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寻找作文三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寻找作文3篇,欢迎大家分享。
寻找作文 篇1
这样默默地成长着,我想找回过去的童年。
——题记
我们不知不觉中成长着。偶然,我发现成长使我们脱离了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他迫使我们走进了另一个没有声音,没有乐趣,只有孤零零地生活的世界。
不知不觉中,脑海只剩童年的剪影。
不知不觉中,生活没有了欢笑。
不知不觉中,我踏进了八年级。
冬天的早晨一片漆黑,而我们要顶着锋利的风来到学校,进入新一天的学习。终于下课了,老师刚出门,下一堂课的老师就来了。这样一天无数次地循环着,终于等到了放学,出门又是一片黑暗。回家便一头埋在题海中,溺得够呛。再多的时间拿出来,也只能是温习功课。一天气都不能顺着出,哪里还有时间说说话?
童年的冬天好温暖,寒风好柔和。天亮了,慢慢起来,不慌不忙地洗脸刷牙,不慌不忙地吃完早饭,不慌不忙地走去学校。到了学校,和同桌聊几句“昨天的动画片真好看,昨天晚上睡得真香,今天天气真不错”。上课了,大家讲讲狐假虎威,龟兔赛跑;下课了大家一起来玩一玩,跑跑步。一天就泡在欢笑中,晚上睡觉前那些笑容满面的脸,悦耳的笑,依然浮现在脑中。
现在想想,再给我一个童年多好。想着这些,不经意被什么绊了一下,我想我现在就是一个小孩,我会有怎样的反应,难道我踩到了开启神殿的玄关吗?我好像又找回了童年,单纯的,童年。害怕说了谎会变成皮诺曹,踩了石头而开启神殿的那种童年。
这些终究不是真正的童年,这只是一个正在走向成熟的人幻想的.童年,我好像只能寻找到一个仿真的童年,就算我有一颗很单纯,很天真的心。
过去的东西终究过去,再也找不回了。我应该好好保留童年的剪影,因为真正的童年,一旦过去,再也找不到了。
我不想这样默默地成长。寻寻觅觅,既然找不到童年,那就找到一颗童心吧!
寻找作文 篇2
告别了漫天飞舞的雪花,我们迎来了鸟语花香的春天。
春天是个多姿多彩的季节,到处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让我们随同春风的飘动,去寻找春天的足迹吧!
春天来到了花园,花园里的花儿开了,草儿从土里钻出来了,柳树发芽了,蜜蜂在花丛中辛勤的采蜜,蝴蝶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春天来到了小河边,鱼儿从水里探出头来,青蛙从河里跳了出来,小蝌蚪也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春天来到了天空上,蓝天白云露出了甜甜的笑脸,太阳公公露出了红红的脸颊。
春天又来到了山坡上,小鸟正在树枝上婉转地唱歌,五颜六色的野花散发出了迷人的芳香。
春天是绚丽缤纷的,春天是欣欣向荣的,春天给我们带来了希望,带来了欢乐与笑声!
我终于盼到了立春的'这一天,这天我高兴的去寻找春天。可是春天像淘气的孩子在跟我捉迷藏,不让我找到一点信息。
于是,我细心的寻找起来。我来到枯黄的草丛中,寻找绿色的嫩芽,忽然我发现了一个目标,于是我快速的向哪个目标飞奔过去,仔细一看,啊!我惊不住的雀跃起来,我高兴说到:“小草发芽了,小草发芽了!”春天迈着轻快的步伐来到人间,给人间带来了生机。我来到去年叶落的枝头,我仰望着它,忽然我又发现了新的目标,呀!枝头上也已经长出了黄豆粒的疙瘩,桃树也长出了小小的圆球,我向远处望去,啊,一片片绿色呈现在我的眼前。春孩子不在跟我捉迷藏了。
其实,春天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去细心观察,细心发现,就能找到春天的脚步。
寻找作文 篇3
内容提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池水碧波荡漾是因为源头不断有活水流入;那么,使学生敞开心扉、有的可说、有事可写的作文的“源头活水”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引导学生深入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培养他们对生活独特而敏锐的感受能力,是使他们将郁积于胸的情愫流泻于笔端,将撩拨心扉的美好瞬间化作永恒的记忆,从而在生活中升华作文,在作文中再现生活的有效途径。而通过饶有趣味的练笔方式,将他们感知的生活再现出来,则是写出好文章的卓有成效的好方法。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义务带领学生去寻找这“源头活水”。
主题词:源头活水 观察 积累 写作
带领学生寻找作文的“源头活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①池水碧波荡漾是因为源头不断有活水流入;那么,使学生敞开心扉、有的可说、有事可写的作文的“源头活水”是什么呢?“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能做成什么文字”,“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流,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愿活泼的流个不歇。”②可见,引导学生深入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培养其对生活独特而敏锐的感受能力,是使他们将郁积于胸的情愫流泻于笔端,将撩拨心扉的美好瞬间化作永恒的记忆,从而在生活中升华作文,在作文中再现生活的有效途径。
记得刚参加工作不久时(当时在一所普通校任教),我给学生留了一篇作文《记一件小事》,要求讲了很多:构思要新,语言要美,要有铺陈、渲染,什么明线、暗线交叉,意脉暗转,文眼巧设,蓄势与照应等等,所有这些“文学创作”上的技巧全拿过来要学生掌握并运用到作文中,结果全班只有一个学生写得很好,我十分高兴地表扬了他一番,后来才发现他是抄写的,责问他时,却回答说:“您的要求我做不到,只能抄。”还十分理直气壮。在以后的写作文过程中,我惊讶地发现学生对作文失去了兴趣并惧之如虎,作文能力可想而知更无点滴提高。
于是,我四处找原因:与同事讨论,找学生谈话了解情况,并学习了一些理论著作等,最后叶圣陶先生的一段话给我解除了疑惑。他说:“从前以为写文章是几个读书人特有的技能。那技能奥妙难知,几乎同于方土的画符念咒。这种见解必须打破。现在我们要相信,不论什么人都可以写文章,乃至店铺里的店员、码头上的搬运工,都可以写文章,因为他们各有各的生活。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一般人都要认识文字,练习写作,并不是为着给自己捐上一读书人或者一文学家的头衔,而是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能写文章算不得什么好夸耀的事,不能写文章却是一种缺陷,这种缺陷同哑巴差不多,对生活有相当大的影响。”他又说:“其实国文所包括的范围很宽广,文字只是其中一个较小的范围,文字之外,同样包在国文的大范围里头的还有非文字的文章,就是普通文,这包括书信、宣言、报告书、说明文等等应用文,以及平正地写状一件东西载录一件事情的记叙文,条畅地阐明一个原理发挥一个意见的论说问。中学生要应付生活,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就不能不在文字之外,同时以这种普通问为对象。”③
读了叶老的这段话,我恍然大悟,原来作文能力是一种普普通通,而且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那么一种能力。于是学生们的“作文好不好有什么关系,我又不想当作家”的“宣言”我也理解了,那其实是某些教师给他们的错误印象。
循着叶老的思路,我心中有了对作文能力的深刻认识,同时也形成了一套训练学生作文能力的虽不成熟但较以前更有效的方法:
(一)“如要创造,第一要观察。”(鲁迅语)观察是写作的基石,没有观察的积累,就没有写作的素材;“美是到处都有的,只有真诚和富有情感的人才能发现它。④”用“真诚”去感受生活,是用心观察的“源动力”。思考是写作的枢纽,没有思考就不会有深刻隽永的文章,因为观察所得的表象只有经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思考,才有可能提炼出人生的真谛。
以情激趣,使学生乐于观察。“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 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现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想法、感情和词语。⑤”要激励学生以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为了在《复活》中写出真实可感的牢狱生活,不顾自己的尊贵身份,主动蹲了几个月的监狱的勇气,克服困难,创造一切观察条件。那么,如何指导学生以饱满的激情面对观察中暂时的寂寞和困惑,下“深水”而非“蜻蜓点水”似的体验生活呢?我的主要做法有:(1)运用挂图、广播、电视、CAI课件、网络、背景音乐等现代教育媒体,营造直观、生动的生活化情景,使他们获得丰富的个体体验;(2)通过“活动—探究”、“自主—合作”等综合性学习方式,如报告、演讲、辩论、研究、表演、朗诵、解说、文学社、手抄报、广播站等生活化活动,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学生有了表达和交流的愿望,就会自觉的找“米”下“锅”。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⑥。因此,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帮助他们与自然、社会、文本展开“对话”,只要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身边小事竟然也有许多“亮点”,亲情、友情、人间情,情情可抒。课标所倡导的“做中学”模式,能有效的沟通学科内外、课堂内外、校园内外,拓宽学生获取素材的渠道。我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工厂、学校、展览、文物古迹,访问身边的新闻人物,开展不规范用字调查,选编习作,开展书评、影评,办手抄报、墙报,组织灯谜、对对子、猜成语等,研究风俗民情,收集民俗、民谣、民间传说,欣赏音乐,制作插图……“博见为馈贫之粮”⑦,学生储备了丰富的表像,习作的源头之水就会成为“胸中之竹”,如汪洋大海般“富可敌国”。
(二)要养成练笔和博览的习惯。我们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和写作技巧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后天的反复训练中习得的。李贺背锦囊到野外采风,蒲松龄设免费茶廊邀路人讲轶闻趣事等积累写作素材的经验,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有人向苏轼请教作文成功的秘诀,他说:“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见,勤于练笔,既能为日后积累生动的写作素材,又能锻炼观察和感悟生活的能力。因此,7—9年级“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它练笔不少于1万字。”另一方面,从心理层面来看,阅读是对信息的存储和编码,写作则是对信息的提取与重组,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要“广泛的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⑧”这样日积月累,“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⑨,才能使文思和才情如涓涓溪流从学生的心田上“流泄”出来,化作美好的文字,绽出美丽的“花朵”。
实行了半个多学期的写“观察笔记”后,我便采取另外的一种形式——观察笔记”改成了一周一次的套练,套练的内容是这样的:
1.在一周的观察笔记中,选一篇自己认为是最好的,把观察到的事件实录下来——我把这比喻为一块布料。
2.让学生对其进行修改前,要先写下自己的思考过程,并要学生注意平时从课本中所学的知识——我把这比喻为准备剪裁前的计算。
3.然后要求学生写出作文提纲,如拟订题目;文章的中心思想;层次安排等——我把这比喻为进行裁剪。
4.最后,根据以上的准备,完成正式的作文——我把这比喻为成衣过程。
为了能紧紧抓住学生刚刚唤起的感知,我跟他们说,从这次起,每两次套练我们都要在全班选出十篇最好的作文,然后印刷成册发给大家。结果表明,这样的活动,使学生的兴趣更浓,劲头更足了。同时,我惊喜地发现,学生这时在把观察笔记改成作文时,已经能自觉地注意到对作文进行较好的层次安排,懂得如何运用修辞方法来增加作文表现力,注意对表达方式的多层运用了。
我认为,这是因为学生们想写好作文,主动挖空心思运用的。他们为了写好作文,逐渐变成了有心人,而且还注意从课文中吸取“营养”。(在平常分析课文时,遇到与作文相关的知识点,我总是随时点出,让他们记录下来并积累起来。)这种在课本中学习写作文的知识和写作文时充分运用学过的知识的方法,的确是提高作文能力的一个较好的方法。
(三)学生养成习惯,使其平时多观察、多写、多练,让这些方法成为学生上语文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配合第一步、第二步的计划实施,我在每堂语文课前还要求学生轮流读自己的作文。然后让学生们简单记录内容,并进行评议,最后教师总结,逐渐念作文成了习惯,学生们都希望把自己的作文在全班念念,来征得大家的好评与意见。当然,每堂课前,我都要细细地批改当天交上的作文,挑选出学生普遍最容易犯的毛病,进行讲评,这样几十篇作文读过之后,学生对写作文,便有了更高的认识,更高的追求。(因为通过批评别人的作文,他们对写作文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根据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的“大语文”教育思想,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学校以外的广阔天空,以热爱生活、学会做人为根本和前提,以观察和思考为起点和方法,以阅读、练笔为桥梁和载体,带领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源头活水”,学生就一定能够写出跳动着时代脉搏的个性鲜明的文章来。
【寻找作文】相关文章:
寻找不寻找作文04-11
寻找的作文01-29
寻找的作文12-30
寻找自信的作文02-14
寻找春天的作文03-05
寻找快乐的作文03-07
寻找温暖作文02-23
寻找阳光作文01-16
寻找春天作文12-12
寻找自信作文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