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灵感思维与作文教学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灵感思维与作文教学 ,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灵感思维与作文教学 1
灵感是人类创造性认识活动中一种非常神奇而美妙的精神现象,是地球上最美妙、最神奇的思维之花,是激发人类潜能的智慧源泉,它是创造学、思维学、心理学皇冠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所谓灵感,是人们对某些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某个时候却突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答案和新假设,这种心理现象称之为灵感,又称顿悟。灵感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原意是神的灵气。对于灵感的来源,在西方先后有神赐说和天才说两种观点。
在我国古代,虽然没有“灵感”这一名词,但却一直用“神思”“神会”“神来之笔”等与神有关的词语来表达这一现象。灵感具有突发性、偶发性、忽逝性、非逻辑性、独创性等特征。因此,灵感便在模糊神秘的光环中令人可望而不可知。其实,灵感作为人类一种高级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不管其表现形式如何复杂,激发机制如何奇特,总是有规律可寻的。语文教学要培养具有开拓精神的创造性人才,研究灵感思维教学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本文就作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灵感思维谈几点体会。
一、丰厚的生活积累和广博的知识是产生灵感思维的前提
灵感是人们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最愉快、最敏感的邂逅,是人们思维活动由量变到质变所产生出来的高度的创造力。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才有了丰厚的生活积累和广博的知识。可以说,生活积累是灵感产生的基础,而知识素养是灵感产生的内在条件。中外一些有成就的大作家,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段苦役、高尔基的“大学”经历、曹雪芹的“大观园”生活、巴金在“家”里的见闻等等,这些丰厚的生活经历,都是他们赖以产生灵感,创造奇迹的基础。陆游在晚年以诗总结灵感之奇妙:“六十余年妄学诗,功夫深处独心知。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倘没有“六十余年”的写诗经验,没有“寒灯下”苦读苦写,没有“独心知”的“功夫深处”,哪会产生“夜来一笑”的灵感呢?另一方面,白痴和文盲纵然经历复杂,也无力琢玉成器。伟大的作家之所以创造奇迹,除生活阅历和天赋外,主要还是受惠于本人强烈的求知欲,博览群书,用前人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心灵。哪一位有成就的作家没有广博的知识?要想“下笔如有神”,必须“读书破万卷”,这是任何作家都不例外的。
同样,中学生写作中突然得到灵感,绝非天外飞来,而要靠平时对生活和知识的积累,包括从课外的大量阅读中,对有关写作知识、写作经验的积累,在生活中对有关四时景物、家庭生活、学习情况、社会见闻等写作素材的积累。厚积薄发,有了这些积累,就为灵感的发生创造了前提。所谓“得之顷俄,积之平日”。
二、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灵感思维的策略
1、创设情境,在感悟中诱发灵感。
情境具有重要的智能暗示作用。情境能让学生“发现事实事理的真际”,获得“真经验、真知识、真感受”(叶圣陶语)。学生在情境中身临其境地去感悟、去体验,便能萌生一种惊异感、质疑感、自由感,带来感知的敏捷性、情感的丰富性以及认识事物的颖悟性和灵活性。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创设一种气氛、一种情境,在这种情境的感染之下,诱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激发灵感思维。如改写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可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和感悟,让他们亲自感悟“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春的气息和生机;改写《我的叔叔于勒》可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使其站在这个角色的心理位置上去体验;写某人的不幸遭遇,可播放《二泉映月》,感受人生的辛酸和坎坷;写夏夜景色,可播放《良宵》或《春江花月夜》,让学生感受清风朗月中的惬意和幽情。情境提供的种种具体表象,使学生灵感来潮,似有聪慧之神启开心扉,记忆的仓库打开了,联想的脉络沟通了,想像的彩翼张开了……刹那间,“心物交融”,一系列的开窍效应翩然而至,激情便如开闸的洪水倾泻于笔端。
2、强化洞察,在发现中获得灵感。
洞察是知觉和思维相互渗透的复杂的认识活动。在洞察过程中,不断将观察到的事物与已有的知识或假设联系起来思考,并比较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特异性和重复现象等,以发现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从而获得新的发现和发明,这也是灵感思维所具有的特征之一。凡是洞察力强的人,必然对客观事物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心理经常处在高度积极的警觉状态,能觉察到别人看不到的深层的情况,对事物的认识常具有独创性。正如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美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强化洞察客观世界的能力,有了洞察的敏锐性,在作文写作中就能积极、周密的思考,对问题正确判断,迅速作出结论,从而获得灵感。如一位学生在认真研究、比较《红楼梦》中的人物个性特点之后,获得了灵感,创作了《<红楼梦>中人物的“色彩”》一文。他在作文中写道:“王熙凤是红色的,热情、大胆、能干、狠毒;林黛玉是蓝色的,忧愁、敏感、孤傲,却又清新、叛逆、坚强;晴雯是独特而有生命力的绿色;秦可卿是艳丽的玫瑰色;李纨是沉闷的灰色……”作者以独特的视角看人物,并以某一色彩喻之,给人物性格定格,评出了人物的个性,见解新颖,别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
3、摄入信息,在事例中触发灵感。
从信息论的角度讲,学生在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是有目的地接受信息,这种信息的摄入,属于显意识的摄入。但在社会生活中,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各种事物的感染和熏陶,因而就摄入了大量的潜意识的信息。显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大脑摄入的显意识多了,在记忆仓库里储存起来,就可能不断转化为深层次的潜意识;相反,潜意识也可因一定的原因而向显意识转化,以至突然爆发,就出现了灵感。一般来说,灵感的'发生,不能坐等现成,而要主动地去寻找获取。诱发灵感的关键是触发信息的有效性,即通过联想,将各种在传统观念看来不相关的各种信息巧妙地组合起来。信息触发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大量来自外界的信息,一是自己头脑中的内部信息。二者交融,往往就成了触发灵感的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留意学习中、生活中、媒体中的各种信息,敏于发现,勤于思考,进行信息的有效整合,从信息中触发灵感。如有一位学生在《杂文报》上看到一篇反映当今不学无术、腐化堕落的个别官僚形象的文章,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联系《刚正传》中阿Q的形象,创作了一篇《阿Q外传》,借本性未改的“阿Q市长”的种种丑态,对这一类官僚阶层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辛辣的嘲讽。
4、转换角度,在发散中寻觅灵感。
学生在作文思维陷入僵局时,不妨指导学生转换角度,从多角度入手,促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层次、多方位发散,大量被抑制于潜意识的信息则会闪电般的重新组合而进入显意识,百思不解的问题就会突然顿悟,从而产生灵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客观事物往往是复杂的,多侧面的,作文要充分表现事物,必须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选材构思。教师可要求学生对作文命题多推敲、多琢磨、多出点子、多想门径,在比较权衡中,优胜劣汰,爆发创新求异的新火花,独具与众不同的超常思维。如我曾以《时间》为题教学生作文,要求跳出“计时概念”的圈子,联系不同职业的人来立意。作文交上来以后,发现学生的作文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角度:时间——工人的财富;时间——农民的粮食;时间——教师的学问;时间——作家的金子;时间——经济学家的速度;时间——军事家的胜利;时间——医学家的生命……
5、反常构思,在新意中独创灵感。
韩愈主张“惟陈言之务去”。作文应不满足现成的陈旧套路,应对现成的结论不迷信,不惟从,勇于打破常规,克服思维定势,反常构思,着重从否定、怀疑、贬抑、批判的角度立意,鞭挞假丑恶和揭示问题的另一面,从而获得创作灵感。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以梅花自况,抒发孤芳自赏的感情。毛泽东《卜算子·咏梅》则“反其意而用之”,借梅花抒发了斗严寒、傲霜雪、报春讯、求谦谨的情怀。这个逆向思维使立意独具匠心,独步千古,获得了文坛美誉。学生在作文陷入困境时,教师可指导他们反常构思,以获得创作灵感。
6、放松精神,在休闲中捕捉灵感。
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家推崇灵感的虚静平和。心情舒畅,就能够“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从而获得创作灵感。灵感往往是在长期紧张思考之后的短暂松弛状态下出现的,这个最佳时机可能是在散步、洗澡、钓鱼、交谈、起床的时候或其他比较轻松的时刻,甚至在梦中。钟嵘《诗品》中提到谢灵思“竟日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成就了“万古千秋五字新”的名句。学生作文在写不出来的时候硬写,必然敷衍成篇;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煞费苦心,绞尽脑汁,效果并不见佳。那就干脆放松一下,或唱歌跳舞,或学习其他功课,或干脆睡上一觉,灵感这个不速之客,必然在你精神疲劳消除之后,像春风吹绿原野般闯入你的思潮,“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而获得顿悟。
综上所述,教师只要正确地把握灵感思维激发的心理机制,通过科学的教育方式,把学生的灵感激发出来,就能使学生的创造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精神王国中不管多么奇特、多么复杂、多么玄奥、多么飘忽不定的心理活动,最终都会通过实践这个中介,在物质世界中找到它的根须。如果缪斯女神的灵感之翅常常翩翩起舞于每一个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学子们的身边,给他们以智慧的启迪,以创造的动力,使他们常常能创作出闪耀着灵感火花的佳作来,这就实现了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提倡灵感思维训练的理想,那时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写作将不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其乐无穷的人生享受。
灵感思维与作文教学 2
通常在写作教学中,往往偏重从人的逻辑思维角度来谈写作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不过,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不能只限于逻辑思维一途;学生作文时立意布局的构设,情意的酝酿,乃至遣字造句,往往不只是归功于逻辑思维。换言之,作文教学中,教师还须开发学生的其他思维形式,尤其是灵感思维。
灵感是一种思维形式,它不同于逻辑思维。它是实际存在的。爱因斯坦说:“我相信直觉和灵感。”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称其为“神理凑合”。王士祯刚称之为“兴会”,灵感来时是“兴会神到”,并具“兴会超妙”、“神韵天然”的特点。叶燮在《原诗·内篇》中称其为“触兴”,并说:“当其有所触而兴起也,其意、其辞、其句劈空而起,皆自无易有,随在取之于心,出而为情、为景、为事。”朱自清则清浅地把它喻为“心头一动”。郭沫若在《我的作诗的经过》中回忆到《凤凰涅盘》一诗创作时灵感袭来的情景——“在晚上行将就寝的时候,诗的后半意趣又袭来了,伏在枕头上用着铅笔只是火速地写,全身都有点作寒作冷,连牙关都在打颤,就那样把那首奇怪的诗写出来了。散文作家杨朔1961年秋天在北戴河海滨观潮时,望着那潮的涨落,云的飘飞,浪的翻卷与“撞到礁石上,唰地卷起几丈高的雪浪花”的景象,触发起灵感,脑门里一亮,孕育了后来的抒情散文《雪浪花》。普希金曾在抒情诗《秋》中用诗的语言描述自己获得灵感时的状态:“我常常忘记世界——在甜蜜的静谧中,/幻想使我酣眠。/这时诗歌开始苏醒:/灵魂洋溢着抒情的激动,/它颤抖,响动,探索,象在梦中,/最终倾泻出自由的表现来——/……于是指忙着抓笔,笔忙着就纸,/刹那间——诗句就源源不断地涌出……”这古今中外的许多写作实例,都证明着灵感思维的实际存在。对这种异乎常态的思维形式,写作教学中不应忽视,相反应予重视。教师应努力开发学生的灵感思维。
一、心理学的科学知识
不少学生不知灵感为何物。它看不见摸不到,说起来也很玄乎。因而博览群书类的学生在读到了古希腊德谟克利特与柏拉图的著作后,认为灵感是“神的诏语”,是天才所赋有的。它是常人,尤其是普通中学生是不可能有的。学生受“神秘论”、“天才论”的影响,返顾自己写作上所以差劲,就归之于父母没有给自己一种天才的心灵秉质,或怨老天、神灵没有给自己灵感。对这种讹见必须拨正澄清,给学生以科学的观念。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1980年7月在《关于形象思维问题的一封信》中指出:灵感是人类思维中的又一种形态,它是创造性思维中一种“不同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思维形式”。人缺乏这种思维,就难以有创造;写作中缺乏这种思维,就难以有新意;科研中缺乏这种思维,就难以有突破。以后,钱学森在《关于思维科学的研究》一文中对灵感作了进一步的科学探讨:“假如一个很难的问题,在这些潜意识里加工来加工去,得到结果了,这时可能与我们的显意识沟通了,一下子得到了答案。整个的加工过程,我们可能不知道,这就是所谓灵感。”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开发学生的灵感思维,须对学生就灵感作这样的科学解释。并告诉学生,这种潜意识里的“加工”过程,是人人都有的,是在解决问题时客观进行着的(只是自己不一定清醒意识到它),而并非只是天才者才有,更非是什么神授的。
灵感思维的发生,不同于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发生。灵感思维的发生与进行很特别,它是一种奇特的突发性的心理现象。灵感的迸发,是发生在潜意识与显意识的相互撞击与沟通时。潜意识层与显意识层一旦建立起暂时的神经联系,两者突然接通,也即“神理凑合”,就会“心头一亮”,“神理相取”,或文思泉涌,或异想天开。这“撞击”、“沟通”、“联系”,就是灵感思维的迸发,这“异想天开”或“文思泉涌”,就是灵感思维的产物与结果。学生在懂得关于灵感思维的心理学知识理论后,会进一步破除对灵感思维的神秘感和天才观,进而树立信心,去努力开发自己的灵感思维。
二、启迪学生的灵感思维,须让学生了解把握灵感思维的突发性、突变性、突破性、顿悟性、机遇性、偶然性的特点
显意识层里的冥苦想与潜意识层里的“加工来加工去”,两者何时沟通,是不得而知的。但一当沟通,灵感随即迸发。这迸发是出其不意,倏忽而至的,不求自得的。姜夔在《诗集自叙》中说:“其来如风,其止如雨,如印在泥,如水在器,其苏子所谓不能不为者乎。”陆机在《文赋》中这样写到它的突然来临与突然消失:“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汤显祖在说到他创作时的灵感思维时这样描绘:“自然灵合,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悟悟奇奇,莫可名状。”古人的这些描述,道出了灵感思维的特点之一:突发性与突变性。针对灵感思维的突发性与突变性的特点,教师就须遵循思维科学的规律,开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写作中,要善于把握住这突发性,要善于疾捉住灵感思维的产物。著名小说评点家金圣叹在评论《西厢记》时这样写道:“文章最妙是此一刻被灵感觑见,便于此一刻被灵手捉住,盖于略前一刻亦不见,略后一刻便亦不见,恰恰不知何故,却于此一刻忽然觑见,若不捉住,便更灵不出。”唐代李贺,写诗呕心沥血,常在身边置一“诗袋”,将随时冒出的灵感之火捕捉住,随时记下零碎的突性得来的诗句,存储进诗袋里。除讲这些故事外,可要求学生平时常置纸笔于身边或案头,一遇有良思、佳句、好点子冒出,应迅即写下来,避免灵感突然消失后,再也想不起来寻它不出的遗憾。
灵感思维从效果角度看,有突破性与顿悟性的特点。它对思维主体而言,是顿悟性的;对思维结果而言,是突破性的。但一般而言,我们对灵感思维的产物与结果,期望值不能太高,而应适应它。就大多数学生来说,都希望幸运降临自己头上,能随时迸发出灵感来。但与常规思维比较而言,它的迸发毕竟较少。然而,我们可以培养它,磨lì@①它,而不是磨损它。要使人的灵感思维处于“火山爆发活跃期”,提高它的迸发机率,这在写作教学中,就须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显意识层的常规思维保持高度的积极性,要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并要求保持思路的清晰性。这是因为:灵感的迸发,是显意识层与潜意识层的沟通的结果,是潜意识中的某个信息被显意识层所钓取,所捕获。这种钓取、捕获,就显意识层来说是有选择的,有方向性的,它所要捕捉的是自己所需的'压抑在潜意识层的某个信息。因此,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写作中,要开发自己的灵感思维,务必使自己的显意识的思维活动紧紧围绕着所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积极思维,使大脑皮层的神经活动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只有你冥思苦索,“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只有你“为伊消得人憔悴”,才能增强显意识层对潜意识层信息的选择能力,并提高这种选择的机率。也只有进行积极的思维,才会在思维中把握住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思维方向,提高思维的清晰度。有了这思维的清晰度,也就提高了显意识层对潜意识层某个信息的捕获的准确度。实践证明,不肯积极思维的人,思维常常处于疲软状态或没有明确思维方向与思维清晰度的人,他往往写不好文章,写不出由灵感之火点燃起的有新意的文章来。钱学森在1981年时说到:“灵感是又一种可以控制的大脑活动,又一种思维,也是有规律的。”写作进行积极的思维,并保持思维的清晰性,这是激发和控制灵感的方法之一,也是掌握其迸发规律之一。
三、开发性的灵感思维,须引导学生投入生活,重视观察,为灵感思维构建起一座庞大的信息库。
任何事物的发生与变化都离不开外因与内因两个方面。前面谈到的对学生的灵感思维的开发,侧重于思维主体方面对灵感思维的把握上,也即侧重于内因方面。黑格尔在《美学》里指出:“最伟大的艺术作品也往往是应外在的机缘而创造出来的。……一个真正的有生命的艺术家就会从这种生命里找到无数激发活动的灵感的机缘,这些机缘临到了旁人就不发生影响,就易放过了。”这道出了灵感的机缘性、偶然性的特点。要开发学生的灵感思维,就须让学生明白:应努力去提高这种机缘性与偶然性。学生不应该白白地让大脑这个仓库空关起来,而应将大量的生活中的信息积贮在里面。为此,学生应投入生活,关心社会,关心世界,关心周围。社会的急遽变化或新旧事物间的较量搏斗,等等,都应关心到。生活是人生的教科书,更是写作取用不竭的源泉。
除投入生活外,也应尽多地从书本上去间接接受有关信息,尽可能地在对大自然的直观中获得启悟。古人云:“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后句强调生活实践,前句强调间接知识。只有博览、厚积,大量存储起信息,才有可能在灵感思维中被择取到所需的某个信息。“厚积”可能“薄发”,但没有“厚积”就不会有“薄发”。灵感之火在某种机缘下的偶然爆发,逃不过因果律,避不开事物的发生的内外因结合的辩证法。因此,学生要提高灵感思维迸发的偶然性的机率,必须提高它的机缘性,也即必须投入生活、广泛吸取间接知识,尽多接触大自然,将更多的信息积储在显意识层、潜意识层里。开发学生的灵感思维,还必须引导学生对生活对周围事物多加观察,仔细观察。学生学会了观察,并善于了观察,并从有关事物中区分出有意义的与无意义的,这就会获取正负价值不同的信息,并把它储存进大脑的信息库里。这不仅扩大了灵感思维的信息库存量,而且为日后灵感迸发时显意识层与潜意识层信息双向的交流沟通的准确性和机缘性,提高了机率。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石加厉
【灵感思维与作文教学】相关文章:
灵感的土壤作文06-05
灵感的土壤作文10-07
灵感的捉摸作文10-07
心灵感悟作文10-07
心灵感悟作文03-06
灵感的作文400字10-06
灵感作文500字12-30
灵感去了哪里作文01-21
灵感逃跑日记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