

  ④吾师道也。

  师,从师学习。

  (2)理解分析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⑤从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学生当堂背诵第1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1段。

  2.课后练习二、三、四。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四。

  2.补充讲解

  (1)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虚词

  ①之:

  古之学者 之,助词,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之,助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之,取独

  句读之不知 之,倒装标志

  作《师说》以贻之 之,代词

  ②其:

  其为惑也 其,代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人称代词

  其可怪也欤 其,副词,表推测

  于其身也 其,人称代词

  (3)词类活用

  ①耻学于师 (形→意动)

  ②吾从而师之 (动→意动)

  ③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装)

  二、分析课文

  1.第2段。

  (1)请学生朗读

  (2)分析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②“师道”指什么?

  明确:“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③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明确:

  a.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爱其子

  于其身也

  结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结论:“师道之不复,可知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背诵

  2.第3段

  (1)学生朗读。

  (2)分析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

  (3)背诵。

  3.第4段。

  (1)分析:

  ①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

  明确:“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确: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了.写作缘由。

  (2)背诵。

  三、本文.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

  2.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

  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

  3.对比论证。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以劳动为话题的作文800字4

  《嘱咐》是浙教版第九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歌颂母爱的散文,回忆母亲的爱是用无声的嘱咐传递给我的,而无声的嘱咐又是母亲用眼睛传递的。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并提出了三点学习方法:

  ①找出课文的重点词句;

  ②看看课文围绕这些重点词句写了那写事例,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

  ③围绕重点词句想想,课文主要给了我们什么启发。根据这一要求,本课可做设计如下:

  一、小组合作,理清层次。

  “直奔重点”是当前语言教学较为提倡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可以保持阅读教学的整体性,也可以避开分析那些肤浅的毫无意义的问题。因此,在上课伊始,首先让学生回顾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三点方法。然后结合这一内容出示两道小组学习题:

  ①找出课文的重点词句,并理解意思;

  ②看看课文围绕这些重点词句写了那些事例。由四人小组齐读课文,合作解疑。当学生很快的找出中心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和“我跟母亲下地种菜”,“我欺负小伙伴”,“妈妈因助人而病倒”三件事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分析母亲对“我”的嘱咐是通过眼睛传递的。方法如下:

  1、指名解释课题“嘱咐”;

  2、请说一说这篇课文是谁嘱咐谁?

  3、请再说一说母亲对我的嘱咐,“我”是怎么知道的?当学生从文中找到了母亲的三次目光之后,教师第二次出示小组学习题:

  ①母亲的三次目光各表示什么意思?

  ②怎样朗读?

  ③想象母亲嘱咐“我”的话。对于母亲嘱咐“我”的话要求各小组有不同的答案。如:当“我”帮妈妈给菜苗浇水、锄草、捉虫时,妈妈的`眼睛闪着光芒,妈妈可能在嘱咐“我”:

  ①孩子,你真乖,长大了也要多干活;

  ②孩子,记住,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③孩子,只有劳动才会有收获;

  ④孩子,只有劳动才会得到幸福。

  二、质疑问难,品读感悟。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此,质疑问难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进入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有我三个问题想问大家,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会提那些问题?设计这一环节除了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来,全面的理解课文,扫清障碍。学生质疑问难,互相讨论的时候,教师要作好引导,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再抛给学生,让他们自主解决,形成热烈的课堂氛围。相机点拨,指导朗读。然后,出示以下三个问题:①母亲粗壮的手臂高高举起,为什么手掌落在“我”身上却一点也不疼?设计这一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母亲对“我”的疼爱。②母亲疲倦了,目光应该是暗淡的,为什么回有亮光?设计这一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到母亲的优秀品质。③母亲为什么不用语言嘱咐“我”,而用眼睛嘱咐“我”?设计这一问题是让学生了解到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读书不多,不善言辞,说不出多少道理,但心地好,勤劳而纯朴,虽平凡,但伟大。在解决这三个问题时,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要始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激烈的讨论中品尝到快乐。

  三、关注人文,拓展延伸

  这是一篇歌颂母亲的散文,就应该让学生体会到母亲的伟大,从中受到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渗透人文内涵,单凭本文的教学还不够,可再采取以下方法:

  1、请同学门猜一猜,老师读了这篇课文以后,会想到什么?(母亲)这时教师可谈谈母亲对自己的爱。

  2、学生齐背孟郊的的《游子吟》。教师简述:孟郊只选择了他远行之前母亲给他密密的缝衣服这么一件小事来表达母亲对他无微不至的关心,这种母爱虽小但却伟大。

  3、请同学们欣赏阎维文的歌曲《母亲》。教师简述: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位伟大的母亲,也许你们从出生到现在都没有感受到母亲对你那种无微不至的爱,也许你认为母亲对你做的一切都是正常的,其实,母亲为我们做的每一件小事都体现着母亲对我们的爱。现在让我们想一想,母亲为我们做了哪些看来是微不足道,却又饱含母爱的事呢?

  4、学生讲述有关母爱的事例,从中受到感染。

  5、结束语:同学们,母亲对我们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让我们轻轻的说一声:“妈妈,我爱你!”让我们大声的喊一声:“妈妈,我爱你!”

  附:板书设计

  6嘱咐

  重点句事例眼睛表示的意思嘱咐我的话

  勿勿(举例)

  以以“我”帮妈妈种菜黑亮的眸子闪着光芒赞许孩子,你真乖,长大要多干活

  善恶

  小小妈妈帮助别人而病倒疲倦而闪着亮光责备孩子,要多帮助别人哪怕是很小的事

  而而

  不为“我”以大欺小闪着泪花,严厉逼人希望你以大欺小,太不应该了

  为之

以劳动为话题的作文800字5

  授课教师:杨敏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授课时间:每周五校本课程

  手工方课程的开设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与课堂教学相比更具灵活性、可塑性,因而学生非常乐意参加。地方课程的开设,在于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增长知识、提高技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为今后培养美术人才起着积极推动的作用。现将本学期美术小组的活动安排制定如下:

  一、活动目的

  本学期开设的手工地方课程活动为一部分有特长爱好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个性才艺的机会和空间,使他们的一技之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示,以点带面,促进全校的美术活动。进一步了解美术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及创造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创作的乐趣。

  二、活动要求

  1、组织学生按时参加活动,并保持室内清洁。

  2、每周五下午第二节课开始活动,小组成员必须准时到达美术室。

  3、美术小组成员应严格遵守纪律,不准在美术室大声喧哗,不准做与美术学习无关的事。

  4、每次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都应按时完成。

  5、爱护美术教室内的设施和用品。

  三、活动内容

  1、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平面剪贴和立体手工制作

  2、卡纸和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均可作为创作材料

  3、给学生自己创作作品的时间和空间。

  4、欣赏优秀手工作品,开拓学生眼界。

  5、及时用相机拍摄活动内容。(集体或个人)

  四、定期举办美术比赛

  举办美术展览,交流、回顾、总结学习成果,为同学们提供表现自己实力,增强自信心的舞台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要精心指导,严格把关。学生大胆构思,不拘一格,精心绘制,多出佳作,在校内展出以起到示范作用。

  五、备注

  附:教学进程和教案

  博爱小学地方课程备课(填年度学期)

  一、教学进程

  有趣的吊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表现物象的形态特征;运用剪、对折、粘贴制作吊饰;有目的的排列。

  2、过程与方法:

  (1)在比较中,感受民间饰物造型、色彩、花纹特点;

  (2)在探索中学习吊饰的设计方法;

  (3)在“尝试运用”中掌握制作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意与同学合作完成;

  (2)对吊饰的'串联与装饰发生兴趣。

  教学重点:能运用纸材和点、线、色表现物象;运用“剪、对折、粘贴”的制作方法。教学难点:有目的的排列。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谈话法

  教学准备:课件、有关图片、学生作品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比较

  1、民间饰物与学生作业中的吊饰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地方?

  相同:(1)、简练的外形;(2)、色彩对比鲜艳;(3)运用点、线、色装饰。

  不同:

  (1)、材料不同;

  (2)、悬挂的地方不同;

  (3)、装饰图案有寓意。

  二、探讨与尝试

  1、尝试找找身边的媒材进行吊饰设计,鼓励发现问题;

  2、学生互相研究解决问题;

  3、同一主题的物象形态选择;

  4、尝试运用几何形进行有节奏的排列,感受节奏美。

  三、创作与评价

  1、小组合作创作

  2、自评与他评。

  马蹄莲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和认识比较常用的鲜花。

  2、学会用绉纸制作马蹄莲和郁金香。

  3、回顾已学过的绉纸花康乃馨。

  4、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一件插花艺术作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绉纸这一材制制作出各种花的形象,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造型能力。难点: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一件比较有创意的插花作品。

  三、课前准备

  各色的绉纸、剪刀、胶水、铁丝、花瓶、包装纸等。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首先要考考大家对鲜花的认识,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幻灯片),谁认识这朵花?(逐个出示幻灯片,让学生说鲜花的名称)。看了这么多的花,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花的一个共同点,(这些花在花店里比较的常见),那么这些鲜花与我们的生活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家居装饰、开业、送礼、探病)

  小结:看来,鲜花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联系还真的挺密切的。2、引题:

  那么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用绉纸来做一做花,我们首先要来学做的是马蹄莲(出示幻灯片)请大家看大屏幕,谁能来说说马蹄莲的特点?学生回答完后出示马蹄莲的简介,我们在制作马蹄莲时,就要抓住马蹄莲的特点。3、制作:

  请大家仔细观察课本第3课,各组讨论一下,要完成一朵马蹄莲要准备几样材料,具体步骤是什么?

  根据学生说的步骤,教师示范做一朵马蹄莲(同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说明)。4、学生练习

  5、制作:

  请大家再来看大屏幕(出示郁金香),这朵是什么花?它有什么特点(出示郁金香的简介),我根据郁金香的特点,也用绉纸制作了一朵郁金香,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谁愿意说说它的制作方法吗?

  教师演示并介绍制作方法(与马蹄莲的方法基本相同)。

  6、学生练习

  7、回顾旧知:

  学做了马蹄莲和郁金香之后,我们再一起来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康乃馨的制作方法(出示完成的康乃馨)。

  8、学生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

以劳动为话题的作文800字6

  教学内容

  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特点;感悟作者用语言营造的声音世界;文言实词积累。

  教学设计

  解难回顾

  组织学生将上课时留下的问题的讨论结果公布出来;学生互相评价。

  教师点拨重点实词的理解。

  会宾客大宴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当是时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不能名其一处也几欲先走。

  研读欣赏

  1.请学生表演朗读全文,特别让学生感知能否从其朗读中感受故事情节发展及每一个场景的特点。

  朗读完后,请学生点评,重点引导学生分小组品味、发言,教师归纳小结:

  表演前的肃静而紧张的气氛,紧抓“满”“无”二字,体会宾客对这位名噪京城的口技表演艺术家的`向往之情。

  第一幕场景:以动写静,烘托深夜的寂静气氛。“犬吠”使一家人由睡而醒,“欠伸”“呓语”之声都能听见,更显其静。后由睡到醒,形成了一个高潮。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疏而密、由少而多。

  第二幕场景:再次营造深夜寂静气氛,声音由大而小,由密而疏。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

  第三幕场景:紧张慌乱及表演以假乱真造成的紧急气氛。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

  品味课文结尾一段的作用:

  再写道具,与第一段呼应,侧面反衬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让人恍然醒悟,原来一场出神入化的表演完全出自人口,而非借用他物。

  问题探究

  由学生分组表演善口技者表演前及每一幕场景的观众反应,教师引导学生从每一幕场景的关键神态描写词语来评析。

  归纳提高

  让学生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及其不同作用,辨别文中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并举《陌上桑》加以体会。

  正面描写:精彩的内容。

  侧面烘托:a.简单的道具。b.观众的反应。

  拓展延伸

  屏幕展示教师对文章的概括,由学生填空。□教学设计

  一张______,两三件______,四方______,听得五______,六______,心里七______八______,好似九______,真乃十______。

  (答案:口,道具,宾客,五体投地,六神无主,七上八下,九死一生,十全十美)

  作业

  模仿文章写法,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刻画一个人物或描写一幕场景。

  板书设计

  口技

  林嗣环

  1.表演内容梦中惊醒

  渐入梦乡

  火场百象

  2.表演道具 一桌

  一椅

  一抚尺

  3.观众反应伸颈、侧面、微笑、默叹

  意少舒、稍稍正坐

  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

以劳动为话题的作文800字7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过程与方法: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 教学重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教学难点

  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四、 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内容和过程

  第 一 课时

  1、 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2)《边城》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3)、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请读课文。

  2、 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5)、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 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9)关于翠翠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

  3、分析讨论作品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分析中让学生感受悲剧中的人性美。

  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意图何在,这可能是个复杂问题,可不必在教学中深究。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4、开放讨论题: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5、教师总结。

  6、 课后训练: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内容,并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 (提示:文中集中描写的有四处——景情结合、烘托 )

以劳动为话题的作文800字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三、学情分析

  任教班级属重点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分组实验、直观演示、讲授和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已列为《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初中物理教学目的之一。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五、教学程序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将书中图12-2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个重、难点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经验或思维定势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观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里可以演示一个小实验:一根小铁钉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块在水中会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钉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学这时会提出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教师可再演示一个小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沉。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的条件。这样经过演示,讨论和分析,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 体的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在什么条件下下沉、悬浮,上浮和漂浮。为提高课堂效率,我将已经设计好的表格内容在学生分析总结的基础上用电脑渐进地展现出来(如表1所示),并以动画形式将用实验难以缓慢展现的物体上浮和下沉的过程也表现出来,使学生获得较生动的感性认识。

  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这又是一个重、难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实验来引入:乒乓球在水中会上浮,这个现象大家都很熟悉,但在如图1所示的实验中,这个塞在瓶口的乒乓球为什么不会上浮?这里又制造了本节课的一个兴奋点,使学 生有了一种急切需要解惑的心情。这时可请同学回顾做过的一个旧实验:六个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体,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六个面的橡皮膜均向内凹进,而且前后左右面凹进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进的程度要大。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原有的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识,并设计了一个软件,将抽象、难懂的压力方向以动画形式展现出来,加强了直观性。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的分析,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理解应用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最后再用如图2器材通过演示实验加以验证,为理解阿基米 德原理作好了准备。

  至此,教材内容已经讲授完毕,浮力作为同学们新认识的一种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据重点校学生情况,我继续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后的"想想议议",由此引入对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学生经过合理猜想,讨论,设计出探索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设计了一个软件,用图示方式将实验方法和步骤表现出来(如图3 ~ 图7所示)。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后深度改变无关。受时间、器材限制,浮力大小与物体本身密度、形状等因素无关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这样就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悬念,作好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3、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三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作准备。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

  4、布置作业:

  课本 P142 3、4、5

以劳动为话题的作文800字9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寓抽象于形象的写法;富有哲理性的诗的含义。

  (二)能力训练点

  丰富的想象力。

  (三)德育渗透点

  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价值的重视。

  (四)美育渗透点

  欣赏诗中表现出的文学美和图画的色彩美以及这首哲理诗意蕴深广的美。

  二、学法引导

  运用学习前面几首诗的方法自读本诗,通过质疑讨论,解读全诗。在此基础上迁移创

  新。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l.重点: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2.难点:富抽象于形象的写法。

  3.疑点:富有哲理性诗句的含义。

  4.解决方法:讲解、思考辩论。

  四、课时安排

  l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朗读、揣摩本诗的感情基调。

  2.讨论、理解全诗。

  3.迁移创新、拓展阅读(见随堂练习)。

  4.播放舒缓怡人的音乐,找一名音质醇美的女同学朗读三位诗人的其他作品。

  导语 在闻一多短暂的一生里,他完成了诗人、学者、战士的人生三部曲,“学者”的闻一多历时最长,费力最多,可以说是他毕生的心血所系;“战士”的闻一多完成了他的生命也夺去了他的生命,如他生命的最后闪光,明亮而短暂。现在我们面对的是诗人的闻一多,这是学者的闻一多和战士的闻一多的生长基础,是他青春热情奔流得最旺盛时的花朵。闻一多诗数量不多,但它在中国新诗史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诗人寓抽象于形象的写法。

  2.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勾画字词

  赐cì 帧zhèng(旧读) 溺nì

  帧:量词,幅(用于字画等)

  2.大声朗颂,领悟诗的思想内涵。

  3.提问:闻一多在美国是专攻绘画的,但这首诗不是讲的绘画技巧,他是用绘画理论解释了什么?

  用绘画理论解释了生命的意义,是很新颖的。

  (三)教学过程

  1.提问:诗是对生命的探求。诗人在三重关系中思考人生的意义:生命与色彩、色彩与意义、生命与意义。诗人认为,生命自身是不具有任何意义的。作者认为,它“是张没有价值的白纸”,同学们,如何让这张白纸有价值呢?

  画上美丽的色彩。

  2.提问:如何让我们的生命有价值呢?

  明确:要有具体的生活现象。

  生命的意义存在于现象之中,正是因为有了各种生活的现象,才使生命具有了具体的内涵,而生活的现象就是直观中的各种色彩。

  3.提问:作者用哪些色彩让人们去思考人生意义的?

  由生活中的各处色彩,通过人的直感与直觉,人才具有了各种精神上的感受。

  绿色是新生的象征,使人类具有了发展的观念与追求发展的欲望。

  红色是热色,使人感到精神振奋,产生了各种热烈的情感。

  黄色是极亮的色彩,它代表了人类的忠义观念,像赤诚的心,坦白无私,把自己的一切都贡献出来。

  蓝色是柔和的、平静的,具有高洁的意义,能净化人的灵魂。

  粉红色是娇嫩美艳的,是蓓蕾的花色,会越变越鲜艳美丽,故使人充满希望。

  灰白色是灰暗而又清淡的,能使人产生悲哀的感觉。

  黑色使人感到心情沉重、绝望,象征着生命的终结。

  4.提问:以上形象的描写离含了什么哲理?

  人除了直感直觉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生活内容,但这直感直觉中的各种色彩却给人以各种精神启示,因而生命也就具有了自身的精神内涵。

  5.提问:你最欣赏本诗的哪些诗句?

  诗人说,“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这样,诗人便把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生活精神价值的重视统一了起来。他不是仅仅爱一种抽象的人生观念,也不仅仅把生活现象当作毫无精神内涵的空洞的东西,而是通过对具体生活现象的热爱,感受生活的精神意义。作者的这几句诗很有哲理,值得欣赏品味。

  6.提问:本诗表达的中心是什么?

  该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价值的重视。

  7.提问:写作特色是什么?

  寓抽象于形象,赋予生命不同色彩,让人思考生命的意义。

  八、布置作业

  《色彩》中生命的“色彩”包含什么哲理意味?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主要表现在哪些诗句中?

  九、板书设计

  色 彩

  闻一多

  十、随堂练习

  1.本诗中,作者以积极的进取精神勾画生命,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你对生命还有哪些

  认识?

  2.你还能说出哪些色彩的象征意义?

以劳动为话题的作文800字10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标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ai ei ui》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复韵母教学的第一课,是拼音教学的难点。教材包含四部分内容:复韵母ai ei ui 的读音和它们的四声读法。ai ei ui 的形体和书写规则。ai ei ui与声母的拼读练习。含有复韵母的带调音节组成的拼音词。本课配有大图1幅、小图3幅和横幅图1幅。利用大图——情境图,营造一个有教育意义的语境,逐层剥离出ai ei ui这三个复韵母来进行认读,并让学生接受绿化祖国、爱护树木的环保熏陶。

  三、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共有44人。男生21人,女生23人。多数都比较聪明,活泼。在学前班基本上都已认识了拼音字母,所以对于学生来说,本课所学的ai ei ui并不陌生。但缺少规范。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的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本年级段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认读“ai、ei、ui”三个复韵母,渗透发音方法。

  (2)、会认读“ai、ei、ui ”的四声。

  (3)、能在四线三格中正确的书写韵母ai、ei、ui。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游戏、活动中,让孩子们去尝试、去发现、去合作、去探究,使他们亲身经历整个学习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拼音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学

  习精神,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欲望。

  五、教学重点:

  读准复韵母ai ei ui的音,认清复韵母的形。会读ai ei ui的四声和标调方法。

  六、教学难点:

  给ui标调

  七、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我采用提示、创设情境、游戏等方法来教学本课。

  八、教学用具:

  拼音卡片和教学图片

  九、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猜口形游戏(教师或请几名学生作单韵母的口形,学生猜,猜对一个往黑板上贴相应的卡片)

  2、师:小朋友们,我们已经认识了韵母家庭中的六个单韵母小朋友,今天,韵母家庭又要添新成员了。看,就是它们。(板书:ai ei ui)它们和我们以前认识的单韵母朋友有什么不同?看看哪位小朋友的眼睛最亮,观察的最仔细。

  3、指名回答

  4、师:对,它们是由两个单韵母组成的,像这样,由两个或三个字母组成的韵母我们叫它复韵母。

  5、师领读两遍:复韵母

  (二)、看图学习复韵母ai、ei、ui的音形

  1、学习复韵母ai的音形

  (1)、学习“ai”的音

  ①、指导看图,根据学生的`口语实践抽取“挨”字。

  ②、教师范读,学生观察口形。教师结合学生发音情况进行具体指导:

  发“ai”音时,先张大嘴巴发“a”的音,口形由大变小很快滑向“i”,“a”读得重,“i”读得轻,中间气不断,一口气读成“ai”。 学生试读,同桌互观察口形。

  ③、指名读,读得好的当“小老师”带读

  ④、采取个别读,同桌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练习,达到读准音。

  (2)、记住“ai”的形

  ①、问:你们看复韵母“ai”是由哪两个字母组成的?

  ②、再读,同学读读“ai”的读音。边读边记住“ai”的形。

  2、学习复韵母“ei”的音形

  (1)、学习“ei”的音

  ①、图上的小男孩在砍树枝,他嘴里会发出什么声音呢?

  ②、讲解:ei的发音方法和ai一样,要先发e的音,舌尖逐渐向上抬,最后发i的音,就成了ei的音。

  ③、教师范读ei,学生练读。

  (2)记住“ei”的形

  ①、请大家看枯树和小男孩手里拿的砍刀,共同构成“ei”的形。②、“ei”是由单韵母“e”和“i”组成的。

  3、学习“ui”的音形

  (1)、学习“ui”的音。

  ①、问:谁能自己试着借助图画来学习“ui”的音形?学生自学。 ②、同桌同学互相说说你是怎样学的?

  ③、请同学汇报学习结果:(图上画的是一个小女孩围着围巾,我借助“围”的音学习“ui”的读音。)

  ④、教师纠正发音方法。发“ui”时,先发“u”的音,接着发“i”,口形由圆到扁,逐步交成“i”的音。最后读成“ui”。

  (2)、记住“ui”的形

  ①、图中小女孩脖子上的围巾与帽子的绒球很像ui的样子。

  ②、“ui”是由单韵母“u”和“i”组成的。

  4、齐读“ai ei ui”

  (三)、学习复韵母“ai、ei、ui”的四声

  1、师:复韵母来到韵母家庭以后,听说韵母家庭的宝宝都有声调帽子,他也想戴。所以你们看,老师也把声调帽子带来了,准备给他也戴上。(师拿出声调模型做出要贴的样子)

  2、师:哎呀坏了,我遇到问题了。双韵母是由两个单韵母组成的,这个帽子戴在谁的头上好呢?哦,我这有一首标调歌,学会了它就知道怎么戴了。

  3、小黑板出示标调歌:(6个兄弟标调号,有a先找a,没a找oe,iu并列标在后。)

  4、学生读读儿歌 ,想想什么意思?

  5、结合刚才的小儿歌试着给3个复韵母标调号。

  (1)出示

  ai ai ai ai

  ei ei ei ei

  ui ui ui ui

  (2)请同学到黑板上把复韵母标上四声调

  6、学生练习读四声:

  (1)自己读

  (2)同桌读

  (3)齐读

  (4)按顺序读,不按顺序读。

  (四)、指导ai ei ui的书写

  1、过渡:小朋友们,三个小伙伴有点累了,想让你们把他们写到拼音格里休息一会,让我们赶快来行动吧!不过,要想让他们在拼音格里呆得舒服,就要注意:复韵母虽然是由两个单韵母组成的,可它们是一个整体,

  要紧紧挨在一起不能分开。所以要把它们写得紧凑一些,他们还要呆在拼音格的正中间,两边不靠墙,这样才舒服。

  2、师示范写

  3、生描红练写,师个别指导

  4、表扬写的好的同学,全班展示

  (五)小结回归,谈谈收获

  师:今天我们在拼音王国里玩得多快乐!能说说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十、板书设计:

  9、ɑi ei ui

  ɑieiui

  āi ái ǎi ài ēi ?i ěi ai ūi úi ǔi ùi

以劳动为话题的作文800字11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①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父亲疼爱女儿,女儿敬爱、体贴父亲的真挚感情;

  ②初步了解倒叙及记叙顺序;

  ③边读边想,体会人物内容;

  ④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积累词语。

  2、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读中理解,读中体验,读中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课文内容,体会父亲疼爱女儿,女儿体贴父亲的真情。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父亲送礼物及女儿接受礼物的心情。

  课前准备:

  1、搜集父母疼爱子女,子女敬爱、关心父母的故事读一读。

  2、回忆父亲关心自己成长的一些生活细节,记录下来。

  课时划分: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倒叙及记叙顺序。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

  1、同学们,课前大家搜集了父母疼爱子女,子女敬爱关心父母的故事,愿意说出来与同学分享吗?

  2、读了这些感人的故事,你体会到了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感情真挚的记叙文――《礼物》(板书课题,齐读)。这份礼物蕴含着怎样的一种情感?我们一起去文中找一找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在自己有感触的地方做上批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同桌互读,互评互议,直至读得正确、流利。

  3、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清叙述顺序。

  1、这篇课文以“礼物”-自行车为线索,讲述了父女间真挚感人的故事,在叙述顺序上很有特色,你发现了吗?快速浏览课文,请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学习伙伴,然后与你的伙伴交流本文的叙述顺序。

  2、具体说说全文可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讲了什么?师板书。

  买自行车 忆往事 送车原因 送车

  四、默读课文,体验情感。

  文中有许多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请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并写上批注。

  五、小结。

  六、作业:

  读课文,力争读出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细读课文,深入领会文章内容,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礼物》这篇课文,谁来说说,文中的礼物主要指什么?谁送谁一辆自行车?(贴图片)

  二、读中悟。

  一)悟女儿接受自行车的.心情。

  1、同学们,你们接受过父母或亲人的礼物吗?当时心情怎样?可是文中的“女儿”接收礼物却哭了,为什么?请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2、汇报交流。

  3、引导体会(出示课件)

  二)悟爸爸为女儿送礼物的心情。

  过渡:这样的孩子谁不疼,谁不爱?爸爸为有这样的女儿而骄傲。

  1、女儿快十五岁了,他对女儿说了什么?

  2、当时爸爸会怎么想?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相机学习“插叙”手法。

  3、多媒体出示:他隐隐猜出几分。他猜出什么?他是怎么做的?你觉得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4、汇报交流。

  三、重温细节。

  多媒体出示文中的重要语言。

  四、小结。

  学完这篇课文,我们一定被这个父亲的伟大感动着,也被这个女儿的懂事所折服。请把自己的行为与文中的女儿对照一下,想想自己今后该怎么做?

  五、作业。

  1、结合课文,理解带点的词。

  ①他只是一家小工厂的小工人,每月那点可怜的收入,除去父女俩的生活费后所剩无几。( )

  ②没妈的孩子真是可怜。( )

  2、把自己印象深的词句抄写或默写在摘录本上。

  六、拓展作业。

  请试将自己当作文中的“女儿”或“爸爸”写一写这个感人的故事(注意倒叙的写法)。

以劳动为话题的作文800字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 练的求出倒数,《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

  (2)能力目标:采用自学与小组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进一步培养学 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归纳以及合 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质疑的习惯。

  教学重点:倒数的意义与求法。

  教学难点:1、0的倒数,小数、带分数倒数的求法。

  教学用具:媒体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竞赛激趣,揭示课题。

  1、谈话: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比赛吗?现在我们进行小组间比赛。

  (说明比赛事项)比赛内容:写两个数的乘法算式,要求:乘积等于1;比赛时间:30秒;比赛规则:每人每次写一式,写完后传给小组内其它同学。比赛结果评定:比较数量与正确率(重复计一次)。(写在白纸上)

  2、学生开始紧张激烈比赛,教师组织评议,评选出优胜小组。

  师:短短30秒你们就写出了这么多算式,本领真大,由此也反映出数学课堂里“时间就是效率”的真谛,我们从小要养成珍惜时间习惯。

  追问:如果老师再给你们一些时间,你们还能写吗?能写多少个?

  生:可以。能写无数个。(板书:无数)

  4、说明: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就已经研究过这方面的问题,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倒数。(板书课题)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倒数的知识。

  [以学生喜爱的竞赛拉开一堂课的序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借助30秒的竞赛时间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让德育教育的内容渗透在数学课;通过追问让学生初步感知倒数有无数组,同时竞赛的内容为倒数意义的揭示打下伏笔。]

  二、引导质疑,自主探究。

  1、引导质疑。

  师:看着“倒数”这个数学新名词,你的脑子里产生哪些问题?

  生:什么是倒数? 生:倒数是指一个数吗?

  生:倒数应该怎样表述? 生:怎样求倒数?

  生:倒数是不是一定是分数? 生:倒数有什么用?

  生:是不是每个数都有倒数? ...........

  2、自主探究。

  (1)、明确学习方法。

  师:今天我们采用自学加小组讨论的方法学习倒数的有关知识。同学们围绕刚才我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先自学课本,然后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2)、学生自学讨论,教师指导。

  (3)、组织全班交流,小学数学教案《《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

  你现在知道什么是倒数了吗?

  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3、质疑:在自学的过程中你们还有什么疑惑的地方吗?

  [“以学定教”是教学设计的指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协作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问题应由学生提出,方法应由学生寻找,规律应由学生发现、总结。本环节通过学生“质疑-自学-合作讨论-交流”的流程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巩固提高,拓展外延。

  师:现在老师要来检查一下同学今天自学的效率怎么样?对自己有信心吗?

  (1)、说出下列各数的倒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 、 、8、1、0、

  (组织讨论: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你能用已有的知识来给大家解释吗?)

  (2)、课本练习题:第4题。

  (3)、判断:

  a、9的倒数是 。

  b、任何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假分数。

  c、任何假分数的倒数都是真分数。

  d、是倒数。

  e、1的倒数是1,0的倒数是0。

  (4)、开放题:

  ×( )=( )× = ×( )=6×( )

  你会填吗?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填吗?

  [倒数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学习它主要是为今后学习分数除法服务,以上设计一方面是巩固学生对倒数概念的掌握,另一方面又是让学生在旧知里建构新知,应用新知,从而进一步感悟到知识的内在联系。]

  四、总结反思,发展能力。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倒数的有关知识,请同学回忆一下你们是怎样学习的?

  生:提问-自学讨论-练习

  师:你能用“我学会了--”来描述今天学到的知识吗?

  生:.......

  [通过引导学生反思学习方法,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自学讨论的作用。用“我学会了.....”来描述学到的知识,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经常总结自己学习的习惯,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教学设计的特点:

  1、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自主学习模式。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设计中的`教学过程是围绕学生“质疑-自学-讨论-交流”活动展开:问题由学生提出,答案由学生找出,评价由学生判定。

  2、“以学定教”重新定位教师与学生角色。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本教学设计的整个学习活动,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未知领域进行质疑基础上,与学生一起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活动,在质疑与释疑中建构着自己的数学知识,发展着自己的数学素养。

  3、注意学科间的整合。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理性占主导的学科。最优化的数学学习不仅要完成本门学科特定的任务,还应巧妙整合完成其它学科的任务。在本教学设计中,最后我让学生反思学习的方法,用“我学会了--”来总结自己的学习后的收获,这是整合语文学科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

以劳动为话题的作文800字13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多媒体(ppt课件)电教法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三)解题

  1、赤壁简介: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2、赤壁之战: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四)了解诗的内容

  1、词义解释

  折戟:指残破的兵器。折,折断。戟,古代一种兵器。

  销:锈蚀。

  将:把,拿。

  前朝:以前的年代。

  东风:春风。

  周郎:吴国的将领周瑜。

  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诗句的含义: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这是一首很著名的七言绝句。前两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意思是说,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沙中未被销蚀,磨洗一番,可见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诗人从江边泥沙中发现了一柄折断了的剑,经过磨洗后辨认出是三国时的遗物。这两句看是平淡的叙事,但是,诗人从平淡的叙事中表现出了不平,为后面抒发“怀古之幽情”而奠定了基础。这里,诗人采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也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常用的.手法,这就好像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汉代人和事,以汉代唐一样。现在杜牧所在地是黄州,虽然有赤壁矶,并不是东吴周瑜打破曹操之处,所以无论是“赤壁”或者“折戟”是真是假,这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以此引出对古代这一著名的战争,从而借此抒发心头之感。

  接着写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相对前两句来说是议论。意思是说,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那么铜雀高台会深深锁住二乔,江东二乔也就沦为曹公之妾了。这里是指赤壁大战中周瑜侥幸战胜曹操一战。对于曹操来说,也是雄心大志的,他那首“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就表明了曹操要像当年周公那样维护国家统一。据记载,当时曹操进攻东吴,因北方士兵不习水性,曹操便把战船用铁链连成一片,以免摇晃。当时正是东南风,周瑜采用黄盖之计,用数十艘船载着油脂干柴乘东南风驶向曹营,诈称投降,等到快接近时,点燃油脂和干柴,一举烧毁了曹军战船。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的关键一战,也是古代著名的战争之一。这对于极为精通战争思想的诗人杜牧来说,对这一战事过程及其结果是十分清楚的,因而采用逆向思维方式,提出了“东风不与周郎便”的设想。虽然是一个设想,客观的历史现状当然不可改变,但思维方式改变,对于这场战争来说,胜败双方就要改变,历史也就要重新改写。

  (五) 思考并提示: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沉沙之折戟。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 不写山河破碎, 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4.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5、诗歌的主旨?

  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

  三、课文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出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四、齐读并背诵这首诗。

  引导学生边齐读边思考:

  1、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情景?(烽火硝烟)

  2、你眼前会出现哪些人物?他们都是怎样的形象?(曹操:若胜则横槊赋诗于长江,弦歌艳舞于铜雀,藏娇之缠绵,凯旋之得意。二乔,艳压群芳,顾盼生情。东吴领袖:指挥若定,风流儒雅)

  3、你还看到了谁?(杜牧性格: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他自负知兵,常以武略自诩,诗中对周瑜侥幸成功的议论,正是他军事上自负之情的流露,大有阮籍“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感慨。)

  4、当所有风流人物都淡出历史的画卷时,杜牧这位风流才俊在慨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自负的脸上写满了抑郁不平。

以劳动为话题的作文800字14

  一. 教学目标

  1. 让同学们认识色环,理解色彩在色环上的变化规律。

  2. 掌握色彩的三原色和三要素。

  3. 经过课堂上的调色练习学会怎样进行调色。

  4. 使学生能够感觉暖色系列与冷色系列组成的画面的不同心理感受。

  二. 教学重点

  体会色彩的冷暖给人产生的心理感受。

  三. 学习难点

  在色彩联想的练习中,要让学生体会到色彩与联想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学会调出想象中的色彩。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图示法、练习法、讨论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1、 讲解色彩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出色环的概念。

  2、 通过观看图片和色环,讲解色彩在色环上的变化规律。

  3、 色彩的三原色和三间色

  三原色:红、黄、蓝

  三间色:橙、绿、紫

  4、 有彩色和无彩色

  有彩色:除黑白灰以外的所有颜色

  无彩色:黑白灰

  5、 对色彩的感受

  (1) 冷暖感觉

  a.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冷暖感觉的心理经验。

  b.通过梵高的《向日葵》与东山魁夷的画作的色彩冷暖比较,还

  有课本上学生的《向日葵》与梵高的《向日葵》进行色彩冷暖感觉的比较,使同学进一步了解色彩的冷暖。

  c.观看一些梵高的其他作品,同时讲解他的色彩的冷暖特点。

  d.进一步举例说明色彩的冷暖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以及他给我们心理感觉上的区别。

  e.举例说明冷色和暖色给我们带来的其他感受。

  f.颜色引起的心理错觉,被艺术家和设计师利用,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举例说明)。

  (2) 色彩心理

  a.我们长期生活在一个色彩的世界中,积累了许多视觉经验,一

  旦这些经验与外来色彩发生呼应时,就会在心理上引出某种情绪。

  b.色彩能够充分地表达情感,举例梵高等例子来说明。

  c.让同学观看一些色彩心理作业,给他们分析用色的道理。

  (3) 色彩的表情

  分别说明红色、橙色、黄色、绿色、兰色、紫色、黑色、白色、灰色、金属色的`特性和他们所代表的含义。

  (二)、讨论

  通过前面对色彩冷暖和色彩心理以及色彩表情的讲解,然后来给书上的色彩心理作业命名。

  注意事项:要考虑到不同色彩的表情和他们代表的不同意思,以及他们给人心理上的不同感受。

  (三)、练习

  练习调色,完成一张12色相环。

  材料:铅笔、直尺、橡皮、圆规、毛笔、水粉颜料、水、调色盘、白卡纸。

  (四)、教师巡回辅导

  (五)、点评并总结

  (六)、板书

  感觉色彩

  一、 认识色环

  二、三原色 红 黄 蓝

  三、三间色 橙 绿 紫

  四、色彩的感觉

  1、 色彩的冷暖感觉

  2、 色彩心理

  3、 色彩的表情

以劳动为话题的作文800字15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教学重点

  识字练习朗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想象:教师播放音乐,教师抒情描述:清晨,一轮金色的太阳从东方慢慢地升起来,阳光立刻洒遍了田野、高山和小河。看,禾苗、小树、小河在向阳光招手!我拉开窗帘,哎呀,阳光一下子跳进了我的家!我想和阳光握手,阳光用它那温热的大手抚摸我的小手心!同学们,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阳光很美,很宝贵)(板书课题)

  有一个叫金波的'叔叔,把美好的阳光写了下来,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阳光吧!

  播放课件,听课文录音。

  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四人小组一起学习生字,自己想办法认识它。

  2、我们要认识哪些生字,你能告诉大家吗?(指名读生字,认识几个就读几人个。)

  3、哪些字在字音和字形上容易出错或与别的字混淆你能当小老师提醒大家一下吗?(注意提示认识新偏旁阝。)

  4、拿出自制的生字卡片小组内互考,如果谁遇到不认识的字其它同学要想办法帮忙教会他。练习开火车认读生字。

  5、游戏:

  (1)刚才大家通过互相帮助初步认识了生字,你们真是一个爱学习又热心助人的好孩子。现在小白兔遇到了困难,(出示课件)它想挑选心爱的气球,但它身后的生字娃娃一定要小白兔读对他们的名字才能把气球给它,你能帮助小兔叫出生字娃娃的名字吗?

  (2)小白兔为了感谢大家的帮忙,要带大家玩一个转论盘的游戏。

  (3)大家完累了,一起来吃水果吧!老师这里有一棵神奇的果树,树上挂着各种水果,谁来摘?

  朗读(吃完香甜的水果,我们来读读课文吧。)

  1、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读后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读悟

  1、引读第一自然段。问:你读懂了什么?

  (1)、阳光像什么?(金子)

  (2)、金子是怎样的?(金黄色,闪亮亮,很宝贵。)

  (3)、为什么说阳光像金子?

  (颜色像,都闪亮亮的,很宝贵。)

  2、太阳出来了,在阳光的照射下万物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播放课件)齐读第二自然段。

  (1)、汇报。谁来说说在阳光的照射下万物发生了哪些变化?

  (2)、从更绿了、更高了、长长的这几个词中,你知道了什么?这几个词该怎样读?

  ③拓展:还有谁因为有了阳光,就更好了。(小朋友,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

  (4)、男女生赛读第二自然段。

  (5)指名挑战读。

  3、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闭眼想象阳光跳进家里,照在你身上的感觉。

  4、阳光这么可爱,你能捉点阳光保存下来吗?(给学生自由活动和发言的机会,让他们体会为什么捉不住阳光,

  5、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为什么阳光比金子更宝贵?

  (金子不能使禾苗变绿,不能使小树长高。是阳光带给万物生命。)

  出示课件,谁能用。。。。。。像。。。。。。说一句话?

  熟读

  1、多种方式练读课文,边读边相互指出优缺点。(集体读、个人读、分组读、领读、对读、当小老师读)

  2、配乐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背诵

  加上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带动作表演。(配乐)

  小结

  阳光给了我们生命,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它比金子更宝贵,我们要珍惜阳光,在阳光的照耀下健康幸福地成长!

  实践

  讨论:题目是假如没有阳光,世界将会怎么样?鼓励学生课下想办法搜集材料,利用班会时间展示、交流。

【以劳动为话题的作文800字】相关文章:

以劳动为话题的作文10-06

劳动为话题的作文02-18

以劳动为话题的高中作文10-09

关于以劳动为话题的记事作文09-25

以劳动节为话题的作文10-03

以劳动为话题的高一作文10-05

以劳动为话题的作文(精选29篇)10-12

以劳动为话题的作文(精选3篇)10-07

以享受劳动的乐趣为话题的作文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