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作文

时间:2023-08-11 16:00:41 专题作文 投诉 投稿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

家乡的风俗作文1

  成都的旧年俗件件都是老成都的回忆。每年过春节的前一两天,我们家就会提前进入过年的那股紧张、欢喜、红红火火的氛围。

  为什么说紧张呢?每年过节前一两天,我都会拿出我最心爱的毛笔写春联,我妈妈向来追求完美,春联自然也是每年都要折腾好久。

  贴春联可有好多讲究,横批若是从右往左写,上联就贴右边,反之上联贴左边。对联单贴可不行,要一边一幅,一般上联最后一个字发拼音里的三声、四声,而下联最后一个字发拼音里的一声和二声。到了大年三十,大家就会开开心心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成都人都爱吃,吃年夜饭也讲究,我们家就是一个例子:香肠、腊肉、鸡、鸭、鱼、牛、八宝饭,有时还会有梅菜扣肉和粉蒸肉。光听这些菜名,我的口水就要从嘴里流出来了,更何况年夜饭真的出现的时候呢。

  正月初七这天,我们家就会去游草堂祭杜甫,这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曰”大家都会去杜甫草堂祭拜大诗人杜甫,这习俗起源于唐代,据说是诗人高适写下了一首诗名为《人曰寄灶二拾遗》,后赠于杜甫,诗曰:“人曰提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于是每年“人曰”便成为我们老成都人游览草堂,缅怀诗圣杜甫的特定日子了。

  到了正月十六,别人早就过完了元宵过完了年,可老成都人就不,他们耍性大,人家过完年,他们还要再过一天年。而这一天就要老城墙上走百病,厚着脸皮再过一天新年。

  倒回去再说正月初一成都人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和家人一起穿新衣去武侯祠,游喜神方,“喜神方”即是喜神所在的方位。依“五行学说”,南方丙丁属火,代表四时里最热的夏天,也有“鸿运兴旺”的寓意,因此,成都人认为城南即是喜神的方位。加上城南的.武侯祠里供奉着蜀地老百姓崇拜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等三国英雄人物,这里就真成了“喜神方”了。

  这些习俗,老早就有了,一直流传到现在,于是才说:“成都的旧年俗,件件都是老成都的回忆。”

家乡的风俗作文2

  我们国家的节日有很多,比如:六一儿童节、五一劳动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但是我最喜欢的就要属正月十五元宵节了。

  我的家乡每到元宵节这一天,就要吃元宵。先准备好材料:糯米粉、馅料(蓝莓酱,草莓酱等等)。先加入水和糯米粉揉成面团,然后稍微醒一醒,醒完后,就要制作元宵了,把大面团分成好几个小面团,把小面团压扁,再在里面加入馅料,我包了好几个汤圆,但是都失败了,不是馅太少,就是馅太多,要不然就是没有包好,都露出来馅了。后来,我向妈妈请教了一下,妈妈边做边向我说,听了妈妈说的话后,我成功包出了汤圆,后来,我包的越来越多,越来越熟练了。包完后就要下锅煮了,先把水烧开,然后把汤圆下里面。煮到你觉得软软糯糯的就行了。在等待的时间里,我对锅中的一切只能是猜测:汤圆必定大了两三倍了吧,汤也有了汤圆的`味道了吧。想着想着,锅开了,上面飘着汤圆的香味,忍不住让人多吃几口。把汤圆盛在碗里,我看着这些汤圆,情不自禁地用汤匙盛了一个汤圆,刚想往嘴里送,妈妈说道:"一会儿再吃,刚做好的太热了。"虽然听了妈妈的话,但是汤圆好像在让我把它吃掉,我不禁张开了嘴,把汤圆放进了嘴里,"啊,好烫啊!"我不禁又大叫了一声,我赶忙把汤圆吐了出来,过了好一会儿,汤圆有些凉了,我才把汤圆送进嘴里,软软糯糯的太好吃了,里面的馅也好吃,不一会儿,我就吃了两碗,听妈妈说,汤圆寓意团团圆圆。

  晚上,我们在赏花灯,上面的图案各式各样,还有猜灯谜,我抽选了一张字谜,上面写着"一头牛被吞了牛尾巴",我一想,答道:"告!是告!"妈妈说我答对了,我特别高兴,于是又猜了下一个"顺着念,采花蜜;倒着念,比蜜甜”,我一想,肯定是蜜蜂,于是答道:"是蜜蜂。"我又答对了,一轮下来,属我答对的多。

  元宵节可以赏花灯,吃汤圆,还有多种活动,我最喜欢的就是元宵节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3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我们天门的广场上人山人海,人们的讨论声音大得盖过了汽车的喧嚣声。

  我立马打了通电话,戏谑地说道:“手术刀同志,请快到陆羽广场来。”“诶!等等,我……”她还没说完,我便挂了电话,我站在角落看着眼前的人们:有的人太矮了,拼命地往上跳,想看到那壮丽的景象;有的人太胖被卡在中间,进不去出不来;有的人拼命往里面挤;有的人受不了,闹着要从里面出去……什么?你问我这是在干什么?哦,对了,忘记告诉你了,今年是闰年,我们天门举办了四年一度的元宵表演,这可是天门的习俗呢!

  过了一会儿,那位“手术刀同志”赶了过来气愤地问:“什么事这么急,你知道我多忙吗?”“走,看表演去,我敢打赌你绝对没看过这么热闹的'场面。”我拖着她往人群里走,我心想:这下一定让你来了不后悔。

  我们成功挤进人群,高兴得“一蹦三尺高”,“果然来对地方了,这地儿啊,可真是年味十足啊!”我的闺蜜激动的握着我的手说。彩莲船、舞龙灯、舞狮……这些我们只能在课文中看见的景象,在现实中也见到了!我们相视一笑。只见那龙,快速地舞动着,有节奏地跟着绣球摇摆,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不得不说,这些人的配合简直妙极了,周围的人连连拍手叫好。

  还有彩莲船,左边一男,右边一女,站在“船”边,“船”上,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坐”在被装饰得花里胡哨的船上笑容满面,如花似玉。

  “呀!这不是舞狮么?”“哈哈,还真是,我没想到以前看得十分枯燥的文章,现在竟如此栩栩如生。”说完我们的目光一起投向了舞狮,舞狮的人很默契很配合。我的心情由淡定到讶异:天哪,为什么这么默契?是神仙吗?狮子上蹿下跳,每一步都是极大的挑战!人群中爆发出一阵阵哄声,我问朋友:“他们这么配合,为什么我们不能?”她笑笑:“其实很默契啊,是你没发现,拜托,我们相处六年了!”我赞同地点点头。

  这天的“闹元宵”结束了,人群陆续地离开,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人生中第一次看舞龙、舞狮这些,但这个第一次将变成过往,相信接下来的精彩会越来越多!

家乡的风俗作文4

  我的老家在农村,所以也有很多讲究。特别是春节,我们一定要放鞭炮,拜年,包饺子……这些习俗一个也不能少,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放鞭炮。

  每次过年,爸爸总要去村里的小卖部买一点鞭炮。等鞭炮买回来,我们就开始盼着天黑。

  有一年春节,爸爸还是和之前一样,去了小卖部。登巴巴回来,手里却多了个“金字塔”。“这是什么啊?”好奇的表弟冲向前,把“金字塔”捧在手里看了又看。“放了就知道了。”我点了根树枝,一手捂着耳朵,一手拿树枝点火,身子向后仰着,打算一点上火就跑。由于不知道这“金字塔”是什么东西。表弟表妹都躲远远的'。爸爸在一旁微笑着,期待一会的精彩瞬间。

  “点着了!点着了!”表弟见引火绳点燃了,大喊大叫。我听了连忙跑开了、只见无数火花从“金字塔”里窜了出来,构成了一个“火花喷泉”。这“火花喷泉”正如我们内心一样,十分灿烂,十分欢快。“火花喷泉”足足持续了两分钟,放完了弟弟赞叹不已:“太酷了!不仅放出来很漂亮,持续的时间还长。”我也想起了一句诗“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时,妹妹说“为什么要在春节放鞭炮啊!”弟弟听了,也一脸疑问。我故意清了清嗓子,向老人给孩子们讲故事一样,给他们讲故事:“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噬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有一年,一个老人来到一个人家里,帮助人们吓跑“年”。他让老妇人在家里剁馅做饺子。到了晚上,“年”看到这家点了很亮的灯,又有剁馅的声音和门上的红纸,有些害怕。这时,那个老人走了出来,他穿着红衣服,并点了鞭炮,把“年”吓跑了。于是,贴对联、放鞭炮的习俗留了下来,包括给压岁钱又要装到红包里。”

  表妹表弟听了恍然大悟,爸爸在一旁说:“春节每一个习俗都有传说和故事,一会我挨个给你们讲。”

  春节有很多习俗,过春节不能光玩,也要了解每个习俗的由来。

家乡的风俗作文5

  北风呼呼地吹,树枝上零星的黄叶挣扎着。五时左右,天早已黑沉。“一夜冬至夜偏长”,冬至是一年中黑夜最长的一日——意味着寒冬即将结束,阳春即将到来。

  冬至吃大头菜炒年糕是我们宁波特有的风俗。妈妈拿着锅铲慢悠悠地一下一下翻来覆去的炒着,我穿梭于厨房和客厅,总想着早点吃到这美味。

  “妈妈,你快点,什么时候才……”我眼巴巴地盯着锅。

  “急什么,等你爸爸来了刚好能吃。”

  “那我能不能先尝下?”

  “不行,还没好。”妈妈无情地拒绝了我。

  我眼珠咕噜一转,计上心来,忙不迭地说:“那约定,吃的时候,我吃年糕,你们吃大头菜,行不行?”我最爱吃裹着酱汁的年糕了。

  “行,行,行,都随你。”嘿嘿,估计老妈烦我了,啥都应。

  “当当当当”,停止了翻炒声,我一乐,美味要出炉了。急匆匆跑进厨房,可惜,美味还闷在锅里,妈妈说闷一会入味了更好吃。哎,真香,好想吃。只闻其香不见其物,锅中的'一切那么诱人,从锅盖挤出来的白烟似无数的小手,向我招手:白嫩的年糕被红褐色的酱汁紧紧包裹,棕色的大头菜根,墨绿的菜叶,噗噗的冒着水泡熬煮着,年糕软糯有劲,咸香中带丝甜,爆浆多汁,芳香四溢……白烟轻轻地碰着我的小脸蛋,钻进了我的嘴里。

  “妈,妈,快掀开锅盖给我瞅瞅,还不能吃,过过眼瘾也好。”妈妈无奈地笑我“急性子”,出现在眼前的是一锅色泽均匀,飘着香气,冒着热气的美味:锅里的大头菜年糕,不由得佩服老妈的刀工,方块形的菜头,椭圆形的年糕厚薄适宜,再加上酱汁着色,真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独食年糕的计划彻底失败了,但我还是吃的心满意足。有嚼劲儿的年糕,入口即化的大头菜,两种食材真是太搭,太美味了。全家人都对这道传统名菜赞不绝口。我懒洋洋地靠在椅背上,“嗝——”舒舒服服打了个大饱嗝。桌上的鱼肉虾谁也奈何不了了。

  “冬至阳生春又来”热乎乎的大头菜炒年糕拉开了春的帷幕,“行过冬至后,冻闭万物零”,期待美丽春天的到来!

家乡的风俗作文6

  “快点起床,快点,要吃早饭了。”

  每当过年,我都会听到这样的话,他们就像星星,一直在我的耳边打转。也许你们认为,是我赖床,大清早了还不起床。

  在我的家乡,一直有这样的一个风俗,初一必须要早起,也就是我们那边说的“赶早”那天,我们都要在六点钟之前起床,并且还要尽早吃完早饭,在大约八点的时候就要出去拜年了。而在初一的前一天早上,也同样的要“赶早”,但是不去拜年,这天的“赶早”似乎是在为春节准备。

  所以,当我爸爸在叫我起床的时候,还不到六点钟,这大冬天的,怎么起得来。可能有人又要说了,我每天都是六点起床啊。那也没错,我上学的时候,也是六点多就起来了。

  可是不一样的是,在二十九和三十的晚上,几乎是睡不着的,深夜时一直会有鞭炮在响。特别是十二点的时候,放鞭炮的声音简直都可以把屋顶掀翻了。在那样的环境中怎么还睡得着。没有办法,最后我都是会被拉起来,不过吃完早饭后还是可以再睡一觉的,距离拜年的`时间还是有一个多小时的。每次我就趁着这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继续睡觉,真不知道他们大人哪里来的精神。

  在这之后,我们将会出去四处拜年,同时家里还会留下一两个大人来迎接别人来拜年。四处拜年收红包是常见的习俗了。这里我也就不多说了,不过在我们家乡,拜年是有些讲究的,首先需要在拜年对象的家们口放鞭炮,几家有时候碰在一起,当然就一起放鞭炮。等到“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响完之后,就可以进入别人的家里去拜年了。每当去别人家里拜年,收红包,我都会觉得我的早起没有白费,我的努力换来了红包,总是会感觉心里十分开心。

  春节虽然要遭遇“噼噼啪啪”的鞭炮的折磨,还要“赶早”弄得我没有一点精神,不过能收到那么多的红包,也能够弥补我心中的那种不快啊!

家乡的风俗作文7

  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瑞雪兆丰年,今年我来到哈尔滨,略带思乡的小情怀,过了一个东北风情的传统小年。

  先说雪,只有去过中国东北才懂。美丽怪异的雪让东北名扬中外,不似南方雪的娇羞温婉,它的辽阔深远令人荡气回肠,雪域苍茫仿佛是飘在山间的水墨画卷,真是爽得无以言表。我和妹妹坐着雪橇玩得停不下来,因为雪本身厚度,妹妹总需要妈妈的帮助才行。

  到小年夜那天,我们驱车60公里来到哈尔滨郊外的牧雪山村,这是一个宁静的度假小村庄,积雪层层叠叠,一座座木屋连成雪屋,屋前高高挂起大红灯笼,喜气洋洋,年味十足。一进屋,暖暖的,身着红绿花棉袄店家大娘十分热情迎接我们,她端出了各种小吃:冻梨、冻柿子、冰糖葫芦、油炸冰淇淋……“都尝尝,多吃点!我们的特色小吃。”她扯着嗓门说,脸上笑开了花。我迫不及待的尝了个遍,冰冰的甜甜的,直到心里。

  不一会儿好几个房车团的游客们相继到来,有深圳的、北京的、苏州的、还有一团是杭州的。我幸喜万分,立马与一个杭州小朋友聊起来,竟有几分“他乡遇故知”感受。店家大堂满满当当的坐了6桌,穿着皮袄的店小哥们端上了正宗的东北六大碗,举杯干了农家自酿的米酒,开始了小年夜的晚餐。大家十分热情,不同的方言似乎相通,一起把年过。肥瘦相间的五花肉,沾上一点蒜泥,还未入口,肉香已扑鼻而来;咕嘟咕嘟翻滚的酸菜,偶尔带出几根晶莹的粉条;硬挺的白菜,在肉汤里尽情吸收汤汁,轻轻咬上一口,汤汁四溢;还有那团圆吉庆的饺子。大家吃着喝着,唱起了歌,相互举杯,相互祝愿,脸上漾出了幸福的笑容。看此情此景,我拿起了妈妈的手机,忍不住给远在家的外公打去电话,送去祝福。“外公,你饭吃了没?“”我希望你能身体健康!等我回来过大年哦“今天我们没在一起过小年,但我想我们的'心是相通的。在这片天空下,到处洋溢着爱和温暖的味道,年的味道。

  夜晚村落景色越发美丽,大红灯笼照耀整个村落,篝火印着人儿红彤彤的。东北的年,有独特的味道和情怀,让不认识的人们能够串在一起,让我体验到一次与众不同春节之旅!

家乡的风俗作文8

  母亲的家乡在钟祥,那么钟祥也算是我的另一个家乡了。

  按照钟祥的叫法,春节,叫过大年,而元宵,则叫做过小年。

  要说过年的氛围,城区也许感觉不到什么,要想真正体验,还得去乡村田野间看看,领略保存下来的年的原汁原味。

  相对于城里,这儿过年似乎着急一些:刚进入腊月,便能隔三差五地听见杀猪声。杀猪的是乡亲们用少许的烟和钱请来的,他们通常以此为生,乡亲们叫他们“杀猪佬”。“杀猪佬”一般由三至四人组成,自带工具和一个大桶。一到腊月,便挨家挨户地帮人杀猪。

  到了腊月二十,要过年的气氛就更浓了。虽然是一年最冷的时候,可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

  进入腊月二十以后,人们便紧锣密鼓地开始准备年货。吃的方面当然是最重要的。春节必备菜,如蟠龙菜、鱼、蒸肉、香肠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还有瓜果:脐橙、苹果、芦柑……更是数不胜数;值得一提的,是钟祥的传统点心:交切(芝麻糖)、酥糖、金麻果……到了年三十儿,亲朋好友聚在一起,主人拿出这些,直看得小孩口水流!

  从腊月二十起,街上的货摊子就多了——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祭祀用品的等等都只会在这时出来。

  到了腊月二十五、六,炒花生、炒蚕豆的时候到了。是需要用干燥的河沙炒的,但二十七到二十九是忌做这些的,民间有“七不炒,八不闹,九号炒了惹强盗”的说法。

  二十七、二十八是做包子、蟠龙菜的时候。所谓包子也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包子,是没有馅儿的,说白了就是“包子的外形,馒头的内心”。而蟠龙菜的工艺太过复杂,现在人们基本买现成的了。

  到了二十九,家里的长辈便不再准备,等着在外拼搏的孩子们回到家的港湾。

  年三十儿,大人们会去先辈的坟上烧几柱香,放几挂鞭,称上坟,以表达对先辈的怀念。外婆也常跟我和弟弟说,这是在请祖宗们过年。但现在为了低碳环保,放鞭炮的也就少了些。

  到了下午,准备年夜饭时,是一片温馨祥和。妇女们在厨房准备饕餮盛宴,而男人们则张罗着贴春联,小孩们则坐在沙发上,对着取暖器,吃着、喝着、笑着、闹着。好一片其乐融融!

  红烛和香点燃了!当家的烧着纸钱,口中念念有词。等放了鞭炮,便可开始大饱口福。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开始拜年。钟祥有“初一拜父母,初二走丈母”之说。初三之后,则根据亲戚的远近,依次拜年。当然,这是小孩们最高兴的'时候,因为他们的红包是大人们免不了的。

  元宵,是钟祥人民的小年,这是新年的又一个高潮。这天会有许多烟花盛宴,并有观花灯、猜灯谜、舞龙等节目。街上人们摩肩接踵,往日再冷清的街道也是车水马龙。人们无不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之中。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陆陆续续地返校,大人们又照常做事。“一年之计在于春”,喜庆的新年和春姑娘携手。新的一年,在火红的“福”中,在碧根的嫩芽里,美丽地绽放……

家乡的风俗作文9

  在我的家乡桐乡有一个习俗——“抢糖糕”。每当有人家造好了新房子,就要在新房落成的某一个黄道吉日的清晨祭上梁菩萨,同时要准备很多东西,比如:糖糕、圆子、薯片、虾条,以及红包、一元硬币之类的,站在新造好的房子上把东西抛下去,让四周的邻居来抢,俗称“抢糖糕”,据说是为让新房子聚人气。

  “嘿咻,嘿咻,嘿咻……”我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在前一天一起拖着几个笨重的袋子气喘吁吁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为“抢糖糕”做准备。这次我们村拆迁造新房,几十户人家一起“抢糖糕”,那可真是史无前例,那场面想想就叫人兴奋!

  十月一日是个好日子,也是上梁大吉“抢糖糕”的日子。我们一家在早上四点钟就起床开始了拜上梁菩萨的仪式。家家里面红通通,灯火明亮;外面人声鼎沸,四处得到消息的人陆续赶来,兴高采烈。

  我喜出望外,激动得睡不着觉,三点多就醒了,在新房子里窜进窜出,看什么都觉得新鲜。拜好菩萨以后,重头戏“抢糖糕”开始了。爸爸领着几个男亲戚(扔糖糕的人也有讲究,只能男人扔)“噼里啪啦”放了几个鞭炮,便开始撒东西了。我呢?早就把袋子顶在头上,准备接受“洗礼”。

  满天的零食犹如雨点般向地面袭来。它们带着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形状呼呼地飞向人群,面包、糖果、糖糕……还有鸡腿!楼下的人一边欢呼,一边低着头,左右开工地在地上乱抓,有几个干脆顶着一个大筐在头上,看见东西往哪儿扔,就把筐子往哪儿移。

  相比汹涌的人群,我太矮了,我那袋子也太软了。于是,我飞快地冲进家里,推出一个大纸箱,找准一块“风水宝地”,就仰着头朝爸爸他们大喊:“这里,这里!”果然,好东西像长了眼似的向我飞来,我不停地把落在身边的东西往纸箱里扔,满地都是五颜六色的东西,满眼都是伸来伸去的.手和脚。

  半个小时左右,“抢糖糕”结束了。人们拖着抢到的一袋袋“糖糕”心满意足地回家了。路边上,有几个老年妇女还在互相拉开了袋子,比一比谁抢到的东西好,谁抢到的多;在有些乱糟糟的场地上,还有几个人在细细搜索,不时从隐蔽处找到了一只巧克力元宝,一块贴着红心的一元硬币……

家乡的风俗作文10

  每当农历五月初五,外婆家门前,原本卖松糕的小摊上就摆满了粽子,来光顾的人好多,生意自然特别好。那时,外婆家门前的大街上人流如潮,都争着抢着买卖粽子和茶叶,孩子们也纷纷跑到文具店,精挑细选,挑选自己喜爱的风筝,再约上几个好伙伴,一边嬉笑,一边头也不回地朝绿草地奔去。孩子们脸上挂着笑,像极了一面面小太阳。

  每当到了端午节,从贪玩的孩子,到拄着拐仗的老人,谁不是一想到那软软的糯米,香香的馅儿,就不由自主地舔舔嘴露出幸福的笑容呢?粽子,就像是披着绿衣裳的娃娃,腰间还系着“细腰带”,十分可爱。让人感到回味无穷的,还有那个煮熟时散发出来的沁人心脾的香味。粽子,实在诱人。

  还记得小时候每到端午节,我都会像个跟屁虫那样跟着外婆,总是喜欢拉着扯着外婆的围裙,嘟囔着嘴巴跟外婆撒娇:“外婆,外婆,我想吃粽子了,快要好了吗?”外婆总是回答:“别急嘛,快了,快了。”“那我能和您一起做吗?嗯……这样可能会快一些。”我恳求到。外婆笑了,说:“别急呀,你现在还太小啦,等长大以后,外婆一定教你做。”我听了,只好眼巴巴看着外婆包起一个接一个小三角,心中默默记下,盼望快快长大。

  感觉白天好漫长。过了好一会儿,中午到了,我们一家子坐在圆桌旁,大人们坐在一起聊天,孩子们总是边津津有味地吃着粽子,边把脑袋凑在一块儿讲悄悄话。我轻轻剥开粽子外边的粽叶,大口咬下软软的糯米,一瞬间粽子的温暖流入心田。一口接一口完全停不下来,贪婪地享受着粽子的美味。

  现在因为繁忙,在端午节假期间,我们一家基本就不回老家过节了。不过虽然不在家乡,但是端午节的快乐与温暖是无处不在的。看,外婆的一大箱粽子已经“端坐”在客厅里了。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拆开了快递,取出一串串粽子,急忙递给妈妈,说:“妈妈,您看外婆的粽子又来了,快点儿,快把它煮了,我们一起吃吧。” 妈妈接过粽子,慈爱地说:“好,好,别急,粽子又不会长脚跑了。” 过了许久,我和妹妹的肚儿再次不争气地叫了,粽子那浓浓的香味便早已透过了厨房的门,混合着板栗的味儿,在客厅乱窜。那可好,让我的口水不停在嘴里打着转。

  “来喽,来喽!久等啦!” 妈妈端着一盘又大又香的`粽子来到客厅。我见了,急不可耐地说了一声“谢谢妈妈”,就毫不客气地抓起一只,剥下绿绿的粽叶,迫不及待地咬了来,放在嘴中细细地,慢慢地咀嚼。我望着大个儿大个儿的粽子,突然明白过来,这粽子,不仅因糯米,肉,栗子而饱满,而且包含了家乡的亲情,外婆的爱。不仅是纪念屈原,更是家人欢聚一堂的快乐,这就是端午节。我想即使不能回家,吃上一口热乎的粽子,也会想到亲情的温暖吧。

  待到大家一起坐下,儿时的回忆,再次浮现在眼前,端午节的温暖,也再次围绕在我们的身旁。

家乡的风俗作文11

  在中国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特点,每个地方有不同的风俗。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我的家乡是江苏。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年前,都要打扫房子、挂红灯笼、贴春联、买年货……气氛十分隆重,有喜的风采。

  除夕真是热闹非凡啊!家家户户都赶着做年夜饭,到处都是酒肉飘香。男女老少都穿着新衣,门外贴着红对联,如果是有条件的还会挂两个大红灯笼,哪家都是灯火通明。出门在外的人如果没有急事一定要赶回来吃年夜饭。今年我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包了饺子,我灵机一动往里包了一块钱,吃饭时,奶奶叫了一声“哎呦”从嘴里吐出来一枚硬币,随后笑了起来。吃饺子寓意是团团圆圆;吃鱼的寓意是年年有余;在饺子中包一枚硬币预示着吉祥发财。吃到了的人真令人羡慕啊!

  关于除夕还有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一个村庄来了一只怪兽把人们吓得躲进了山里不敢出来。一个叫“年”的孩童他灵机一动,用鞭炮和红绸来吓跑了年兽,所以每年都得贴对联放爆竹。

  今年除夕因为在乡下,我买到了日日思念的`爆竹。我最爱玩的是小烟花,用打火机点着了火,在迅速的甩。好玩极了!再刺激点儿是炮了!点着后赶快一扔,一、二、三……炸了,害怕的还会捂起耳朵或跑到屋子里蹲下。

  大年初一是拜年的高潮,晚辈们都要给长辈们拜年来获取红包。给舅舅拜年时,我问舅妈要了一铁盆然后说了句:“舅,外甥女给您拜年了!祝您长命百岁!”接着三个大响头进入了舅舅的耳朵里,转眼间,一个大红包从天而降,我拿着红包吻了一下说“舅,真大气。”在场所有人都笑了。舅舅说:“以后你还得给我买糖呢!”我笑着说:“好嘞!只要您不掉牙要多少就给买多少。”舅舅笑着说:“哪怕你给我喝粥吃咸菜我都开心。”

  你们的家乡过年时是什么样的风俗呢?

家乡的风俗作文12

  奶奶是个健谈的人,一些照片就能勾起她对往事的回忆,打开她的话匣子。

  照片上是祖奶奶和奶奶在老家,她们站在一个像是用黑砖堆成的小塔旁,火焰从小塔的缝隙里冒出来。奶奶告诉我,这是老家过年时的习俗,叫点旺火。

  人们在年三十的下午把煤或柴堆成塔状,到了晚上,全家聚在一起点燃,这就是点旺火。点旺火的由来和过年的故事一样。“年”害怕火、红色和响声,于是人们把煤堆或柴堆点燃,并放鞭炮来迎接新年,寓意新的一年红红火火。

  奶奶还告诉我,旺火是空心的,在点燃之前还要先“盛装打扮”一番:在旺火堆上套上像拉花一样的装饰,贴上“旺气冲天”的`字条,希望能烧光过去一年的不快,新的一年旺气冲天。

  另一张照片里,爷爷奶奶伸出手,对着刚刚点燃的旺火。“年纪大了就喜欢‘烤旺火’,对着火烤一烤,不光身上暖和了,也寓意把身上的疾病带走,新的一年健健康康。”奶奶解释说,轻轻抚摸着袖子,好像在回味旺火的温暖。我看到她的眼里闪烁着一种顽皮和怀念的光芒。“过年的时候,每个单位也会堆一个大旺火,跟咱们国庆的时候每个省做一辆大花车似的。”奶奶补充到。“奶奶,我还听说人们要跳旺火,是吗?”“不不,我们老家不跳。”我注意到她的语气里夹杂着对故乡的骄傲。“但我们会围着旺火唱歌跳舞,放鞭炮。我小时候还喜欢在旺火上烤吃的。”奶奶的眼里又闪过那顽童般的眼神。

  我从来没有经历过点旺火,但照片上一个个大小各异,或是刚刚点燃,或是已经被火焰紧紧包围,或是即将熄灭的旺火,被火焰映红的一张张笑脸和奶奶讲述的故事深深的吸引了我。我和奶奶约定,过年时回老家点旺火。

  回家的路上,我仿佛已经看到了红彤彤的火焰,听到了人们的欢笑。我期待着回老家点旺火的那一天,期待着点亮更美好的生活。

家乡的风俗作文13

  说到家乡的风俗,腊八节时腌腊八蒜可谓是青岛的一大风俗了。

  “吃肉不吃蒜,香味少一半”。古人们发现大蒜经过一段时间醋的浸泡后,能产生更美味的味道。所以每当到了腊月初八的时候,家家户户开始熬腊八粥、腌腊八蒜。腊八蒜不但制作方法简单,而且十分美味,又有杀菌的作用,十分健康。腊月初八腌上大蒜,等到大年三十儿就可以品尝美味啦。在吃饺子时,我们的家乡人都习惯就着一颗颗酸脆可口的腊八蒜,美味翻倍呢。腌上的腊八蒜,可以存放一年呢!我通过查资料所知:腊八蒜还代表着清算一年我们的得与失呢。

  记得就在去年腊八节的时候,老师带领我们全班同学制作腊八蒜。我们小组分工合作,先准备好大蒜、醋和冰糖,听说白酒是大蒜快速变绿的秘方,这样东西可不能少。我们先给大蒜一颗一颗脱下外衣,露出白胖的身体,再把大蒜放到瓶子里,往瓶子中倒满醋(没过大蒜),然后放上白酒、冰糖,密封好。大家伙忙得热火朝天,有的同学挽起袖子,一副大干一场的架势,有的同学小心翼翼地剥蒜皮,生怕弄疼了大蒜,还有的同学边唱边干,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我们把密封好的大蒜放到橱里,贴上小组标签。万事俱备,只等蒜香。

  腊八蒜腌上了,我的心事也来了,每天早上我都要打开橱看一看大蒜变绿了没有。一天又一天,我们组的大蒜始终没有变绿,我想:是哪一步出问题了吗?没办法,我也只能干着急。终于有一天,有一颗小小的大蒜变成了晶莹的绿色,我开心极了,捧着瓶子左看右看接着,像发现了什么宝贝似的。渐渐的',越来越多的大蒜变绿了,我觉得这样的大蒜一定很好吃。到了大年三十晚上,邀请爸爸妈妈来品尝我自己制作的腊八蒜,香味浓郁,又脆又甜,大家都赞不绝口。

  腌腊八蒜是我家乡的风俗,和大年夜的饺子是绝配,邀请你来我的家乡过年,品尝不一样的腊八蒜。

家乡的风俗作文14

  新年将至时,我的家乡溧阳有这样一种习俗——请车神。

  在长辈们的眼里,请车神是非常重要的年前活动,人们认为向车神献上美食美酒,车神便会保佑新的一年里出入平安,虽然听起来是一种封建迷信,但其实更多的是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的期望。

  要说什么时候请车神呢?其实并没有具体的某一天,我们这差不多是小年前两三天,其次一定要是黄道吉日。这一天,外公外婆爷爷奶奶是最忙碌的,他们要做上一顿丰盛的菜肴,拿出香醇的好酒,为家里的车子贴上红纸,这天中午不仅车神吃得好,大家也都吃的好。

  今年请车神的日子正好是周末,我已经放假了,懒洋洋的躺在被窝里不肯起床,只听“呼”的一声,妈妈把我的被子掀了开来,我冷的打了个哆嗦。“懒虫,快起来,今天我们要去乡下请车神,你再慢点我们就不等你了。”妈妈催促道。一听要出门,我来了精神,飞速的收拾好自己,跟着爸爸妈妈下了楼。

  全家出动。开着跟我们已经有了感情的.小轿车来到了外婆家,天气格外的好,在寒冷的冬天感受到了难得的暖和,天上万里无云,真是个适合请车神的好日子。去外婆家的路上就看见村上的好几户人家也在请车神呢。舅舅舅妈已经到了,外公的三轮车,我们家和舅舅家的轿车并排停在外婆家的院子里。爸爸和舅舅一起搬出一张桌子,放在三辆车前面,我很清楚这是用来放上食物的。我和妹妹弟弟都挺喜欢请车神,因为在这一天午餐会特别丰盛,而且请车神多出来的糖果可都要进到我们的肚子里。时间慢慢移到中午,仪式也要开始了。我先帮着爸爸妈妈把写着出入平安的红纸贴在了车上,紧接着外婆端出了一盘盘好菜,寓意美好的鲤鱼,健康的蔬菜,甜甜蜜蜜的糖果,热气腾腾的米饭,最吸睛的要数中间的一盘猪头肉。三辆车放了三碗饭三杯酒,外公、爸爸、舅舅依次上前,把酒洒在地上,代表车身已经喝过酒了,又拣出一些菜和饭洒在地上,也代表着车神已经吃饱了。

  下一个环节人人参与,只见外婆娴熟地将纸钱纸元宝分成三份放在三辆车前,一一点燃,爸爸妈妈上前磕头,又对我说:“大宝,快来磕头保佑我们新的一年出入平安。”我立刻上前,用头轻轻地点了三下地,就连弟弟也被叫去磕头,看他可爱的模样不禁让大家都咯咯笑了起来。

  随后,大家围坐在桌边吃起了一顿丰盛的午餐,这应该是除了大小年夜饭外最重要的一餐了。

  世界上可能真的没有神,但人们依然这么做是对新的一年的期盼和祝愿,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家人们都能出入平安,小心驾驶。这样的一种习俗又有什么不好的呢?

家乡的风俗作文15

  黄海之滨,苏北平原,有一座盐城。那里历史悠久,盛产海盐,因此得名盐城,我的老家就在那里。要说盐城过年的风俗真是不少,除了贴对联、贴福字、放烟花,还有那年夜饭上的一道食品,就与众不同。

  记得那年,回老家过春节,我刚记事。爷爷奶奶高兴得合不拢嘴,邀请很多亲戚朋友到家,一起吃团圆饭。上菜了!红烧肉、炖鱼、烤虾、炒青菜……嗬!不一会儿就摆满了一大桌。还有一道菜!我静静地等着,只见奶奶端上来一大盘热气腾腾的大馒头。我奇怪地问奶奶:“为什么上馒头呀?”奶奶笑着说:“咱们苏北有个传统,过年蒸馒头,象征新的一年蒸蒸日上,飞黄腾达!”啊!原来如此。我看见在座的宾客都在吃馒头,我也赶紧拿了一个吃起来。大馒头又白又软,真香啊!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苏北年夜饭要吃大馒头!

  在印象中,我和奶奶做过一次大馒头。那年,回老家过春节,我已上小学了。农历腊月二十九的早晨,奶奶带着我来到石磨边,一起来磨麦子。只见奶奶把半袋小麦,一股脑儿倒进石磨顶上的小孔里面,然后开始推石磨。不一会儿,我就看见从石磨的出口,涌出了白花花的面粉。奶奶看了我一眼,说道:“大品啊,快来帮奶奶磨麦子啊!”我赶紧小跑过去,与奶奶一起推起小磨来。很快,我就累得筋疲力尽,可是小麦还没磨完。奶奶看见我的样子,笑了:“大品啊,你累了就休息会儿吧。”当时,我很想休息一会儿,可是看到奶奶累得满头大汗,实在不好意思停下,于是回答:“奶奶,不用,我还好,我们继续吧!”奶奶夸奖我:“好孩子,真能干!”

  大约一小时后,我们终于把小麦磨完了。奶奶将磨好的面粉装进袋子里,捆紧袋口,准备离开。我赶紧接过面粉袋,扛在身上,跟在奶奶后面。回到家,奶奶将面粉倒在盆里,用凉水和成面糊,然后倒在面板上,使劲地将面糊揉成面团,再放进一个大盆里。我见奶奶没有做馒头,好奇地问;“奶奶,为什么不做馒头啊?”奶奶回答:“现在需要醒面,否则蒸出来的就是面坨,不是馒头了!”我恍然大悟:“哦,就是让面团发酵呀!那我有一个法宝——发酵粉。”说着,我找出妈妈带来的一袋发酵粉,递给奶奶。奶奶看了一下说明,拿出一些发酵粉撒到面团上,重新揉了一遍面团,在盆口铺了一层薄薄的布,对我说:“好了,晚上,我们就可以做馒头吃了!”

  傍晚,奶奶掀开盆上的布:“乖乖,发酵粉的效果真的`厉害啊!这面团发得足足比原来大了一倍!现在可以开始做馒头了。”奶奶先把面团分成小份,然后再把每一小份揉成球,放在面板上。我也学着奶奶的样子,一起揉馒头。最后,将馒头装在笼屉放进锅里,点火蒸起来。这是我第一次学习磨面、蒸馒头。

  每次年夜饭,奶奶都把白馒头摆在桌子中心,其他菜品围绕着馒头,形成“一朵花”。可见,传统的白馒头,是永远的C位摆台。大馒头平淡无奇,且又朴实无华,但是人人都爱吃,人人争着吃。过年蒸馒头,日子蒸蒸日上有奔头!原来,蒸馒头有如此美好的寓意啊!

【家乡的风俗作文】相关文章: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01-31

家乡的风俗作文【经典】07-29

家乡的风俗作文05-23

家乡风俗作文11-03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09-03

家乡的风俗作文06-12

家乡的风俗02-25

家乡的风俗作文优秀04-27

【热门】家乡的风俗作文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