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年味作文

时间:2024-07-19 15:55:04 写景作文 投诉 投稿

家乡的年味作文(优选)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家乡的年味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家乡的年味作文(优选)

家乡的年味作文1

  日子丁冬丁冬过得好快,不觉间腊月已过了一半多。现在生活好了,日子不再难熬,一年年日子飞快消逝着,年关逼近了竟没“年”的感觉,不像小时候的家乡,一进腊月年味就浓浓的扑面而来。

  一喝腊八粥,年就一页页掀开了,闻到了年味。村里人重视年,年是乡村一年里最大的盛事。腊八之后的集日开始热闹起来,卖年画和春联的摊子摆满了街道两傍,让你感觉到年逼近了。买年画贴年画,是小孩子最高兴的事,在集市上买回年画,熬点面糊,我和哥哥拿着画在墙上比来比去,那个郑重啊,比拜堂的新郎官对衣服的要求还认真。

  腊月二十四是小年。这一天要送灶王爷上天,每家都会在灶间设一个供桌,摆上麻糖,贴上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供品麻糖就是让灶王爷吃了糖嘴甜点,回宫后少说凡间坏话,比如饭食浪费啥的,多说好话。其实呀就是贿赂灶王爷,让灶王爷向玉帝报喜不报忧,玉帝一高兴,来年就会风调雨顺,有个好年头。

  腊月二十五,是填仓的日子,填仓是对丰收的期盼与向往。用炉灰在院子中间围两个圆,撒上一些小麦、玉米、稻谷等,象征粮仓,以示五谷丰登。在朝向外门的方向画上梯子,直通粮仓。我家院子大,爷爷会围好几个粮仓,哥哥踩着梯子,弯着腰,做背粮食状,一步步走向粮仓,嘴里学着老年人的腔调说,我送粮食来了。引得家人大笑。兄妹几个在各个粮仓间跑来跳去,欢笑声溢出院落。自从住进市里的楼房,填仓的欢笑再也找不到了。

  家乡过年“规矩”多,比如正月初十之前不能动“生面”,也就是不能蒸馒头,所以要在腊月里就把明年正月里的馒头备好。所以蒸馒头是过年一大项工作。

  母亲手巧,母亲蒸的过年花糕好吃又好看,还有菜团子、包子、供香馍、黏窝窝等等。这时我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帮母亲烧火,看着红彤彤的炉火,想着锅内的美味,看着母亲被火光映红的脸,喜悦与满足在心里盘旋升腾,那种心情,那种感触,在现在的“好日子”里是体会不到的。那几天里,天天能吃到新花样,那真是贫穷日子里的`饕餮盛宴,所以口舌之欢也是那时孩子们盼过年的最大由头。

  除夕,一家人围着面板包饺子,小孩子们屋里屋外穿来穿去,一会到屋外点燃一个小炮,啪一声清脆悦耳,幸福的气氛暖融融。

  初一早上被“噼噼啪啪”的鞭炮惊醒,穿上新衣随着父母和叔伯两家子给爷爷奶奶磕头。爷爷奶奶看着一大家子后辈们,喜得合不拢嘴,高兴地给我们发压岁钱。虽然一人也就几毛钱,却比现在的孩子拿到百元大抄来得高兴。

  想起家乡的年,心里暖暖的,有种喜悦的涌动;也涩涩的,有种逝去的失落。家乡浓浓的年味,只有在记忆里再现,也在记忆里被尘封了。

家乡的年味作文2

  独特的潮汕文化,赋予了普宁非凡的人文魅力,造就了普宁独特的风俗风情。山清水秀、风景迷人、物产丰富的普宁是我的家乡。过年时,不论你身在何处,都要回去与家人团聚。

  天气虽然寒冷,却挡不住春节的喜庆。树梢上的红气球,屋檐下的红灯笼,地面火红的鞭炮屑,还有家家户户门口贴的红春联等,见证了春节给我们带来的'喜悦。

  按老家的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下旬就开始了。孩子们欢喜,大人们忙乱。大人们总会备上大量的祭神物品(鸡鸭鱼肉、大米、饮料、香、等),因为过节时商铺都不开门(除饭店外),都回家过年了。家中都会摆上“摇钱树”,寓意财源滚滚。

  往年过年,少不了五彩缤纷的礼花,有的像钢花飞溅,有的似麦浪滚滚,有的好比金雨阵阵,有的仿佛银花朵朵,有的恰似红燕飞舞,有的宛如孔雀开屏。受阴霾天气的影响,今年过了个无烟(花)春节。虽是少了烟花的伴奏,但笑声足以弥补。

  正月初一时,爸爸带着我们到亲戚、朋友家拜年。拜年不仅带礼物,还必须带上潮汕柑去。因柑比桔大,所以叫大桔,而桔与吉同音,用谐音会意法,就成了“大吉”。妈妈则留在家中接待客人,我们小孩等客人来,拿到红包,也就是得到祝愿后,也出去玩了,大多数的孩子放风筝去了,寓意放飞梦想和希望。

  这天晚上人群必经的路线一定是人山人海,当走到迎春桥时,桥头和桥尾的两对小石头狮子更是被围得水泄不通,据老人们说只要摸到石狮的任一部分,就能在新的一年里实现相应的愿望。

  普宁的春节往往是热闹繁华的。祝愿自己在新的一年中做到四样:接纳、耐心、豁达、爱。

家乡的年味作文3

  去年春节前十多天,老爸说,我们还是回家乡过年吧,深圳过年太没有味道了,家乡的年味要比深圳浓得多。我问老爸,什么是年味呀?老爸说,年味啊,就是过年的味道。你回去就知道了。

  我从小在深圳长大,对家乡实在没有什么印象,过年呢,更不要提了,根本不知道家乡的过年是什么味道。于是,对于回家乡过年满是期待,恨不得一下就飞回家乡。但老爸说,离过年还早呢,我们慢慢玩着回去。我们由长沙再到湘潭再到邵阳,然后到了爷爷住的那个叫源头的小山村。

  没有深圳的高楼大厦,没有深圳的车水马龙,没有深圳的霓虹闪烁,故乡有的是连绵的群山,崎岖的山路,稀稀落落的村庄。但是,在这里,我确确实实体会到老爸所说的浓浓的年味。

  先说家乡的打糍粑吧。故乡习俗,过年是要打糍粑的。打糍粑的过程是这样的,先把糯米用水浸泡好,然后放在蒸笼里蒸熟。用木杓把蒸熟的糯米一杓杓倒在一个很大的石臼中,两个身强力壮的男人用两根比我小腿还粗的木杵往石臼里使劲捣,大约几分钟后,糯米捣成了糊状,就把它用木杵挑出来,放在一个簸箕里,女人们就蘸一点米粉,把糯米糊揉成一小团一小团的,再把它压扁,做成圆圆的饼状,糍粑就做成了。打糍粑时,灶里的柴火是红红火火地烧着,蒸笼里的热气是扑扑腾腾地升着,男人们把石臼捣得轰轰的响,女人们手忙脚乱地揉着糍粑,我们小孩子呢,就在那里乱窜着,笑着叫着添着乱,一派过年的热闹景象。

  再说说杀过年猪吧。故乡过年,不论家中富有或贫穷,都是要杀猪过年的。一大早,爷爷就请了两个杀猪的'屠夫过来了。大家把猪从猪舍里赶出来,那猪可真够肥大的,老爸说,起码有300多斤。一个屠夫上前抓住猪的耳朵,另一个屠夫从后面抓住猪的尾巴,把猪按在一条凳子上。这时,老爸走过来对我说,你到屋里去,太血腥了,儿童不宜。我满心的不情愿,但又怕老爸骂,只好走进屋子里面,耳朵里却听见猪凄厉的叫声。过了一会,猪不叫了,我又偷偷地跑了出去,看到猪已经被宰掉了。屠夫们忙乱着,把肉切成一块块的,放在桶里腌着,老爸说,这是用来熏制腊肉的。连村里的几只狗都赶来凑热闹,在那里乱窜,一个屠夫飞起一脚,把一只狗踢得汪汪叫。就连空气中都洋溢着过年的热闹气氛。

  当然,年味最浓的还是放鞭炮了。我们知道,在深圳过年是不允许放鞭炮的。但家乡就不同了,大家说,过年不放鞭炮,等于没有过年。所以家家户户过年都要放鞭炮,放得越多越有面子。这可乐坏了我,从一回家,就跑到村里的小卖部买了很多的鞭炮。我跟表哥堂哥一有空就放鞭炮——当然,我是经常有空的。我们白天放很粗的“大炮”,像划火柴一样的擦炮,摔在地上就爆炸的摔炮,还有点着像火箭一样飞上天空的冲天炮;晚上,我们就放烟花,放礼花弹。那时,恰好是我爷爷的70大寿,烟花爆竹多得不得了,让我放得不亦乐乎。但老爸说要我注意安全,少放为佳。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除夕的晚上,各个村庄的上空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烟花,耳朵里传来的是此起彼伏的鞭炮声,那种热闹的情形,真是让我兴奋不已。

  至于提着鞭炮去拜年,收到压岁钱与无数的红包,我就不多说了,总之,去年过年我真正体会到了老爸说的过年的年味。

家乡的年味作文4

  作为华夏民族,从虞舜时期就已经开始的春节,是每年必须举行的最为隆重的节庆活动,迄今已逾4000余年,因而过年不仅成为每个人绕不过去的情结,并且越来越庄重,越来越来隆烈了。而一个远离故乡,久居外地的人,若能回到家乡过春节,那感觉将别有一番韵味。唐?王建《十五夜望月》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在武汉连着过了好几个春节,这思乡想家的情愫,特别是希望体验一下家乡现时过春节的感觉,便觉格外的强烈。不过话又说回来,若仅仅单纯是为了过春节而回家乡,则又似乎完全没有必要。花冤枉交通钱不说,这来回的折腾,而且还得什么都得重新购置,又将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

  刚好因为太多的事情,急切需要回去处理。我也因而借着这个难得的机会,再也没有了花冤枉钱的心理负担,心情舒畅地返回到我工作、我生活多少年的家乡。也因此,在家乡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

  当我回到阔别多年的老家时,变化可真是大得不得了,真是“士别三日,刮目相看”。自从江西迁居而来的这个已有200余年的老垸子,如今东倒西歪的垮了不少,有的已变成残垣断壁,弟弟的老房子虽在,但也是风雨飘摇的危房。乡亲们全都搬离了这里,全都住进了新建的楼房。令人称奇的是,再也看不到一间平房了,全都是越建越漂亮的楼房,有条件早建的房子如今有不少又更换成新式的。我的童年时代就是在这里度过的,屋后还有两边的山林,房前的竹林还是池塘,自然留下了太多的回忆,又因为母亲去世过早,父亲后来也走了,那些酸楚的、苦涩的、甜美的往事,填满了我的胸臆。

  让我欣慰的是,弟弟因为建房子、嫁女儿,背了一身债。自打工从北京回来后,那么多债务他一次兑付完毕,可以说无债一身轻了。弟弟说,难得回家一趟,就在这儿吃饭吧,咱们可得好好地聊聊。弟媳赶紧走过来说,你弟弟立了大功,可我在家也没闲着,田里地里的农活没丢,因为风调雨顺,粮食收成创了记录;另外还打了零工,也挣了一些。她还开玩笑,借吉人天象,你一回来家里可就不一样啦。该有的东西也全都买了回来,你俩个有了孩子的侄女都来这里过年,到时你一家人怎么也要来这凑个热闹吧。

  多年未见的新知旧友,还有一起工作过的同事,除了出自于内心的问候、关切,要说的.话就像扯不完的棉纱,永远没个完了。除了需要处理的事情以外,今天去这家聊聊,明天去那家说说,便成为当下最主要的事情。张继承、张家林、陈金斗、张涛、伍理松……,一个个问起了在外的情形,每每也都要求务必吃过了饭再走。还有老干李志奇、谢建训、陈银秀,也都给予了热情的问候。

  骨头断了还连着筋的亲戚,多少年了未见面,自然今天这个来明天又是那个到,还有今天去这家走走这家明天去那家看看,舅老表、内兄内弟、妻妹……,一见面驱寒问暖的那个热情劲头甭提有多热烈。特别是妻侄订婚的喜庆场面,更有多年未曾见面的远亲近邻在这里终于会面了,需要说的讲的太多了,竟不知从哪儿说起,因而那个亲热呀友谊呀欢乐呀甭提有多热烈。

  逝者如斯。一天紧接着一天,就在首尾相衔的这种状态中度过了20来天。浅略一思忖,可依然还晃如昨日。来不及思考,来不及回味,归期就到了,因为那边的事不能再拖,我只得带着些许的惆怅返回新的居地。

家乡的年味作文5

  又是一年除夕将至,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

  刚到老家,祖父忙起来了。他带我去商店买了"福"字。经过祖父一番叮嘱,我们开始认真贴"福"。祖父说"福"字是带来吉祥幸福的,能祈祷在新一年过上幸福的日子,所以要用心贴,我们一听,干得不亦乐乎。我拿来一张金"福"字,往上贴时,祖父说该把"福"字倒着贴,才能"福到"。我听了,恍然大悟,原来贴"福"字也讲究呢,怪不得我常常看到人家门上倒着贴"福"!

  除夕这天,祖母忙了起来。她把磨好的面粉﹑糯米粉倒入盆中,再加上红糖﹑白糖和其它配料,做成松糕的原料。祖父早已在灶前把火烧得旺旺的,祖母快速把木盆放上去了。一会功夫,热气腾腾的咖啡色的松糕出锅了。我看得眼花,来不及欢呼,祖母又娴熟地撒上芝麻﹑红枣。在一旁的我早已馋了,赶紧切下一块尝了尝,嗯--又香又甜,又松又软,好地道的家乡民间口味!

  中午,祖母用红薯粉做了红薯饺,馅是萝卜﹑瘦肉﹑豆腐﹑乌贼干,剁成丁混合一起,再配上传统的调料。一段时间后,祖母把一个个红薯饺放入蒸笼,过了一会,蒸笼周围散发出阵阵香气!出笼后,只见个个晶莹剔透的红薯饺冲我笑。我忍不住又先吃为快,夹一个放入口中大嚼起来,啊,入口香嫩,芳香四溢。祖母累得满头大汗,但看到我吃得美滋滋的,慈祥地对我笑了笑说:"孙子,多吃点,这可是家乡的特产,在外面吃不到!"

  每逢过年,我们家都会收到寿桃,这是50﹑60﹑70﹑80﹑90甚至100岁老人的子女把寿桃送遍整个村子,他们送来时脸上洋溢着笑容,能让人感受到真心的付出,由衷的祝福。分寿桃的'寓意是"家家老人健康长寿"。今年是祖母70大寿,爸爸和祖父挨家挨户地送寿桃,增进了邻里之间的亲情友情。家乡过年的味儿就是也不一样越!

  初八,祠堂里又开始唱戏了。祠堂里楼上楼下是人满为患,笑声不断传来。我看了一会就不看了,因为我看不懂,也许是我没耐心,只能看热闹。最后只剩下妈妈和祖母看。走出祠堂,锣鼓声、二胡声还能传出来很远。整个祠堂则五彩缤纷,台上的戏子演得惟妙惟肖,赢得观众们的阵阵掌声......

  初九,我们全家又踏上了回常州的旅途。可家乡热闹的情景像电影一样浮现在我眼前--老家的年味最浓!

家乡的年味作文6

  不觉又快要过年了,按照家乡的风俗习惯,差不多到了腊八就开始忙年了,每年回老家过年觉得很有情趣,除了感受到浓浓的乡情、亲情外,我还感受到了家乡浓浓的年味。

  家乡的年味是从腊八开始浓起来的,这天一大早,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着熬腊八粥,说是祭祖、祭神的,各家各户做的腊八粥不同,大多是用各种米、豆、花生与各种干果熬成的,寓意昭示着五谷丰登,粮食的丰收。在我老家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方法很简单,就是把蒜瓣放到装有高醋的缸或大瓶子里,密封起来,蒜的颜色就会慢慢地变成绿色,这种自然形成的绿色看起来很好看,腊八蒜吃起来有醋酸和微辣的味道,吃起来很好吃,陪着过年吃饺子,更有情趣和食欲。我怀着好奇之心,接连几年在腊八前后揣摩着泡腊八蒜的时间、方法,说来也怪,只有过腊八时才能泡出腊八蒜的颜色和味道来,每年临近腊八时,我就叮咛妻子,千万别忘了泡腊八蒜,现在离腊八节还有近半月时日,妻又在念叨着泡腊八蒜的事儿,使我顿觉这年越来越近了。

  从腊八开始陆续着,老家大大小小的店铺就开始上年货了,一溜街上大小店铺五、六家,都在想方设法把年货备的齐齐全全的,生怕让别人抢了生意,不停地忙活,有上烟酒糖茶的,有上鸡鸭鱼肉的,有上鞭炮香纸的,有上年糕、干果的,有上春联、年画的,各忙各的。看着店铺里上了那么多的年货,各家各户也开始忙着准备开了,溜达着到这个店铺看看,买点这个,到那个店铺买点那个,平日里相对平静的大街上就开始流动起来,好不热闹,这就叫“忙年”。

  准备好了年货,在腊月二十三日前还有一件大事,就是每家每户都要进行大扫除,辞旧迎新,这种大扫除在我老家叫“扫屋”,儿时的我觉得扫屋很有意思,看到大人们都在忙,怕灰尘弄脏了自己,男人们便戴上了帽子,女人们则围上了头巾,戴上了套袖,包扎得严严实实,把笤帚绑到木头杆子上,房子的樑、檩及边边角角都能扫得着,准备工作做好了,就开始把房子里的箱子、柜子、桌子等所有能搬动的家具都搬到院子里,对房屋灰尘进行彻底扫除,等彻底清扫干净了,再把地上均匀地洒上水,然后就把橱箱桌椅的搬回来,或者把仅有的几件家具再变换变换位置,顿觉焕然一新,清清洁洁迎大年。

  到了腊月二十三日,就是辞灶,有的地方也叫“小年”,差不多也就是过年这场“大戏”的“彩排”。儿时经常听祖母念叨着:“过了腊八过辞灶,过了辞灶年来到。”意思是说,过了辞灶,离大年就不远了,那时只懂得时令,不知道“辞灶”是什么意思,一直困惑了我许多年,直到后来才听祖母说过:“辞灶就是灶王爷告辞,这天晚上,各家各户都要祭灶王爷,因灶王爷是家里的守护神,一家人的功过得失都在他的监控之中,辞灶这天,他要上天报告这一家人一年的功过得失”。听了祖母的解释,再默默地观察街坊邻里的祭神就更有意思了,天刚一擦黑,就忙着在院子里放上大盘子,摆满供品,开始供祭、烧纸、烧香、放鞭炮,鞭炮声一阵接一阵,连绵不断,随着欢快的鞭炮声,有人就把“请”来的灶王爷的纸像焚化,有人就在烧香、烧纸时念叨几句,请灶王爷保佑一家老少平安,这就叫“送灶王爷上天”。 等到除夕这天再把灶王爷接回来,他要赏罚这一家人。

  过了腊月二十三日,各家各户就更忙了,特别是大年三十这天,屋里贴福帖,请财神,挂年画、“寿”字,街门前挂上红灯笼,门上贴好红红的春联,昭示着红红火火过大年,全家人高高兴兴放鞭炮,包饺子,团团圆圆,好不热闹,这才有了真正的“年味”。说起贴春联来,我记忆最深。二十多年来,每次回到老家,大年三十这天,都是我忙着贴对联、贴福帖,挂年画等。每年我都在揣摩着对联应该怎样贴,福帖应该贴到什么位置,“福”字红纸、方形,尖角向上,还要考虑哪个位置应该贴几副,是否对称、醒目、粘得牢,应该正着贴还是倒着贴,都有一番考究。例如:有的把“福”字倒着贴,寓意是“福到了”。贴好了春联、福帖,还要在门框上贴上横帖如:“富贵之家”、“吉祥如意”,在正屋还要贴上诸如“富贵满堂”之类的横帖,在街门外还要竖着贴上“出门见喜”、“出入平安”等,上方贴上尖角向上的“福”字,哪样忘贴了,就好像缺少点什么似的。所以,贴春联之类也是一门小学问,在我的记忆深处留下了印记,家乡的年俗给我留下了美好记忆。

  腊月三十这天,上了年纪的祖母便会按照传统规矩,一一叮嘱:今天是大年三十,灯的油要添满,水缸里的水要盛满,明天的垃圾不能扫出屋;还要把鸡鸭鱼肉、年糕、各种青菜都准备充足,至少准备到正月十五前,还要在除夕这天把该切的的菜、肉都切出来,正月初一不能动刀。还说,这一天注定一年的运气。一定要小心,不能打碎家里的任何东西,不能大声说话,特别要多说好话,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仿佛新年的顺与不顺,全在这种新旧交替的意境之中了,显得是那么神秘,还真有点像大年夜里死驴不好也好的意味,不过一辈一辈都是这样传下来的,大年夜的感觉似乎都一样,我们也无可奈何,都是鸡啄米似的点头称是,都这么拿捏着。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通宵灯火不断,鞭炮声几乎不间断。一家人欢欢乐乐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也叫“年夜饭”、祭祖、守岁。这顿年夜饭显得尤为重要,除非远在外地或工作脱不开身的.,老人在家望眼欲穿也没办法,一般能争取回家的都争取回家吃顿团圆饭。在我家,每年父母都要为我们准备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全家人团团圆圆,品着美酒佳肴,谈天说地,其乐融融,回忆一年来国事、家事、天下事,谈着各个家庭的收获,谋划着新年的打算,盘算着在新的一年如何开个好头,互相表示着对新年的祝福,对老人,祝福身体健康,对年轻人则祝福事业成功,对小孩则祝愿他们健康成长,随着时代的发展,过年也过得文明时尚了,富有新意,有滋有味,年的氛围营造得愈浓厚,年的滋味就酝酿得愈醇美,年就过得越有意思,甜甜的,暖暖的,热热闹闹的,充满了浓厚乡情、亲情的味道。“家”的感觉真好,“年”的滋味真浓,这是全家人营造的气氛,让人产生出无限美好的遐想,在这样的氛围下,有的整夜不睡,有的玩到新春佳节的钟声敲响,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了奇妙无穷的除夕夜。

  到了正月初一这天,男人们天不亮就起床了,穿好了新买的衣服,先给同屋居住的父母拜年,再按照辈分及亲近程度,到自己五服之内的其他长辈家中一一拜年,现在时尚同辈的也要同拜,在重复着“过年好”的祝愿话中过了年。

  正月初二这天,在农村属于最闲散的时候,有的就组织着跑高跷、舞狮子,到比较富裕、开明的人士家里,敲锣鼓、舞狮子,组织者说些恭喜祝贺一类的话,主人则照例送上数百元、数十元的钱,有的则递上一条“红塔山”、“哈德门”什么的,他们就舞着、跳着又到别人家里去了。

  正月里还要听大戏。这时,天气渐渐地暖起来了,这时候大正月的,唱大戏也吉祥,也有个闲心,老家父老乡亲组织搭起了戏台子,吸引着周边的老百姓来听戏,有个沾亲带故的人家,访亲会友又成了看戏的缘由,有的新媳妇的娘家人到村上来看戏,觉得脸上有光。这样,本村的、外村的、男女老少、小媳妇、大闺女,花花绿绿,说说笑笑,戏没开始,人先陶醉。当时农村大多演的是京戏,我记得有“刘备招亲”、“王老虎抢亲”、“铡美案”什么的。现代京剧有《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我当时是跟着大人们去看戏,别人是听戏听门道,我是看戏看热闹,我也常跟着哼哼着“磨剪子嘞戗菜刀”。

  正月十五闹元宵。正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标志着正月过了一半,是春节过后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日子,也是正月里的最后一个节日,这一天,观灯、猜灯谜、舞狮子、放礼花、吃元宵,非常热闹,在农村没有这么热闹,过去,母亲到了元宵节就蒸花灯,用面做成圆状,中间做一个大孔,不用发酵就蒸出来,放上棉线,加上豆油,点起来就是花灯,有时候,再用红纸制作出小红灯笼,把花灯放进去,到了晚上点上,制作的的多了,提着到大街上,摇摇晃晃,红红火火,也特别好看。现在农村的元宵节就是吃元宵、观烟火,乡邻们三三两两的一起,观看着各家燃放烟火,有说有笑,在欢笑的气氛中度过了元宵节。

  家乡的年味是一辈一辈父老乡亲延续下来的,营造出这种浓浓的过年氛围,值得留恋,值得回味,往往很长很长时间仍滞留在我的心间,家乡的年味,也勾起了我对家乡的美好回味。

家乡的年味作文7

  这个寒假,我到湖北老家去过的年。白天时,我看到了大街小巷里可热闹了,人们有的在贴春联,有的在贴“福”字。我不禁在纳闷,“为什么人们喜欢把‘福’字倒着贴呢?”大人们告诉我:“因为这代表‘福到了’的.意思。”

  到了晚上,人们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喜迎新春。门外,挂着大红灯笼,屋里一家人边吃着年夜饭,边观看春节联欢晚会,真是合家欢聚,其乐无穷。到了快接近十二点迎接新年钟声的时候,家家户户开始放烟花。大家把一串串烟花点燃起来放入空中,它们有的像一朵朵五颜六色的牡丹花,有的像孔雀开屏时的图案,还有的像五彩缤纷的图画,真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啊!人们在一阵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迎来了新的一年。

  大年初一的早上,家家户户开始全家齐动员——大家一起包饺子,儿女负责搅和馅,爸妈负责包饺子,长辈们则负责下饺子,然后大家围在一起吃饺子。走在街上,看到人们走亲访友,互相拜年,嘴里说着一些吉利的话,这场景真是其乐融融,多么温馨啊,让人看着都羡慕!

  家乡的年过的真是有滋有味,下次我还要再来家乡过年。

家乡的年味作文8

  有人说,年味是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年味是大红大红的春联;还有人说,年味是长辈对晚辈宠爱的压岁钱……在我看来,年味就是家乡那传统喜庆特色的食品——红团。

  大年三十的前几天,家乡那浓浓的年味便随着数九的寒风扑面而来。家家户户开始蒸红团,寓意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团团圆圆。这一天,全家人围在“大笠孤”四周,工序配合默契。有经验的长辈先用开水将上等的糯米粉和红色的食用色素混合好反复揉、和成面团,捏成薄饼状的皮;能干的主妇把绿豆或糯米做的馅做捏成一个团,轻轻地放在皮内慢慢包好;光溜溜的样子当然不好看,好奇的小孩子们把红团放进一个木制的模具里,用手轻轻地一压,各式各样吉祥的图案就上好了;主妇们赶紧搭手接过,在红团下面垫上一张剪好的艾叶;上蒸笼、大火蒸这重活得喊男人帮忙。一家人其乐融融,和谐美满,享受热闹的美、新年的味。

  红团的名字不仅吉祥,看相也非常好。蒸熟的红团上拱下平,呈球状,红艳艳、亮闪闪的'样子讨人喜欢。上面还有精美的“纹身”,下面垫着深绿的艾叶。过年的供品中,家家必备一盘红团。远远望去如同一朵朵绽开的鲜花,让人赏心悦目。轻轻一吸,糯米掺和着艾叶的香气,沁人心脾,令人垂涎三尺。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地品尝着。拿起一个红团,感觉又轻巧又松软。轻轻咬一口,薄薄的皮顿时开了,绿豆的味道立马扑鼻而来;再咬一口,松软的皮中有点柔韧的感觉。

  咬一口红团,甜的味道、家的味道、年的味道,溢满舌头,涌上心间。

家乡的年味作文9

  小时候的我最喜欢的节日就是春节,最爱看的节目就是春节联欢晚会。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比这过年七天更乐呵的:贴春联,挂福字,包饺子,放鞭炮,一个个忙得不亦悦乎。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对春节失去兴趣,人们都在忙,亲戚们根本没有时间聚在一起。春联依旧贴,红灯照样挂,鞭炮仍然放,可是总觉得春节不是这么回事,总觉得春节真的是越来越没有意思,越来越没有年味。

  我经常想:“如果这样下去,那么再过几年,人们也许就要忘记春节这千年节日的习俗?忘记春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真正的味道?”

  不过,今年的除夕夜彻底改变我的想法。

  今天大年三十,我一大早就和父母去姥姥家,我的亲人都聚到那里。大家一起贴春联,挂福字,忙碌中隐隐透着一股年味。

  中午,大家都聚到一起吃饭,大家畅谈这一年里的趣事和收获。共同畅想美好的未来。大家一个个敞开心胸,开怀大笑,所有的矛盾都在笑声中化解。这时还有人在楼下放一串象征辟邪的鞭炮。我从饭的香味中感到一股浓浓的年味。

  下午,大家高兴地架起麻将桌,玩起麻将。输钱赢钱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情。大家一边玩着麻将,一边谈论。我们小孩打开电视,所有的节目都和过年有关,越发让我感到浓重的年味。

  晚上,我们全家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时不时响起一阵阵笑声,大家笑的前仰后合。趁着过年的钟声还没有到来,我们下楼去放鞭炮,楼下也有人在放鞭炮,我们的和别人的'鞭炮在空中交绘出一幅美丽的图画。从鞭炮的火药味中我嗅出一股浓厚的年味。

  最令人激动的时刻来!离新年的钟声只有10秒!9—8—7—6—5—4—3—2—1!大家互相拜年,给亲友发短信,打电话祝福,一家老小其乐融融。

  我很高兴,因为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并没有摒弃千年的传统,依然可以感觉到过年的“年味”,那就是一家老小的团团圆圆。

家乡的年味作文10

  老家在宁静美好的乡下,是那种平淡得如同白水一样的农村。在淡雅幽静的夜晚,或是寂寞无聊的白天,倚着床头无法入睡的时候,总会想起老家的一草一木,一颦一笑。那种难以名状的幸福,便如同咽下一口口绵软悠长的老酒后,又缠缠绵绵地从腹中升起,将一股股清香皴擦在喉咙里,继而弥漫到身体的每一个角落。

  印象最深的当然还是老家的年味,那才是真真正正属于老百姓自己的味道。忙碌了一年辛辛苦苦获得的收成,仿佛都要在这短短的几天内挥霍殆尽。没有什么能让老百姓过年更感觉快乐的了,不管是富得流油还是穷得叮当响,都要在这几天里尽情地释放。那才是真真正正的年味,不掺杂任何功利色彩,从里到外都充满了真挚和透明。从家家户户忙碌而又幸福的眼神里,根本无法读出贫困和自卑,那是发自内心的快乐和满足。

  农村的年味从小年前就已经开始了。首先要蒸年糕和豆包,家家户户买米磨面,生产队的碾道,成了年前最热闹的场所,左邻右舍之间互相帮忙,热闹的气氛足以冲破碾房的房顶。蒸年糕、豆包的热气,从各家各户的厨房里冲出来,飘满了村子的每一个角落。金灿灿香喷喷的干粮蒸出后,主人都会请亲朋好友亲自品尝,就着二两烧酒和一大盆杀猪菜,呼天喝地地大吃一顿。那种浓浓的乡情啊,不知有多少次在梦里笑醒。

  年前购买年货是免不了的,吃的和穿的当然要放在主要地位。尤其是一定要给孩子们做一身新衣裳,漂漂亮亮地打扮起来。男孩子们无所谓,女孩子们是穿得越鲜艳越好。过年的大件孩子们买不了,都是家里的大人们去忙活。年前的 集市,也是空前的火爆,人山人海,用摩肩接踵这个词形容绝不过分。买不买东西不重要,最主要的是凑个热闹,感受感受过年的气氛。那种在人群中穿来穿去的感觉的确是爽极了。碰到人多的地方,挤在人群里,被挤过来挤过去,有种飘飘荡荡驾云的味道。整个集市就是一个人间万象图,干什么的都有,甚至是去即使的四面八方的道路上,也熙熙攘攘涌动着快乐的人流。

  过年赶集可以说是我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候,除了欣赏天南地北的风土人情之外,顺便购买些年货,完全可以在集市上逛一上午。由于我是家里的男孩子,鞭炮、红黄纸、年画挂钱等等之类的都由我负责购买。通常情况下,我都会买一挂两千响的大鞭和一圈二踢脚,另外,我还会单独再买上一挂一百响的小鞭,可以再和伙伴们玩游戏的时候一个个揪下来单独放。拿香点着,往人群里扔,看着人们惊慌地笑骂,得意之中有着自豪,另外还有些恶作剧的意思。有一些熄灭的小鞭,也不会浪费的。攒到一把后,可以从中间折断,露出中间的火药,聚成一圈,用香点着一个,所有的小鞭都会被引着,瞬间燃起一个火球,煞是壮观。那时的孩子,在贫困中挖掘着各种快乐,是现在泡在营养缸里的孩子所不能比拟和想象的。

  最热闹的是大年三十,是充分体现年味民俗的时候。现代的社会不只是物质过于富裕还是精神过于贫穷的缘故,很多老祖宗留下的说道早已经弃之脑后,或者是干脆不明白或不知道了。不知这是不是民族的悲哀,看看其他国家大力提倡传统文化的热情,不知我们这个自诩有几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是否汗颜。没有什么比丢掉传统更可怕的了,过多的盲目崇外,只会更多的使我们的宝贵遗产流失。白天需要做的工作是劈木头,接上各处的灯线,准备好挂鞭炮的长杆子,铺地的谷草,晚上的年夜饺子,要给各种牌位上香,摆上供品,主要是三个牌位,观音、灶王爷、天地爷。我的任务则是各个地方的春联和挂钱,这一切一般都在上午完成。各家的对子、挂钱贴好后,满街飞红流翠,确实是壮观的一景。

  到了晚上,年味才算真正漂浮出来。父亲要在当院打下一个五谷囤,满院洒上一层谷草,还要在大门口、屋门口用红黄纸条裹住木棍当做拦门杠。小时候不明白也不理解,甚至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现在想来,那些做法应该全是为了祈祷来年的风调雨顺,是老祖宗几千年来传下来的祭祀习俗。生生不息的炎黄子孙,就是靠着这些才得以与自然、与社会抗衡。最隆重的.时候应该是发旨的时候,一般都从十点左右开始,一直持续到零点。鞭炮声此起彼伏,远近相闻,一道道闪光划破夜空,发出声声沉闷难点钝响。这个时候是我最兴奋的时候,点鞭炮几乎成了我的专利。父亲把一堆堆木柴在火盆里点着,在天地爷排位下摆上供桌,烧完纸后,就可以点鞭炮了。其他人则在厨房里忙忙碌碌地包饺子,煮饺子。火光熊熊中,父亲从容地一只一只放着二踢脚,我也偶尔放几个,但是心里却一直充满着快乐和紧张。

  鞭炮放完之后,还要进屋给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磕头拜年,同时接受他们事先预备好的压岁钱。拜完年后,就要吃年夜饭了。在北方,年夜饭通常都是饺子,其中要有几个饺子里包上硬币,谁若是吃着了表示一年有福。记得不错的话,我应该是年年都会迟到包有硬币的饺子,都要受到长辈们的一致祝福。现在想想,应该是大人们早已知道那个饺子有硬币,故意把那碗饺子盛给我。现在,每吃年夜饭的时候,我也会事先把包有硬币的饺子事先打上记号,然后盛给孩子,看着孩子惊喜的样子,心里也同样是甜蜜蜜的。吃完年夜饭后,大人们就可以睡觉了,孩子们打打扑克,或者串串门,大人们都不会和平时一样进行干涉。当院、外屋、厢房的灯也要一直点到天亮,疲倦的一宿才算过去。农村所谓的忙年,或许就是这个缘故吧。

  祖父、祖母、父亲、母亲都已经离我而去了,老家我也很少回去。对于家乡的许多风土人情,也只能在记忆里慢慢地搜寻。有很多风俗,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但没有弱化,反而愈加清晰起来。可惜现在我已经不会再像小时候那样,毕恭毕敬地遵循着祖先传下来的风俗,尽管那些风俗曾经被幼稚的我否定过,反抗过。现在想来,当时的我是犯了多么低级的错误啊。辜负了那些风俗里所蕴含的文化精华,需要我们甚至是我们以后多少代人重新解读,才会不断地捡起那弯消失的河岸上散落的点点珍珠。

家乡的年味作文11

  我的家乡在缙云县里的一个小山村,在我们家的门口有一条缓缓流过的小溪、小溪的水清澈见底,小溪旁边有各种各样的鹅卵石,小溪后边是一座大山,山上绿树成阴,真是山青水秀、风景如画呀!

  每年过春节,爸爸妈妈带我去的第一个地方就是这个美丽的小山村 —— 松岩村。那里的过年气氛很浓,整个村子的每个角落都打扫的干干净净,家家户户都会挂上红红的灯笼、贴上喜庆的对联、放着欢乐的鞭炮!可热闹了!

  我们每次到那,爷爷奶奶都会给我们准备一桌丰盛的年 夜 饭。爸爸说,爷爷奶奶为了准备这顿年 夜 饭,提前很多天就开始准备了,年 夜 饭可丰盛啦,有海鲜,比如大虾、鱿鱼、黄鱼;有蔬菜,比如青菜、胡萝卜、芹菜;有肉类,比如羊肉、猪肉、牛肉和泡皮,还有豆制品,豆腐丸子、油豆腐。

  但是,这么多美味的食物当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爷爷奶奶做的豆腐丸子!

  这不是普通的豆腐丸子,它是纯天然的!豆腐是爷爷奶奶自己家做的,猪肉是村里自己杀的,还有油也是自己榨的,就连烧的火也很有讲究,是用爷爷山里的柴火烧的。

  而且,它也长的很可爱,外形圆圆的,颜色黄黄的.,大小和鹌鹑蛋相差无几,尽管没有味精和任何添加剂,但它的味道比肯德基的鸡米花还要好呢?豆腐丸子因为用油炸过,它的皮吃起来有点脆脆的,香香的,里面的馅是用新鲜的肉末和豆腐搅拌而成的,很嫩、很软、也很香。

  我每次总是控制不住,要吃很多!

  春节很欢乐、但也很短暂,每当我想起豆腐丸子的时候,我就会想到我的爷爷奶奶;每当我想起爷爷奶奶的时候,我也会想起豆腐丸子。我希望爷爷奶奶每年身体都健健康康,每年春节我都能吃到爷爷奶奶做的豆腐丸子!

家乡的年味作文12

  快过年了,姥爷、姥姥一直盼望着我们回老家过年。我打小在那里度过无数个热闹传统的春节,喜欢一大家子放烟花鞭炮,所以每逢春节都有好几堆不同种类的炮竹等着我们回家。

  今年天格外冷我缩在空调房里怕出来。一直到大年三十前两天,才被姥爷打来的电话风尘仆仆地催回老家。这儿几条街的小孩儿全是我儿时的挚友,老老小小都认得。看见我们拉着一车子年货礼品回来,眼里都闪着羡慕的'光直说姥爷、姥姥有福气。我听着有些愧疚。

  台姥姥知道我们到了早已召集了全家准备好了春节的各项安排,成堆的炮竹也已堆在了大院子里。我看到两位老人脸上红润的光。晚上内屋、堂屋里坐了两大桌六婆婆仍不停在厨房里忙着,姥爷、姥姥被儿女子孙位坐在中间,不说话也不动筷子只是用目光深情地在每一张宸熟稚嫩的脸上抚摸,傻傻地笑。吃晚饭,放鞭炮了,我怕外面风大,执意要在屋里看,也只是呆呆的看着,老人眼中有些黯淡。晚上,我们被安排到条件最好的一间房里,我嘴里直喊冷。姥姥说:“有热水袋还冷?”我随口回了句:“哪有空调暖和?还没电热毯。”第二天,吃着姥爷买来的全家乡最好的包子,姥爷勉强问:“你们要不明天回家?别冻着了。”说罢,转身进了里屋。我的心也被抽了一下。

  晚上,我执意要到外面把剩下的几堆炮竹放完。姥爷、姥姥先是一愣,继而眼里洒满亮光,忙乎乎地一一打电话叫了几家子一起来。烟花在低空中绚烂,鞭炮声在耳旁畔回荡,我在院中手舞足蹈,人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味道。姥姥又说:“放炮竹可以驱散晦气,吓跑邪鬼。”这话虽是往年姥姥同样的叮嘱,却寄托了姥姥对子孙后代年年的嘱托,并祝福和希望老人仍开心地说着,唠唠叨叨。依稀地,一个小女孩儿正搂着老人的脖颈,是儿时的光啊,那老人怀念的旧时光。老人沉醉在那时光里。忽而,姥姥喃喃道:“前些年我害了大病差点就看不到你们了。”我惊愕在那里,家乡里没有人告诉过我。“人啊!”老人又沉沉哀叹。我的心像被烟花末烫了一下。

  儿时,与姥爷、姥姥在炮竹烟花中相守的时光,一生中能有多少啊?我决计要在家乡多留几天,好好把握在家乡的时光,好好欣赏家乡的炮竹,好好珍惜来自家乡的爱。

家乡的年味作文13

  年味是什么?年味是一句真心的祝福,年味是一家人团圆喜悦的心情,年味是香香的甜甜的糕点……

  2月1日,小记者在盛泽小学升明校区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寻访吴江年味的.活动:做盘龙糕和剪纸。老师说,盘龙糕是盛泽古镇的一种特色小吃,它始于清朝时期,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用细的糯米粉、豆沙、核桃肉、松子、赤砂糖和猪油等原料制成,酥松爽口、醇甜香郁。

  开始做盘龙糕了,老师先给我们演示了一遍怎么做,然后给我们尝了一下它的味道,真是又香又糯啊!接着,我们每个人都分到了做糕的工具,老师仔细地给我们讲了做盘龙糕的步骤和注意的事项,在老师一步一步地讲解下,我的一个圆形的盘龙糕终于完成了!

  最后,盘龙糕从蒸箱里出炉了,空气中到处弥漫着一股香甜的味道,我的口水都快要流下来了……

家乡的年味作文14

  好多年没在家过年,往往一个人躲在千里他乡广东出租屋里洗涤艰辛,或网上看看电视过个年。一次遭遇打劫,上街都提心吊胆,很思恋家乡的年味、山乡宽阔的胸怀。

  今年正月十三回到家,旧瓦屋长时间没居住,没柴饮烟,被子发霉,很想在老屋里睡一夜。

  走进旧屋重温儿时的梦,感受来自父亲的气息温暖每个角落。很傻地想能看到已故的父亲在眼前多好。睡,湿湿的.被子包裹着霉气,凉凉的、含着思恋和着一份安宁的心酸。

  年迈的母亲在县城妹妹家,看望母亲后一眨眼元宵节到来,爆竹声声入耳,映衬栋栋瓷砖“别墅”,似姥姥走进大观园。乡村的变化令人惊叹!大多高楼大厦。几十户小村庄一夜间的花销超万元,很羡煞乡邻大气!看着烟花冲破云霄纷飞热闹,喜滋滋的年味,房前屋后点亮着灯,闹着元宵,好似陌路,倒成了外乡人。

  邻居“呼朋唤友”吃夜宵,端来一碗热腾腾的“汤圆”,淡淡的香脆的味。

  作者简介:陶新云,男,江西省吉安市人,作协会员,曾从事人民日报刊新闻工作多年。

家乡的年味作文15

  我的家乡钟祥,位于湖北省中部,江汉平原北部。它古称郢,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的长寿之乡。和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风俗一样,春节是我们钟祥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过春节,在钟祥一般称过年、过大年。

  小时候我最喜欢过春节了,因为那时家家户户都飘出饭菜的浓浓香味,让人垂涎欲滴。大人还要给我们买新衣服,听奶奶说这叫换新,要让孩子们在大年初一从上到下换新的。每年春节奶奶都会提前准备好多东西,像什么对联、门画、红蜡烛、烟花鞭炮、香、火纸等等。懵懂的我,总是问奶奶买这些做什么,奶奶总是笑呵呵地说:“一年到头了,要接祖宗们回家过年。”那时的我,总是似懂非懂,反正觉得过年最开心了。

  刚进入农历冬月,人们便开始准备年货了。杀了年猪的`人家,都会请亲朋好友尤其是长辈们来家里“喝汤”。满满一大格子蒸肉,摆放在桌子中央,桌子的四个角上再放上四大盘炒猪血和炒瘦肉。人们开怀畅饮,谈论着一年的收获,畅想着来年的幸福。肉香、酒香弥漫整个农家,烟气氤氲,令人心醉。接下来,大人们就要开始灌香肠了。香肠是我们钟祥人节日饭桌上一道令人钟爱的传统菜肴,是我们钟祥人家家户户必备的春节食品。小时侯,我就经常看全家人灌香肠,奶奶总是把瘦肉和少量肥肉切成条儿,再加上适量盐、葱姜和调料拌匀。妈妈就用一个漏斗将肉灌入小肠,每灌三十几厘米,就用细绳将小肠系上一节。奶奶就叫我用针将香肠扎些小眼,那时我觉得可好玩了。现在我才明白,扎眼是为了排出气体,让肉挤得实在。然后将灌好的香肠挂到外面晾晒。农历冬、腊两月,无论是城里还是乡村,家家户户都晾晒香肠,老远就闻到浓浓的特有的香味。

  还有一种钟祥地方特色的菜肴,这就是蟠龙菜。这道菜还是我国明朝时的宫廷“皇菜”。相传明正德皇帝去世后,没有子嗣继位,太后下令让各地亲王赶赴京城,先到者继承帝位。住在钟祥的兴王朱厚熜为争取时间,假扮囚犯日夜赶赴京城。为不引人注意,兴王命厨师做一道吃肉不见肉的菜以便途中食用,厨师詹多将鱼、肉、蛋做成红苕的样子,献给兴王,兴王吃着这种菜第一个赶到京城当上了皇帝,即为嘉靖皇帝。后来詹多把此道菜改造成样式精美的菜肴,取名为“蟠龙菜”。据说蟠龙菜只有用钟祥的水做出来才地道,在其他地方做的都没有钟祥的好。

  腊月三十,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我们钟祥人称“团年”。每年准备团年饭的时候,我们家里总是一片祥和温馨的气氛。奶奶和妈妈在厨房忙着准备丰盛的团年饭,爷爷和我则负责贴对联和门画,爸爸就张罗着准备鞭炮了。当美味的饭菜端上桌后,奶奶总是先把碗筷摆在四方,口里默念着:“老爷们、祖宗们回来团年啊!”终于等到了放鞭炮的时候,“爆竹声声辞旧岁,锣鼓阵阵迎新春。”一家人欢欢喜喜地开始了团年饭。桌上摆满了好吃的菜,其中奶奶一定会摆上圆子和鱼,因为这象征“团团圆圆”和“年年有余”,期盼新的一年一家人和和美美,幸福安康。除夕夜晚,我们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着春节晚会,其乐融融。正月初一,我早早地起来,穿上新衣,给长辈们拜年,乐呵呵地说着钟祥民间流行的拜年顺口溜:“拜年拜年,磕膝上前。粑粑饼子都不要,只要压岁钱。”然后,我就会收到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给我的红包,这是我最开心的事。

  春节,是我们中国人的最大的节日,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家乡的年味作文】相关文章:

家乡的年味作文10-06

家乡的年味作文【经典】10-27

【精选】家乡的年味作文12-07

家乡的年味作文11-02

家乡年味作文09-29

家乡年味作文03-08

家乡的年味作文10-31

(精选)家乡的年味作文11-02

[经典]家乡的年味作文03-07

家乡的年味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