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作文

时间:2024-05-14 16:50:08 专题作文 投诉 投稿

故乡的作文15篇【推荐】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故乡的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故乡的作文15篇【推荐】

故乡的作文1

  一谈起“故乡”二字,我就想起了刘亮程写的那篇《今生今世的证据》,其文中说:

  “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不知道回过头说一句: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房子,你能撑到哪一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即使墙皮全脱落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冲刷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和铁钉,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今生今世的证据?我也尝试着这般问自己,可是最后也就是如刘亮程一样,思绪回到故乡,才略微心安些。闭上眼我仿佛就回到了故乡,一山一水,一景一物都是这么的熟悉。

  家乡的小镇上有条不是很热闹的街,街的那一边住着一位老人。老人一生孤苦,无儿无女,所居住的房子也有些年岁了,也没有什么养猫养狗的兴致。一年四季,老人很少出门,逢年过节也不见什么人来拜访,家里冷冷清清的。房子后边是一块儿小菜地,种点儿家用的茄子、青菜之类的,自己吃也是挺实在的。有时候“丰收”了,他就“送”一些给邻居,之所以说“送”是因为他在人家出门儿或睡觉时匆匆的放一捆,或一把菜在他们门口,跟做贼似的不安和兴奋。

  印象中的乡镇民风淳朴,虽然说不上繁荣,但一年四季都挺热闹。那里好像是唯一一块没被现代市场经济所完全覆盖的“幸存的圣地”。人们在祖先留下的土地上劳作、繁衍,世代如此。很多老人一辈子都没出过镇子,当然,这其中并不包括那位老人,他是前几年才搬过来的。没人知道是在哪个季节 ,但街角的房子的的确确坐落在那儿有十来年了。某一天你忽然发现自己多了位深入简出的邻居,不必惊慌,因为平淡中总会藏着你之前不曾注意的惊喜。

  我因读书等缘故,10岁那年便离开了小镇,每每放假便着急地赶回去,我说不清楚是为了什么,好似怕错过了什么重要的东西,后来我才知道,该是为了遇见那个老人,或是为了遇见香茗 。

  因回去的次数少了,幼时的玩伴就渐渐疏远了。我本也不是太开朗的性子,不愿主动熟络,索性就在门院前放了一把躺椅,躺在上面,或画画,或看书,又或者什么也不做,只为了闭上眼睛晒晒太阳。倒也有一份自得其乐,奶奶的房子与老人的是前后排,我便常常能看见老人在他的后院中侍弄他的“宝贝”,渐渐的我对那些花草有了兴趣,和老人攀谈起来,也便慢慢熟络了。老人并不像奶奶说的那般不好接近,反而我觉得他和蔼可亲,语言幽默风趣,是个有趣的老头儿。

  也正是在老人那,我遇到了香茗。她叫陆香茗,人如其名,周身带着一股子清新的气息。香茗长的很清秀,眉宇之间闪着灵动,好似我想象中的林妹妹,全然看不出一般乡下孩子见生人时的羞涩。因此有不少男生喜欢她。除了我这个半路杀出来的“假期过客”外,香茗是小镇中唯一一个愿意和老人交谈的孩子。由此,我便对她多了些关注。我每天都会去找老人,和他一起侍弄花草,,听老人讲他年轻时候的故事。而香茗却不常来,常常隔两三天才来一次,来了也坐不了多久,,帮老人扫扫地,收拾一下屋子便匆匆走了,只有少数几次会帮老人做好晚饭。

  我有幸吃得香茗做的饭菜,很简单的菜式,三菜一汤,所用的配料都是老人自家后院种的。我对香茗充满了好奇,便帮她打打下手,套套近乎,相处甚好。香茗并不多话,但总是浅浅笑着,问她话,她就客气地回应,语气柔柔的软软的,说不上热情,却也不会让人觉得疏远,就像兰花默默散发着幽香。看着她洗菜,切菜,翻炒,上桌,动作熟练干净,我便知道香茗同样是个贤惠的姑娘,不是我这小公主般的小孩可以比拟的'。香茗的菜口味很淡,调料什么的几乎不放,可我不知,吃来却食欲大动,觉得远比酒店大厨做的山珍海味来的好些。

  终是忍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向奶奶打听。原来香茗的家便在我家下村,家里只有一个常年卧榻的外婆,香茗的父母在香茗很小的时候便外出赚钱了,常年不在家。香茗很懂事,自小便学着洗衣做饭,整理家务,还要照顾年迈的奶奶。我哭了,我无法想象香茗这般瘦小的肩膀是如何挑起家庭的重责的。而我却也无法为她做些什么,甚至觉得多打听多触碰都是对这个仙女般人儿的冒犯。

  之后的每个假期,我都急切切的回老家。我对这片土地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家乡是美丽的,它动人之处除自然景色外,在那时小小的我看来,至少还因为有香茗——她更添加了我对故土的依赖及神往。我常常去找老人,并期待着香茗的到来。

  家里过年,里里外外都充满了节日的欢愉。村里总是下午就早早地用过年夜饭,然后晚上就挨家挨户串门儿、打麻将,玩到尽兴再折回来和自家人看春晚、守夜,到午夜便出门放烟花。那漫天的大礼花十分绚丽,而我,总是每每站在远处望着陆香茗,看着她忙前忙后,看着她在礼花下许愿,已注定,已成习惯。

  后来,听说老人被接去了敬老院照顾,听说香茗的外婆故去了,听说香茗去了外地找父母,听说......

  老人的后院早就没有蔬菜瓜果了,野草倒是长得茂盛。我还是就在门院前放一把躺椅,躺在上面,或画画,或看书,抬头间看见老人家紧闭的门房,对自己浅浅笑笑,那是我们相识的证据 。想起老人,想起香茗,我知道他们真正存在过,而并非只是我的记忆,他们陪我度过了好些个难忘的假期。

故乡的作文2

  故乡的夏天夏天是一个热情洋溢的季节,天空特别辽阔,阳光强烈,草木繁盛,流经山谷的清泉冰爽甘甜,小鸟欢快的在林间穿梭,知了在树上鸣揍着夏天的进行曲。夏天的雨像个顽皮的孩子,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晚霞羞红了脸,彩虹架起了天与地间的桥梁。

  夏天的城市里车水马龙,灯红酒绿,喧嚣繁杂,加上天气的白热化把炎炎夏日推向了高潮。城市里人们原本快节奏的生活,在夏日里使他们的情绪变得更加焦躁了,所以城里人一般是不喜欢过夏天的。曾经乡下人总是向往城里,当遇到这样的炎炎夏日时,乡间的山风,小溪,雨露,田园,绿野……无一不成为城里人的向往。

  这样的炎热的时节我庆幸的是可以躲到故乡去避暑。在这里才可以感受到夏天的美好,故乡四面环山,大树张开宽阔的怀抱,拥抱自己的绿荫。一片片绿油油的.树叶像一颗颗炯炯有神的眼睛。翠竹迎风招展,婀娜摇曳着裙摆,舞动着优雅的身姿。池塘里的荷花,粉嫩的娇容,顶着阳光,安然自若,清雅怡人,如一群不食人间烟火的粉衣仙子欢欣的随风轻舞。山野的风阵阵吹来,迎来丝丝清爽,驱散腾腾热气,让浮躁的心渐渐平息。

  村里一条笔直的水泥路干干净净,道路两旁矗立着整齐的小洋房,楼房或白色或黄色的瓷砖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那是城里的楼房所没有的纯净的亮光。每家人的门前都种了一棵树,有枣树,李树,橄榄树,梧桐树,樱桃树等……这不仅是一道清新亮丽的风景,还在夏天让村子凉快了许多。

  这里车辆并不会很多,不过和以前比就多了非常多。记得我上学的时候,村里才两辆面包车,几辆拖拉机。偶尔来了一辆小汽车,大人小孩都会围过去看,看车的看车,看人的看人。大家眼里都闪着无比羡慕的光茫。还交头接耳的猜测着那开车的人一定是非常富有而气派的人。

  随着经济的发展,如今每一家都有摩托车,农用三轮车,有的人家里也买了小汽车。每天都有的人开车或者骑车去城里来回,有的农用车早出晚归的去山上管理毛竹。常常还有运毛竹的大卡车,因为村里很多竹山,这里的人长久以来都是卖靠毛竹和竹笋来维持生活和发家致富的。现在多数人还开荒种了桔子和茶叶,这让乡亲们又多了一笔的收入。

  现在正值放暑假,在外上学的孩子几乎都回家了,村里比以往显得热闹很多。还有很多和我一样出嫁的女儿们,都带着孩子回娘家来避暑。看到那些大大小小的孩子们在路旁嬉戏玩耍,不禁想起了童年的时光,那便是自己儿时的缩影。怎教人不叹一声:“时光飞逝”!我想之所以称为时光,就是因为时间如光速一样快的缘故吧。

  村里的人们纯朴善良,干什么农活都会邻里间互相帮忙,谁家做了吃的也会一起分享。每一家的大门都是一天到晚敞开着。夏天是瓜果丰盛的时节,很多人种西瓜,谁家切西瓜吃,就会端到门口请邻居们吃。其他食品也是一样。而城里的房门整天封闭着,甚至有些住在对面的邻居多少年都没有见过面。这城乡之间人情的反差简直让人窒息。

  傍晚的凉风褪去了一天的燥热,大家吃过晚饭都三三两两的出门散步,大都去村外的路口乘凉。有的男人会带着孩子去村外不远处的小溪里钓鱼,父亲肩上扛着鱼竿昂首阔步走在前面,孩子提着小桶一蹦一跳的紧跟在后面,那骄傲的神情里透出无尽的喜悦。

  夜幕降临,月亮洗过柔白的娇颜,徐徐升起,泻下千丝万缕的银辉。星星眨着惺忪的眼睛,一颗两颗的接踵而现,时而闪亮,时而朦胧。萤火虫提着小灯笼飞在空中,在树梢上,在房檐下闪闪发亮,与天上的星星交相辉映。小孩子们在夜空下快乐的追逐着,一双双明亮的眼睛逊色了星星和流萤。

  家门口的桂花树沙沙作响,好像在热情的招呼着我们去它那里。我们便搬去竹椅坐在树下乘凉,我端来了妈妈做的糕点,妈妈端来爸爸种的瓜果。大人们说说笑笑,孩子们嬉嬉闹闹,这样的其乐融融,在蝉鸣和蛙声的曲调里酣畅淋漓。

  小时候总渴望着能像小鸟一样飞出这片天空,而如今却越来越眷恋这块乡土了,因为这里有童年的足迹,有成长的气息,有令心灵宁静的箜音。然而最重要的是:这里有爱我的和我挚爱的父母。

  入夜,下起了一场大雨,把大地洗得干干净净,风潇潇洒洒的吹着,把夏夜吹得清清爽爽,燥热在电闪雷鸣中平息,电闪雷鸣在清清凉凉中落幕,而人便在清清凉凉中安然入睡。

  第二天一大早,太阳未起,天已是暖洋洋。清风拂面,丝丝凉爽,拂来青草与树叶的清新,芬芳了夏季的早晨。白云像白丝巾般在天上轻轻擦过,蓝天显得更加清澈明净了。小鸟一大早就在空中飞来飞去,欢快的唱着夏天的动感音符。

  当迎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那光是新娘红盖头下的惊艳,格外耀眼。那暖是女子清新淡雅的妆,柔美而不献媚,当红彤彤的太阳渐渐露出了整个脸庞,温馨的笑容仿佛在说:“美好的一天又开始了!”

故乡的作文3

  故乡是江南一个偏安的小城,虽然离开很多年,但有一幅画面就像被烙刻过一样——那条静谧的穿城而过的河上,支支呀呀摇晃在河面上的散发着桐油味的小木桥,柔软的夕阳下,悠悠然然走过的小城人,这是我成年以前就定格在脑海中的画面,只有在故乡的小城见过,而从不曾在任何地方见过。

  我从不喜欢在人前高谈阔论故乡,但在我自己的世界里,任何与故乡有关的记忆都清晰可见,因为那里有值得我永远怀念的童真和青春年华。

  恐怕很少有人像我年方四岁就曾酩酊大醉过,是那种醉得不省人事的醉。

  儿时,物质比较匮乏,零食只有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才会有那么几样单调的品种,任何能入口的东西都会被我们当时的孩子视为美味佳肴。跟现在的孩子比,好吃的实在是太少,但比他们幸福的是,我们能尝到原汁原味、天然健康的东西,并且能体验到得到好吃的东西的兴奋和幸福感。

  故乡,民风豪爽,连嗓门都大,虽地处南方却有些北方的气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好酒,尤好米酒,无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都会酿制米酒。每年秋季新米上市,家家户户就开始酿制米酒,洗好米,装进一个大瓷缸子里(就是传说中司马光砸的那种大缸),在中间掏个洞,在米上撒上一些“饼药”,实际上就是发酵剂,用塑料薄膜封好,盖上盖子,再把旧棉被盖在上面保温,让大米在大缸里发酵,几天以后就会有清新的酒香透过盖子和厚厚的棉被飘出来,在屋子里悠然地飘荡,钻进大人也钻进我们小屁孩的鼻子里,接着大人们揭开盖子,浓香四溢,硬硬的大米已经发酵成绵软洁白的酒糟,恨不得立刻舀一大勺塞进嘴里。

  这个时候的酒糟非常甜,大人一般会舀出一些给我们尝尝。掏开的洞中已经蓄满了一旺清澈的酒水,通常都很甜。这时候的酒浓度并不高,吃一些基本上不容易醉。盖上盖子和棉被继续再捂几天,再打开时,酒糟和酒水就变得有些冲头了,酒的浓度明显高了,酒水明显的多了。这个时候,把酒糟捞出来,酒水灌进酒坛子里,酒糟沥得越干酒水就会越多。

  发酵过度的酒糟已经没有甜味,浓度比之前的高,家里会留下一些烧菜用,大部分都会给猪吃。而酒水浓度也比之前的要高很多,就变成了我们所说的“老酒”了,“老酒”和白酒相比比较甜,入口很顺,以至于没有喝过这种“老酒”的人初次喝时,总会因为它的甘甜而忽略了它的酒劲,痛快豪饮以至于酩酊大醉。“老酒”接触空气很容易变酸,是一定要把酒坛子密封起来的,到春节客人来的时候,时间正正好,家家户户都有口感上佳的米酒来款待拜年的客人。因此,就连刚会爬的孩子多少都尝过故乡这种甘甜的“老酒”。

  我就是少有的在儿童时就因贪恋“老酒”的甘甜而酩酊大醉的人之一,这也成了我一生最难以忘怀的童年经历。

  四岁那年,我还没有正儿八经喝过酒。那年春节期间,白天大人们都外出忙生计,我和大哥在家,大哥大约是高中毕业后尚未分工,在家无事,不知是他自己想喝酒没人陪,还是他故意想灌醉我,他告诉我说酒很甜,很好喝。我想着刚刚酿制的酒糟确实很甜,以为大哥要我喝的就是和那一样的很甜的酒,所以毫不犹豫就尝了,确实有甜味,比有怪味的脾气好喝多了。

  于是,我们就一人一杯,严格说是一人一缸子,八十年代的杯子流行的还是漆上字的白色搪瓷缸子,现在基本上是当成工艺品在卖了,一杯的容量比现在最大的一次性纸杯还要大。也没有下酒菜,可不知不觉我就喝完了一杯,第二杯喝到一半,肚子涨的受不了,起身去方便,站起来已经头重脚轻,走路摇摇晃晃了,但我并不知道那是醉了。摇摇晃晃到了厕所门口,很诧异地看到了两个门把手,还自言自语:怎么有两个?伸手去拉其中一个,没拉着,再去拉另一个,门开了。方便完回到酒桌边,还问大哥:什么时候又多装了一个门把手?装了干嘛用?大哥听了则笑得前仰后合。我们继续喝酒,喝到什么时候,喝了多少……我完全不记得了,直到我醒来,已经是深夜,父母在我身边,他们见我醒来,松了口气说:“总算醒来了”,告诉我说我已经纹丝不动睡了一天一夜,他们吓得半死。

  我问他们我头晕的要命,动一动就想吐是怎么回事,他们告诉我这是喝醉了。我饿了,想吃东西,可他们喂我喝粥,我一吃就恶心,很想吐,却怎么都吐不出来,心里火浇火燎的,头痛欲裂,他们只能让我躺下去继续睡觉,一睡又是一天,直到第三天晚上才醒,勉强能吃些东西,后来慢慢开始缓过劲来。醒来后便天天听到父母骂大哥,大哥却没事人一样嘻嘻哈哈,觉得很有趣。他告诉我说我喝了两搪瓷缸子酒,但在我的记忆里,那次我只喝了一缸子多一点,因为从我跟大哥说完门把手的'问题后到我醒来之间的事我通通不记得了。

  从此以后,我见酒就恶心,一直到高中毕业,期间滴酒未沾,连当时小屁孩们极其稀罕的汽水都不喝,直到高考结束拿到录取通知书四处吃饭喝酒才开戒。也因为这次酩酊大醉体会过酒醉的难受,至今喝酒都非常理智,总会在将醉未醉时强迫自己无论如何都不能再喝,不能醉,当然也没有百分之百控制住。

  这是很难得也很有趣的一个记忆,小时候的很多事都已经不记得了,但这件事却伴随着故乡的酒香和烧心烧肺的痛苦深刻地留在我的记忆里。成年了,家里人经常会在我回家的时候提起我当年那段糗事,孩子还是单纯的,会为了贪吃而分不清该不该,才会上这样的当,而成年了,再也不会上这样的当了,即使在应酬的场合,人家再怎么言辞怂恿,也不会上这样的当了,当然这样一来也少了很多的乐趣。

  人生值得回味的事会很多,现在每当想起我四岁就酩酊大醉也会忍不住笑了。

故乡的作文4

  那些承载着思念的东西,那些童年有过回忆的地方,已渐渐迷失了方向。

  每个人心目中,故乡是最美妙的落点,那里存放着孩提时代的记忆,那里记录着自我蜕变生长的印记。不曾想,停下生活急匆匆的脚步,回头张望,一缕清香扑面;低头深思,一缕忧伤跌落。只因,岁月在流逝,故乡的记忆在渐去渐远。

  曾无数次的问自己,会回到故乡吗?

  当看到故乡今日的冷清,故乡人一个个在乡为了生活而奔波,儿时的乡情变成了一幅破落的景象,所熟悉的地方,曾在梦中无数次呼唤的地方,已经变了模样。不知道,当我再次走在上学回家的小路上时,路旁的野草、露珠会以怎样的姿势欢迎我童年的那些故事、那些伙伴,否还能在故乡找得到所熟悉的村庄往事,现在又去了哪儿?泥泞的乡道硬化成了柏油路,昔日温暖的故乡却渐渐地走向了孤独。

  村庄,依旧在守着一方土地,从不曾离开过它家园半步。而生活在土地上的人,却踏上了远行的路。怀着梦想、带着财富离开了故乡。村庄的路上,偶尔碰见几位巍颤的老人,已经成为了村庄最后的守望者,子女也许不会再回到身边,默默地走在村庄的小路上,只为了期盼儿女的一生爹娘。岁月一天天的老去,老人的期盼何时会守的一句:爸妈,回来看你村口那些失望的眼神,村尾那些长满蒿草的坟茔,仿佛预示着他会在故乡的黄昏里,走完余生。

  小河,滋润了土地与人,土地上长满了玉米、水稻、麦穗,而被小河哺乳的人渐渐地远离了小河的视野,厌倦了小河的无情泛滥,习惯了用财富去掏取小河的身躯。河流一天天的变脏、变臭,走过小河边时,都会以蔑视的眼光去嘲讽小河的痛苦。如果不是财富走进他心门,如果利益的私心少一点,小河也许会免于这场无辜的灾难。小河成为了村庄最后的守望者与共生者,体无完肤的痛觉,注定了小河有一天会慢慢枯竭。

  故乡,那个曾经写满传奇的地方,遇见了落寞的蓝影,一道道残阳穿透了身躯,辉映在每一个思乡人的心房。当我回到这座村庄时,却发现这里的一切,和我已经发生了距离,无限的伤心与失落,再也找不到情感可以寄托的地方。未曾真正了解故乡,也不敢靠近它害怕,熟悉的地方,早已变了模样。怕我眼前的泪珠在见到这一切时,会情不自禁地落下,触向故乡大地的那一瞬间,击碎了每个思乡人的梦魇。

  风在前行中迷失了方向,乡愁在守望中淡进了忧伤。路,那么远,谁能陪谁走到尽头?乡愁,那么浓,谁又知道它何时会淡却了故音?那些守望在故乡的老人,否已近暮年,故乡,成为了灵魂最后散落的地方。走出村庄的人,渐渐地遗忘了自己的故乡。异乡的漠漠落晖下,将他乡的热恋当做是爱上了故乡。那些村庄的寂静与失落,终归是由于人的迷失,让故乡丧失了乡愁。

  有些时候,时间的流逝似乎格外地快,一转眼,故乡,便再也望不见、寻不到温情、和蔼的样子,以为用文字和回忆就能找到样子,当你用这些文字和回忆去搜索它时候,却发现你只能带着失落的眼神来掩饰内心的那份乡情。直到有一天,从故乡的睡梦中惊醒,意识到故乡回不去了所熟悉的老屋、小河、梧桐,已经在时光的隧道里,觉醒了永远也不会醒。

  大地寂静了故乡孤独了多少个岁月后,故乡默默地苍老了仰望着苍穹,与风耳语,和雨诉说,枯败中重复着所有的记忆。托起了孩子的'希望,用春天召回了故土的孩子。可谁又知道,内心是多么的痛苦与失落,孤独,一种不甘,一种无助,一种坚守。昔日温暖的画面,渐渐地凸显了冷酷与无情,曾经人情友善的地方,慢慢地褪去了和蔼的衣装。猎猎的西风,卷走了故乡的嫁衣,瑟缩的身子,凝然暗伤。

  风中漂浮着我孤单的影子,岁月无声地流淌着自己。当我透过车窗远远望去,生命似乎远离了尘嚣的红尘。风起的瞬间,知道故乡离我已经越来越远。漫天的枫叶从半空中舞落一地凄凉,曾经的雪花带着忧伤诉说着遥远的故事,沙沙的风声在呼唤久久未归的孩子,而孩子的心并没有停留在故乡,留在童年的记忆里,没有谁会再去聆听故乡的声音,没有谁知道故乡最真实的期盼是什么?注定会离开这片土地,走向更大的乡村,故乡是否也该在童年的回忆里画上句号?

  没有故乡,没有身世,人何以确认自己是谁、属于谁?

  没有地点,没有路标,人如何称从哪里来、哪里去?

  这个时代,不变的东西太少了慢的东西太少了头也不回地疾行,而身后的脚印、村庄、影子,早已无踪。

  回忆,那么细碎,那么悠长......

  故乡,那么遥远,那么忧伤......

故乡的作文5

  走在故乡的乡间小路上,嗅着野花的芳香与泥土的气息,这蹦蹦,那跳跳,挥洒着童年的天真烂漫,心里舒坦极了……

  不过,这也只是儿时“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浪漫呢。听说故乡曾经的路小得可怜,俗称“狐狸路”。而我记忆里的故乡的路,它也如曾经的“狐狸路”一样,始终躲在深山人未识,是故乡的乡亲们十几年前用辛勤与汗水自行挖出的简易乡村路,依山而行,蜿蜒曲折,从村头延伸到村尾,这路也就尽了。然后代之以祖辈、父辈几百年来用满是老茧的双脚走出来的羊肠小道,弯弯曲曲,像蚯蚓一般爬行到每一户山里人家。

  就是这样一条故乡的路,也许是没有汽车的碾压和沥青的侵染,晴天让人灰头土脸,雨天更是泥泞难行,它陡峭而又曲折,满地的坑洼成了天然的“减速带”,而低矮的土墙房与飘起的袅袅炊烟竟然成了山里独特的“地标”性建筑,让人无法联想起城市里的栏杆、霓虹灯和繁琐的红绿灯!一眼望去,故乡的路显得格外简单而又井然有序,它既托起乡亲们致富的无尽期盼,但也承载着他们心中总抹不去的隐伤,更承载着故乡游子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

  南方的乡间每至夏夜,便青青万缕,星星如许,天空洒下银白色的月光,映出庄稼摇曳的影子;路也一样,一颗颗石子在月光下若隐若现,泛着幽幽的光泽;草丛里传来阵阵蛐蛐的叫声,更凭添了几许神秘。但我从来没有走过如此有趣的夜路,也不敢去走,既怕遇到老人们所说的鬼异事件,又怕夜蚊子在夜间的肆虐。只有趴在床头傻傻的看窗外的`夜景,看久了,也就自然进入了梦乡。

  记得那时总祈祷不要遇到下雨天气,尤其是夏季的倾盆大雨,就意味着山路的损毁,第二天的路也就很难走,一脚踩下去,泥土就粘在鞋上,自己的双腿就像灌了铅似的,在地面上书写的脚印却被明显的放大,而泥水也溅满裤子。幸好是儿时没有“干净”这一个概念,反倒是享受了一番最为美妙的“舞蹈”,弄脏几件难洗的衣物,引来父母的几声责骂。可又让我思考的是,倘若没有这样的倾盆大雨,地里的庄稼又将会是什么样子呢?

  记得有一次,我随爷爷去镇里办事,具体的缘由已记不清,但随后的行程我却记忆犹新。那时天已旁晚,回家的行程又有很长的距离,爷爷决定携我坐摩托车回家,那时的我是很怕坐摩托车的,车子总是左摇右晃,何况是这样陡峭的山路呢?摩托车的引擎声在幽静的山路里轰轰巨响,路边却是一片黑乎乎的悬崖。我矮小的身子被夹在司机和爷爷的中间,也吓得要紧闭双眼,不敢呼吸,紧抓着司机的衣服,将脸捂在司机的背上,浓浓的烟草味与汗水味填满了整个鼻腔,让人想呕。而每至拐弯处,我就随司机身子的倾斜而倾斜,爷爷那时的手刚劲而有力,将我一把拽住,我也就稳稳的坐正了。经历了一路的颠簸,回到家里时,我的脚软麻麻的,吓坏了。但殊不知这一趟行程而今却成了我永远的回忆,这是我第一次与爷爷坐摩托车,也是我第一次感触到爷爷保护我的手是如此的刚劲有力。

  转瞬之间,十多个年头过去了,因为父母在外工作,更是为了自己的求学,始终没回故乡。前些日子,我偶然听父母谈及故乡已发生了巨变:在近年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故乡的山因退耕还林而变得更秀美了,故乡的小山溪也恢复了曾经的淙淙溪流,而那条曾经的简易乡村路变宽了,也变直了,且被硬化成水泥路了,如飘带一般,平铺到每家每户的门前。故乡低矮的茅草屋也摇身一变成了“洋楼”,盖上了琉璃瓦,还装上了不锈钢护栏,房顶上还可见到太阳能热水器,而故乡的路上跑的也不仅只是摩托车了。据说,不久后还将安装上太阳能的路灯,故乡的夜晚会变成另一翻让城里人羡慕的景致。

  我在想,爷爷也许经常微笑着站在村口的路上盼望着我的回去呢。不过,现在回去再也不用坐摩托车走那曾经坑洼不平的颠簸路了,要不然,现在的爷爷年龄大了,怕是拽不动我了。我也期盼着自己学有所成,早日回去建设故乡,在故乡的路上去追寻儿时的记忆,更梦想着能开车带着爷爷、奶奶在故乡的山路上兜风,欣赏故乡的蓝天、白云、青山、秀水,聆听蝉鸣、蛙叫、莺歌、燕语……

  故乡的路延伸着祖祖辈辈勤劳与艰辛,更托起他们的期盼与憧憬,乡亲们沿着它走了出去,城里人循着它走了进来,从此故乡不再是“长在深闺人未识”。它不仅为故乡翻开了新的一页,也必将为故乡谱写出更宜居、迷人的美好明天!

  其实,这故乡的路也恰似一条人生的路。

故乡的作文6

  一个人,在城市待的越久就越容易被城市同化,你会不知不觉追随着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步伐,会追随时尚的元素,会沉浸在流光溢彩斑斓物质的里,会被琐事搅得心烦意乱,更会被各种诱惑吸引、牵制。于是你慢慢的发现会失去很多的自由,很多属于自己的心灵的空间,于是就会想念故乡,想念那宁静的小村庄,想念一张张单纯而憨厚的脸,没有隔阂,没有距离,轻轻一个微笑,很自然没有太多的拘束。

  本来故乡的土地就是广阔的。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矗立着一幢幢的小房子,小房子聚集在一块就组成了小村庄。村前有绸缎般的小河蜿蜒流淌,逐水而居的生活方式是从古代一直流传下来的,因为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啊!我就生长在这千千万万水土中的一方。在我记忆的深处,故乡是满地的金灿灿的油菜花,绿油油的桑树地,金黄色的稻浪以及白色雪覆盖一地。印象最深的伴着我童年成长的就是故乡的蚕,养蚕似乎是农村人的一件大事。

  尤其是春蚕,春蚕的好与坏决定着收成。特别是对于老一辈人,比如我的爷爷和奶奶,至今还守候着蚕。蚕注定与他们结伴一生了。每年四五月份的时候,天气开始转暖,村里面会根据每家每户预定的蚕种发蚕卵。一般人家养两到三张,有些人家会养四张以上,这都是看家里养蚕的`地的大小以及桑叶量的多少而定的。我奶奶年轻的时候一般都是养三张种以上,现在岁数大了养的量也自然而然小了。

  蚕种用沙盒包装着,拆开后将蚕种放在匾里,匾放在密封的房间,再对密封的房间加热,蚕卵在一定的温度下会孵出小毛毛虫,这就是小蚕。小蚕真的很小,有白色的蚕,花纹蚕等一些品种。小时候见到它们一点都不害怕,现在是想想就会起鸡皮疙瘩。不过蚕是温顺的小动物,不会像刺毛和有些虫子,在不经意间伤害你,咬你一口便会肿,痒,起红斑。

  蚕只会听主人的话,吃着桑叶慢慢长大,吐着白丝做成茧子,实现它人生的最大价值。采桑叶是件麻烦的事,小蚕还好,一天吃一两顿,等到蚕儿长大,它们一天要吃好几顿,这时爷爷奶奶晚上也要起来给蚕宝宝喂食。长大的蚕不会再挤在一张匾里面了,因为它们肥嘟嘟的身体已经没有足够的空间给它们舒展身子了,所以一般蚕长到一定程度就会养在地上,农村里所说的就是落地。一个空荡荡的房间里都放了蚕,若要给它们喂桑叶,就不能行走了,否则会不小心踩死可怜的蚕儿。因此,往往会在房间里摆上蚕凳。蚕凳是长长的木质的,宽度只能够一个人行走,有时候重心没把握好,就会从蚕凳上摔下来,落在蚕堆里,这下可惨了,不仅压死了好多蚕,而且自己身上粘了很多压死的蚕的汁液,都是绿色的桑叶汁。不过在农村这种事情是常见的。

  养蚕是要有经验的,尤其是大蚕的时候,更应该小心,因为这关系到产量。养蚕人最怕的就是蚕宝宝吃到刚打过药水的桑叶。结果蚕会死掉一大片。记得有一年,爷爷前一秒刚在我家的桑树地上打过药水,奶奶后一秒就摘了桑叶,结果所有的蚕宝宝吃了桑叶都中毒了。奶奶急死了,可是没有后悔药啊,怪老头子不跟她讲,跟爷爷吵啊吵啊,结果人都瘦了一大圈。最后春蚕结束了,那年茧子的价格很高,村上的人都卖了个好价钱,奶奶更是心疼当时那些被毒死的蚕了。奶奶把蚕看得太重了,因为这就是她作为一个农村妇女的劳动成果,幸福感的来源。

  等蚕成熟了,它们就不再吃桑叶了,开始在给它们准备好的窝上吐丝做茧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丝一丝把自己缠绕在白白的壳里面。春蚕到死丝方尽,丝吐完了它们的生命也终结了。它们变成了蚕蛹,永远的留在了茧子里面。白白的茧子就像一个个鸟蛋,这是蚕最后的归宿。只有极少部分的蚕在吐丝做茧之前就死了,最后留下冰冷发黑的尸体散落在蚕屎中,被当成肥料埋到桑地上。不过正常情况下,所有的蚕都会做成白白的茧子,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白点点缀在黄色的稻草上,让人看了心里自然而乐开了花。

  自从那次蚕全体中毒事件后,奶奶养蚕都是非常小心,最后产量都还不错。每次爷爷和奶奶去茧站卖茧子时,都是笑着去乐着归。卖茧子是最兴奋的事,往往一大早天蒙蒙亮,茧站里就挤满了人,装袋的茧子称过分量后就一批批被送上车子。很多会做生意的人往往乘此时机多赚一笔,通过低价收购老百姓的茧子,再高价卖给商人,不会遇到行情低迷的话,钱也是不容易挣到的。( )

  曾有过一阵子,我一时兴趣,也养过几条蚕。看着它们成长到死亡,仅仅在短短的一两个月之间。不过最终蚕还是把它们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凝聚在一块留给了养育它的人,它懂得感恩,懂得付出。就像那些勤劳朴实热善良的养蚕人,他们的付出无非就是为了一份收入,为了更好的生活,即使换来的钱是那么微薄。

  至少他们在用心经营着,经营的也是一种文化。因为到我们这一代,下一代,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留在城市,城市的膨胀会让村庄进入消逝的边缘,而故乡的蚕势必也是一种打击,它会消亡吗?我们必须明白正在消逝的不仅仅是一种虫子,更是与我们的生命血脉相连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

  故乡的蚕,故乡最深的印记也在时间的长河中淡却了痕迹,生怕我们的下下一代会问,蚕是什么?

故乡的作文7

  夏天,总是给我拥挤的感觉,每一处清凉的缝隙都被燥热塞满了。往往我会到萱的家里,不管她在干嘛,我都站在她旁边看她慢慢做事。我家的院子和她家东西相接,没有界限,只是我家院子里有几棵栋树,她家院子没有,过渡到她家院子的只是一个缓坡。

  萱皮肤白哲,眼睛看东西都是斜着的,头有个毛病,就是会不停地摆动。萱还有着遥远的故事。她现在的丈夫叫德礼,但不是她的第一个男人,第一个男人叫德福,是德礼的弟弟。德福不务正业,到处游荡。当萱的第一个孩子还没出生时,德福逃窜得不知所踪。六九年的那个时代,村里的人不用刀都能把萱和没出生的孩子逼死!德礼还是个光棍,他及时地娶了萱并说那孩子是自己的。

  萱的第一个闺女,就是雪岭,后又生了两个闺女,依次叫雪华、雪艳,还有一个儿子,外号叫“八百”,“八百”是指八百块钱,就是政府作为超生的处罚款数。

  花开花落,村民们现早已忘了萱的前尘旧事,就像忘了萱有不停摆动着头的毛病,可能连萱自己也都忘了自己的毛病,她只是记得猪该喂了,在看到我过去就笑了,“你妈在弄啥?”“不知道”我不会注意我妈在做啥,也不会为了回答她的问题专门看看我妈在做啥。我更感兴趣是看她和猪食:萱把煮好的猪食倒进一个瓦盆里,那个盆沿缺了几块,污浊不堪。她再把一家人吃剩的红薯皮和红薯蒂也倒进瓦盆里,用手边捏边搅,使猪食均匀调和,不让猪专挑嘴去吃红薯。

  萱自己有缺陷,可是却努力让自己的三个闺女美丽圆满。她把院子前的洼地用土填平,种了很多花草,还有向日葵。夏天花开了,萱给闺女们个个都染了美丽的指甲。我对花的迷恋,就来源于萱,来源于萱种的`可以染指甲的“指甲花”,后来我才知道那花也叫做“凤仙”。

  我天天去萱家串门,绝大多数时间我看见德礼总是长吁短叹地躺在床上,他的腰无法干重活,起因是那年去县城卖粉丝被马车轧了,如果不是厚厚的粉丝垫在身上,恐怕命都没了。

  晚上了,萱默默地纳鞋底,昏黄的煤油灯里有德礼抽的旱烟味。萱边纳边和我一来一去的说话。

  “恁大又给你寄钱了?”

  “没有”,我回答。我知道我爹的汇款单是全村人羡慕的话题。

  “你想不想去恁大那里?”

  “想去。”

  我当时只想见识一下我爹住的地方是个什么样儿,可没想离开熟悉的人而去常住一个陌生的地方,但我没表明当时的思想。

  “你吃不吃我刚蒸的红薯?”我还没来得及回答她,萱又接着说:“你好东西吃多了。咋么会吃这种东西呢?”我像被人捉住小辫似的挣扎,“不是,是我不想吃”,末了,她说了我最向往的话:“明晚上你来了我给你包指甲!”

  第二天傍晚,我突然发现我流了好多血,虽然我知道是怎么回事,但还是惊惧不安,像一只到处找窝的兔子,萱的家就是我最想去的窝。跨进高高的门槛,堂屋的长凳上隆起的一座小花山最先勾住我的眼:大红的、粉红的、雪白的,聚在一起的各种颜色的指甲花,玲玲珑珑,像一只只张翅欲飞的蝴蝶。

  萱把花放进碗里,撒上一点盐,用擀面杖的一头轻轻地捣着,眨眼功夫,鲜艳的花朵成了一团花泥。雪玲和她的两个妹妹已经都趴在床上了,兴奋地伸出三双光溜溜的小手。萱说“给你最后包吧”,我满口答应。我正想越晚越好,盼望着血流干净了安心睡觉。

  萱捏起黄豆大的花泥先在雪玲的指甲盖上,再轻轻抚平,让花泥均匀地覆盖满指甲盖,再用大小差不多的亚麻叶包上,用亚麻皮扎好,包好的手指不能乱动了,如果花泥移动位置,则染色的就不是指甲盖而是别的地方了。

  萱还是不停地摇着头,三个闺女嘻嘻哈哈。互相推搡,萱眼里的幸福都要溢出来与煤油灯的光揉合在一起了,我就像是被萱抛弃在床外的孩子。

  带着对美丽指甲的憧憬,我安然渡到第二天早上,迫不及待的撕开亚麻叶,指甲盖是橙红色的!但是我妈对我向往美丽的欣喜总是漠不关心的,我独自享受着这美丽,直到听我妈说雪玲要走了,我愕然。

  雪玲的亲爹德福在山西煤矿出事了,为了抢救更多的国家财产,他丢失了双眼。矿上特许家属享受一切福利,子女可以顶职。德福想给雪玲谋个出路,挣个铁饭碗,这才又掀开了掩埋了十几年的事实。村子里的人羡慕雪玲不再是农民了,可谁能想到这羡慕多残忍。我也猜不到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在煤矿能干什么,但我知道雪玲肯定是要离开了。

  雪玲离开的头天晚上,萱搞了些指甲花的叶子,夏天已经要结束了,没有花可摘了,只有小巧的像水壶一样的果荚。

  像以前一样,萱还是加了点盐在叶子里,用擀面杖捣烂,只是这次只给雪玲一个人包指甲,没人争先恐后了。雪玲眼睛肿肿的,乖巧地伸着手指。萱轻柔地包好亚麻叶,不放心再摸摸雪玲手指盖上那软乎乎“泥”还在不在原位,最后才系上亚麻布。同样的煤油灯,萱仍是不停地摇着头,我看到她泪光闪闪。

  萱的家我还是常常光顾,还是那灶台,还是那柴禾,还是那长凳,萱不是那么快乐了,她若有深思,眼神迷离,我知道萱的大半个心都被雪玲带走了,还有她的橙指甲……

故乡的作文8

  随着三月的桃花在画眉的啼鸣中纷纷盛开,隐匿于记忆深处那故乡的春天又再次清晰地返回我的脑海。一转眼,自己和故乡已经有了近三十年的距离,以致它的影像越来越模糊。梳理离乡多年的风雨岁月,原以为早已忘记了旧时的故乡,但每当月明星稀、夜不能寐时,仰望天空那轮圆月,总会不由自主地就把它想起。

  我的故乡在洛阳。作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一直以来,洛阳都是一个让我引以骄傲和自豪的城市。它因地处古洛水之北岸而得名,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头。这里是“河图洛书”的故乡,历史上曾有大大小小十三个朝代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是华夏民族的精神故乡,是“最早的中国” 。而我出生的那个村落——史家湾,就位于市区东边的洛河北岸。

  史家湾,一个很通俗的村名。和那些镶嵌在河流边的中国大多数村庄一样,它的村名后面也自然而然地带着一个“湾”字。但它却是个不一般的湾,因为它栖息在一条中国历史上很著名的河流——洛河的怀抱。和她沿岸的那些大大小小的湾一样,都是这个母亲孕育的子孙,带着她骄傲的印记。而洛河,在这片土地上已经流淌了多少年我倒说不清楚,但我知道她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起码已经汹涌澎湃了几千年,大禹治水成功划定九州,还不全赖于洛河里背驮"洛书"的那只神龟。从此,这条河就缓缓流进了中国的历史,成为河洛文化的滥觞,自然也就成为中华文明的发源。

  作为一条名闻遐迩的河流,洛河,曾经带给世人无数神奇的传说。如果传说中的宓妃不是神话,那么我们这个村庄的先民们也一定和洛河流域的有洛氏族人们一起,学会了结网捕鱼,学会了狩猎、放牧、养畜。劳动之余,聆听过宓妃用五弦琴奏出的优美动听的乐曲。也一起见证了后羿为保护宓妃,保护百姓的田地、村庄和牲畜与河伯——这个黄河里的浪荡公子,所展开的那场激烈厮杀。

  记忆里的故乡是美丽的。一年四季,那条美丽的洛河,从村南沿儿缓缓向东流过。还有一条清澈的溪水从村西向南滑入洛河。而洛河滩上星罗棋布的水塘子,大大小小,深深浅浅。夏天,河里不仅有红尾巴的大鲤鱼还有一群群光屁股的孩子们,一边捉鱼,一边玩水嬉戏。而那溪里,不仅有一米多长的大鳝鱼,更有比火柴棒还短的小虾米。水塘里的鱼似乎品种更多,但好多我都叫不出名字,草鱼、鲢鱼、泥鳅,还有比村庄年龄似乎还长的乌龟。

  故乡的村庄,在我的眼里至今还是那么鲜活和饱满,一年四季变换着它缤纷不断的色彩。春季的村庄是艳丽的,桃花李花,粉红雪白,点缀在一望无际的碧绿麦田之上,把浓郁的馨香浸润在村庄家家户户的窗轩。夏季的村庄是甜蜜的,田野被各种时鲜瓜果覆盖着,桃子、李子、杏子,硕果飘香,压弯枝头。那比馒头还大的水蜜桃,每个孩子的肚子最多只能装填两个。甜瓜我倒是能自己吃掉一个,因为喜欢它的香味。西瓜还不熟,就经常有垂诞欲滴的淘气鬼偷偷地溜进果园把它开膛破肚。而夏秋的村庄更是丰硕的,大麦、小麦、荞麦,金色的麦浪在村子的四周翻腾。比芭蕉扇还大的荷叶,能遮挡住还没有饱满的莲蓬,但如何也掩盖不住,它身后随风摇曳的荷花仙子的美丽。圆圆的西红柿,尖尖的红辣椒,长长的四季豆,青青的金达菜,还有黄瓜、南瓜、冬瓜,蚕豆、花生、芝麻,玉米、红薯、棉花,这些几乎已经遗忘的各种蔬菜名称,今天突然又很清晰地活跃到我的笔下,让自己也颇感惊奇,怎么故乡的田园里,竟然会有这么多好吃的东西。

  如今,美丽的故乡和我留存在故乡里的美丽记忆,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慢慢消褪。当年荷叶婆娑,稻花飘香小溪潺潺,鸥鸟翔天的美丽洛河滩,如今都哪里去了?曾经的'桃红李白,曾经的荷塘月色,曾经的瓜果满园,曾经的鱼米之乡,我再也再也找不见了。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速,故乡的田地这些年一点点被征用,据说连居民区——村落的最后一片,也面临着拆迁。今年春节回洛,专门到村子看了看。站在即将彻底消失在历史中的村庄村头,眺望以前的洛河滩,我再也找不回它昔日的美丽。呈现在我眼前的,全是追逐金钱的现代人,为了淘沙卖钱而挖的一个个沙坑,班驳陆离,伤痕累累地布满它的躯体。美丽的洛河水也没有了往日的风采,河床裸露,几乎断流。我想,它也许都化做了那美丽的洛神女伤心的泪水,在为我那曾经美丽的村庄偷偷哭泣,黯然神伤。别了,我的村庄,我的故乡。如今,连一直梦想着能够叶落归根,入土为安的爷爷的骸骨也不得不多次迁移,以至最后流落他乡。谁敢再奢望,我的村庄,我那曾经美丽的村庄,还能一如往昔?

  今天,也许是最后一次看到我曾经熟悉的村庄,我要把它的一切都珍藏在心中,就像珍藏一幅画一样,在思乡的时候看一看,慢慢咀嚼,慢慢回味。

故乡的作文9

  彼岸,我站成千年风景。执着等候,只为邂逅,红尘一梦,那轮回的尘缘。朦胧细雨,弹指流年,一场不期的遇见,从此,纷纷扰扰,恩恩怨怨,墨意幽怜。便再也没能走出彼此的视线,如梦时光,怡情岁月,终成一场宿醉,一世痴缠。

  尘缘如烟,浅淡痕残,疼痛回首,几番缱绻,千重云水,叠嶂山峦。不经意间,便醉了心梦,迷了眼帘,凝眸天涯,寂寥心岸,思情何曾远。掬一捧思念,细数疼痛的挂牵,仿佛,又看见你流泪的面颜,我用坚强筑起的壁垒,瞬间坍塌,心墙终归落魄,凌乱成了断壁残垣。

  说好了只许心安,不言聚散,无悔今生一场遇见,为何?近了相知,远了誓言。烟波渡口,尘缘彼岸,与君同携,续梦相思,瘦了情怀,老了信念。守候依然,不问今生来世,生灭轮转。不问地老天荒,沧海桑田。

  暮色降临,繁华隐去,红尘消失在光影交错里,一如曾经的梦。心门轻掩,一个人的世界安逸而孤单。光阴门外独坐,拥寂寞满怀,等待,一个结束或一个开始,或一场散不尽的尘烟。

  谁能将心随意停泊?来或去,去或来,一场迷离,一场喜欢,行吟复行吟,思思复念念,一季又一季,岁岁又年年。

  音乐里沉浸,梦境中独欢,饮醉这夜的寒凉与默然。丝丝缕缕的碎念,心潮起伏,久久徘徊,久久黯然,久久回旋,久久不散……

  烟波渡口,拾起一抹遗落的欢颜,怅然随风,清愁尽散。雾霭青山,一水缠绵。红尘摆渡,缘若轻舟,蒹葭深处,谁人系缆?莫言流水去,时节是因缘。岁华深处纵思弦,轻吟浅唱,爱在谁边?

  清夜寂寥,光影流盼。几许幽思辗转,落笔不言,悲欢一念。静谧与孤单相守,无求岁月,无语流年。莫说时光易老,莫言红颜易悴,华丽的舞衣,为谁起舞?孤影天涯,为谁成念?一世豪情,捻字如歌,终成殇怨。

  痴情痴梦痴无悔,相思相惟相与谁?漫天思绪漫天飞,最真的痛,只为你笑着伤悲。

  深深念,浅浅欢,如水月华,凉透薄裳,草色烟光,蝶舞花飞。俯身,拾起一枚泛黄的时光,于心底,于眉弯,幻化一季温暖的容颜。莫将寂寞渲染,温馨浸透荒寒,长夜独行,四野沉睡。今夜,不惊秋水,只恋长天。

  繁华渐远,秋意阑珊,梦幻时空,容我寂寥的轮回,以无比的虔诚,执着守候心灵的纯粹。浮光掠影,浅醉一回,蘸笔成思,笺字唯美。容我以优雅的姿势,锁梦清秋,与季节相约成寐!

  家乡小吃·古城糟鱼

  有时,我站在窗前眺望,能看到一位老人蹬着三轮车走家串户,这情景在我的脑海里很清晰,车上安放着玻璃盒子,贴几个红字——西关糟鱼,西关即指睢阳古城西门外侧。

  我始终觉得一个产品,生产者敢把自己的姓氏、名字、地址与之联系起来是需要勇气的,这就是对质量、信誉的庄严承诺,比如:张小泉剪刀、王守义十三香、茅台酒……它们都成了叫响全国乃至世界的著名品牌。

  这在我们家乡也有:刘家烧饼、景家麻花、老张挂面、魏庄麻糖……虽不是享誉全国,在当地也算赫赫有名。

  卖糟鱼的老人敢于直书西关糟鱼,其本身已经取得了大家的信任,他的三轮车转不了几圈,就把糟鱼卖完了,想吃,一定要留意他的'吆喝声……

  说起糟鱼好像各地都有,像南方的清蒸糟鱼,实际上是一道本帮菜,你看看菜谱:香糟加黄酒、细盐、清水拌匀,涂于鱼上,糟渍数小时后,洗去糟粕,然后将火腿片、冬笋片依次排列在鱼上面,放葱段、姜片,撒味精,浇上黄酒,上笼用旺火蒸约半个小时左右……名为糟鱼是因为用香糟渍过,这与北方的糟鱼绝不是一回事。

  家乡的河里有一种鲫鱼老是长不大,我们叫它“鲫鱼壳子”,一辈子也就三寸左右。这种鱼炸了吃,其骨扎嘴;烧也好、蒸也罢,刺多肉少。人总会想出办法的,拿它来做糟鱼,无奈之中反倒成就了一款有名的小吃,虽然近年也糟大鱼,但味道远不如鲫鱼壳子好。

  有亲戚与糟鱼人家相邻,见多了,也学着做了自己吃。家常的做法是:先将鲫鱼剖洗,晾半干,把蜂蜜均匀地涂抹在鱼身上,这样做出来的糟鱼通体金黄。下锅的时候不去鳞,不扣鳃,去了鳃,出锅时鱼头容易掉。自己家做着吃,可在锅底上铺些海带,既可以去鱼腥,又能食用。

  接下来要下锅了,鱼摆好,精盐、陈醋、酱油,花椒、茴香等作料加上,当然不能少了姜片、葱段、料酒……糟鱼不能心急,常言说,心急吃不了热米饭,做糟鱼更是如此。

  大火烧开,不要太长,改小火慢烧,做糟鱼通常放在夜里,文火慢炖,次日出锅。做好的糟鱼,完整金黄、肉质松软,骨烂如泥,鳞也吃了,刺也吃了,那“鲫鱼壳子”的缺点统统被糟没了。

  糟鱼骨刺皆软,我觉得是老醋的功劳,醋是酸,骨归钙,酸碱反映,所以,软了,烂了,吃了或许有补钙之功效。

  南北菜系差别很大,糟鱼,即便不算那道本帮菜,也大相径庭。南方的糟鱼是用腊月腌制的青鱼、草鱼,待风干后切块,以红糟层层间隔,放在罐子内密封。来年开春吃的时候还要清蒸……

  古城的糟鱼出锅即可食用,凉了也好吃,你在街上买了,就势来一碗小酒,抽一口,热辣辣下肚,咬半条糟鱼,美滋滋回味,趁微醺醺之时,脱口来几句戏词——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闲无事在敌楼我亮一亮琴音……我面前缺少个知音的人……

  唱着,唱着,见老人的三轮车已经走远了。

故乡的作文10

  今年的暑假是我最快活的日子,因为小学升初中,没有作业,我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了,和小伙伴们在田野里尽情地追逐,上树摘果,下河摸鱼,都是我们拿手的绝活。

  今天气温很高,一大早知了就叫个不停,树叶一动不动,小伙伴们也不想到处疯跑,最后我提议下河游泳,又凉快又好玩,小伙伴们一呼百应,个个都是玩水长大的,争先恐后地跳下了河。

  “强子,强子”我正游得尽兴,听见奶奶喊我,赶紧从水面冒了出来。

  “强子,快上来,你爸从上海回来了。”奶奶高兴地说。

  “爸爸回来了!”我不禁兴奋地喊起来了,爬上岸就往家跑,不想脚下一滑,狠狠摔了一跤。

  奶奶连忙上前拉住我说:“看你急的,摔疼了吧,快看看膝盖有没有伤着。”

  我忍着痛爬起来,膝盖已经掉了一带块皮,殷殷地渗着血丝。

  奶奶慢慢地蹲下身子,轻轻地给我揉着红肿的地方,又轻轻地吹上几口气,帮我缓解疼痛。

  我在奶奶的搀扶下慢慢走回家,爸爸老早就在门口候着我,可他一看见我的狼狈像,脸色立即黑了下来:“马上就上初中了,还到处野,只知道闯祸捣蛋,看哪天不把你的腿摔断了。“

  奶奶瞪了爸爸一眼说:“你嚷什么啊,孩子听说你回来了,一高兴,跑得快了摔跤的,你还骂他,没见过这样当爹的,你不心疼,我可心疼,孙子可是我一手带大的。“

  爸爸遭奶奶一顿抢白,也觉得自己理亏,顺手倒了杯凉开水给我,笑笑说:“听说你这次考了全校第一啊?”

  “那有什么,我这么聪明,题目又太简单了,你有什么奖励?”我非常得意地说。

  爸爸哼了一声:“奖励?我和你妈在上海起早贪黑地干活,你奶奶这么大年纪还整日伺候你,你还好意思要奖励?”

  我瞅了爸爸一眼,不再说话,这时奶奶拿过一个擦得又光又亮的苹果递给我说:“这苹果这么大,是你爸爸带回来的,肯定好吃。”我接过苹果猛啃起来,奶奶见我吃得香甜,脸上挂着喜盈盈的微笑,心里比什么都满足。

  “你马上就上初中了,人家都说初中是基础,很重要,所以我想让你去上海上学,那里学校好,老师水平也高。”爸爸点燃一只烟,猛吸一口,像下了天大的决心似的。

  “去上海,好啊!”我高兴极了,早就听人说上海有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这次可以去见识见识了。

  “不过我们得说好了,如果学不好,就给老子滚回乡下,省的浪费钱。”爸爸口气异常严厉地说。

  “行”我一口答应。

  “叫你奶奶给你收拾收拾,我们明天就走。”爸爸下命令似的说。

  “明天就走?”奶奶问,从她惊愕的眼中看出她还没能接受这件事情。

  爸爸站起身,对奶奶说:“娘,我知道你舍不得强子,可是我那边的活也紧,得早走,强子去我那上学,也便于管教……”

  奶奶打断爸爸的话,挤出笑容说:“去上海好啊,我家强子聪明,年年考试得第一,可不能在乡下憋屈了,去上海好,去上海好……”

  天渐渐黑了,奶奶开始张罗起饭菜,“强子,水缸没有水了,你去打一桶来。”

  “嗯,好。”我拎起一只小水桶就跑,我只拎得动一小桶,却被爸爸叫住了,“你那一小桶管什么用,我去挑几担来。”说着他拿起门后好久没用的扁担,挑起两只大木桶,朝村口的`水井走去。

  “娘,我给你把水缸担满了,以后没水,就叫左右邻居给帮帮忙。”爸爸力气很大,一口气就担了四担水。

  奶奶忙着手中的活,自言自语说:“找谁帮忙哟,都和我一样的老骨头,年轻人都出去了,唉。”

  爸爸有些愧疚地低下了头,“娘……以后我条件好了,一定接你过去。”

  奶奶嗫嚅着嘴唇,却没有说什么。

  这天晚上,奶奶和爸爸的心情都异常糟糕,奶奶默默地替我收拾好东西,将我床帐里的蚊子赶尽,睡席和凉枕又擦得干净,在这样舒适的床上,我却兴奋得睡不着,“上海,我来了”我在床上翻着跟头,一个人欢天喜地。

  临走的时候,爸爸又嘱咐奶奶好多话,“一个人要小心”“有事情叫村长给我电话,我的号码村长知道”“你别送了,早些回去。”奶奶只说:“知道,知道,你安心工作,强子要好好念书。”不知道走了多远,她才停下了送我和爸爸的脚步。

  我回头望着奶奶,她也一直望着我们,路越拉越长,直到我们谁都看不见谁,我昨晚的兴奋劲全没有了,只觉得舍不得奶奶,我的眼泪突然流了出来,怎么也止不住,爸爸摸了一下我的头,心疼又不失严厉地说:“如果学不好,就给老子滚回乡下去,省的浪费钱”。

故乡的作文11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每当读到这两句诗,眼前便浮现起老家门前那极其熟悉的情景:暮春或者初夏,湾湾的小河,盈盈的绿水,几株年事已高的垂柳将它浓密的柳枝伸向水面,系在树根上的一二只小船则在它的怀抱中悠悠地晃荡、晃荡,说不尽的恬淡与闲适,全然没有诗中所描绘的古渡头的那份荒凉、晚时雨来的急迫;如果嫌不够有生气,别急,不久会有一只轻舟悄然地从河湾处出现,然后在水面上犁开一道碧痕,像云燕一样消失在河岸垂柳的翠影丛中。故乡的船啊入诗,入画,更入梦。

  何为水乡?人说河流纵横,水天相连,其实不然,如果没有船,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水乡。船是河流的灵魂,是水乡人的命根。水乡人之与船,如同放牧人之与马,艺人之与胡琴,战士之与手中的枪,船与水乡人唇齿相依,骨肉相连。撑一条小船给田头忙碌的家人送饭,或将地头的山芋萝卜运回场地;傍晚时分养鸭人摇晃着小船,竹篙击打着水面,口里吆喝着正将一群群鸭子、白鹅赶进禽栏;金秋时节人们兴高采烈地划着各式各样的小船在河河汊汊采摘鲜美的菱藕;寒冬腊月人们用船破开一片冰面,或取鱼,或淘米,或洗菜;如果你见到河埠头停着一条披红结彩的船,船头摆满了鱼肉糖糕,那一定是乡村人的婚嫁船……什么时候,什么事情水乡人离得了船?

  故乡的船方头圆身,丰腴而不臃肿,轻巧而不轻浮。不知是人的秉性造就了船形,还是船形影响了人的性格,“方正不固执,圆通有原则”被水乡人奉为为人处事的圭臬。船是有脾气的,胡搞蛮干它也会给你还以颜色。从北高田嫁过来的新媳妇,不谙船性,在一些人的怂恿下跳上船,拔篙便撑,结果船在河里打转,来去不得,还好没有摔进河里。岸上的人哄笑不已,婆婆急得如此怎样地直叫唤。其实如果顺了船性,它会驯服得像一头老牛任你使唤,船能让你增长好多的见识。

  船与人一样也有疲困劳顿的时候,每逢夏季,水乡人心怀怜悯,将它们拖上河岸,在场头上为它们搭上宽敞的凉棚,察看那累累伤痕,请来木匠师傅,不惜代价加以整修。这个时候我们一群小孩总是陪伴在船的旁边,一是我们可以躺在船下纳凉,二是我们还可以听木匠师傅侃大山,说故事,还可以饶有兴致地看师傅如何将桐油拌的石膏腻子填进缝隙,或者听他们用凿子将麻丝一下一下嵌进去,那金属撞击的声音叮叮当当,悦耳动听,如同美妙的音乐,常常使我们随着这音响美美地进入梦乡。经过师傅的.精心修理,满身油光乌亮的木船又光彩照人了。下水了,队里的人像送别亲人一样,齐心协力将船高高抬起,小心翼翼地送入河中,目光是那样的留恋与不舍。

  故乡人质朴本分,安土重迁。他们自然没有“青山万里一孤舟”的漂泊流离之感,也有 “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惆怅之情,他们有他们的精神生活、情感世界。罱河泥似乎是冬闲季节唯一的户外农事活动。船载着夫妻两人驶向旷远的乡野,村庄被远远地抛在后面,树林将它遮隔成缥缈的烟雾。身边没有父母的唠叨,孩子的缠闹,在这里他们拥有这难得的两人世界,静静地享受着这美好的时光。他们一边罱着河泥,一边诉说着体己的话,商议着孩子上学的事,计划着来年的农事。河水粼粼地荡漾,冬阳暖暖地照耀,女人的脸上泛着红晕,男人挂着微笑。此时的船就像牛郎织女故事中的老牛,默默地成全着这对乡村夫妇冬天里的佳话,分享着他们的快乐与幸福。收工的时候他们还会有另一种收获,船舱里满是从河里罱上来的活蹦乱跳的鱼虾,这天晚上他们家的桌子上一定摆放着香喷喷的小鱼煮咸菜,汪曾祺先生特别喜欢故乡的茨菇咸菜汤,其实小鱼煮咸菜那也是一道无上的美味啊。

  古人思乡常常是因月而起,因雁而生,给后人留下过无数著名的吟唱,而我魂牵梦萦的却是这普普通通的船,这不仅仅是一般水乡人对船的情感,我与船似乎还有着某种宿命的情缘。在我五岁的时候,母亲不听外婆的劝阻,傍晚时分还执意带着我们姐弟三人回相距数里的邓家。渡过三阳河,天色黑透,许是走错了,我们的路越走越窄,最后只能爬着前行。两边是宽阔的河面,远处是黑黢黢的芦苇荡,晚风渐急,白浪滔天,我们对着几点星火的官垛方向拼命地呼喊,喊哑了嗓子,依然没有船影,只有风声、水声和芦苇的沙沙声;喊累了,我渐渐地睡着了……当被母亲唤醒时才发现自己躺在一只有篷的小船上,远房的稻香舅舅微笑着抱我上岸,送我们回到了温暖的家。后来母亲告诉我们,那晚是一个老渔夫在风声中隐约听到了我们的呼喊声,便不顾风高浪急划着小渔船过来将我们接到官垛,找到了稻香舅舅。如果不是那条打渔的小船,没有遇上那位善良的渔夫,那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我登上过鼓浪屿的双层轮渡,乘坐过三峡的豪华游船、青岛海面上银色的快艇,但所产生的兴致是彼时彼地的,现在已不甚了了,只有对家乡船的情感才是浓郁醇厚的,历久弥新。

  故乡的船啊,你伴随我成长,给我快乐,开启我懵懂的心扉,承载过我的生命,用什么来表达我对你的爱呢?就化用艾青的两句诗吧:为什么我总是饱含热泪,因为我对你爱得深沉。

故乡的作文12

  去年听说老家的堰塘已经干涸。大部分的地方,成了田地,堰塘锅底处(最深处)剩下一捧只够青蛙饮的水,也行将消失。我听后隐隐作痛,心生水都哪儿去了的天问?不由得怀念起小时候的堰塘来。

  家乡的堰塘,在村东北角,东西走向,长有七八十米,宽约二十多米。挨着住户南边,是一片竹林,和几棵柳树。西边有座简易石板桥,西北岗上的雨水,通过沟桥,流入堰塘。北边是生产队打谷场,东边是庄稼地。东南角有个豁口,遇到夏季雨水多时,灌满的塘水通过它,把水排到村东边一条宽渠,然后,与村中间的大水沟的汇合,浩浩荡荡,流向东河。

  堰塘是乡亲们洗衣,洗澡,牛饮水,鸭鹅嬉戏地方,也是产鱼,出农家肥地方,是我小时的乐园,给我的童年带来了难忘的欢乐和幸福的时光。

  当最后一块冰渣消融,春风吹皱一池绿水,一家一户的一队队象黄绒线疙瘩的小鸭儿,如舰队一样开始了远航。几场春雨,水面升高,池水倒映蓝天白云,和岸边的树木花草。清风吹过,波光粼粼,水面闪动着天光云影。归来的紫燕衔着草茎掠过水面。竹林地面冒出箭头一样嫣红新笋。竹子老旧叶褪下,新抽节的竹子,新发的叶片,更加青翠。几株柳树返青抽条,鹅黄的柳絮渐长。塘埂上的小草钻出地面,探头探脑,张开笑脸,密密挨挨,挤满塘埂,塘埂似披上一条带有五颜六色花朵的绿色地毯。暖阳照耀,惠风和畅的青翠塘埂上,蝴蝶翩翩飞舞,蜜蜂们嗡嗡成阵。

  夏天的堰塘,是最热闹的地方。当清晨晨雾初开,人们来到塘边,洗脸打水。月照晚上的竹林石板处,竹摇清影,清光一片,几个妇女一起洗衣,说说笑笑,砧声清脆。塘西头,中午水牛泡在水里不肯上来,到下田梨地时,掌鞭的不得不把水牛拽上岸,使长着菱角的半塘池水,搅动得起着涟漪四起,泛动着绿光。水里飘浮着一层细碎叶萍,是喂猪的很好草料。塘埂旁底洼处,长着一簇族一丛丛茂盛葱郁的艾蒿,散发着浓郁的香味。堰塘浅水处,还长几窝黄菖蒲,像蒜苗一样青翠的叶秧上,开着明艳的黄花,分外耀眼。无数细长腿的黑色卖油郎,似滑冰队员,在水面上滑得飞快。有一种铜色甲壳水虫,在水上急速旋转,漾起一圈圈细微的波纹,向外扩散。蜻蜓像直升飞机在水边草丛上,飞来飞去。

  堰塘东北面,是一大片高低错落,层层密密荷花。碧绿的荷叶如翡翠一般,滑动着珍珠一样的露水和雨水。不时有青蛙蹲在荷叶上面,高吟低唱,像老和尚打座念经。未开的荷苞如文革年代雕塑的红毛笔笔头。才开的荷花,粉妆嫩颜,似藏在深闺的少女初次见人,不胜娇羞。盛开的荷花,黄蕊粉萼,妩媚动人,清香四溢。成群的鱼儿,在清澈的水中,游来游去。夏夜月光下的荷塘,似披一上件乳白色的面纱,在此起彼伏、清脆悦耳的虫鸣蛙唱声中,和远处无边的绿色稻田连成一片。

  堰塘远离住户的东南角,有一片开阔的浅水区,是劳累一天,汗渍一身的男人们洗澡爽身的地方,也是小伙伴们夏天洗澡嬉戏的地方。炎夏中午吃完饭,小伙伴们不约而同地来这里,裤头一脱,像鸭子一样,扑扑腾腾跳下水去。堰塘马上成了一个欢乐的海洋。大家打水仗,比扎猛子,捉水鬼,摸塘鱼,折荷叶,采荷花。水里玩腻了,又在塘埂上摔泥洼呜,滑泥梯,玩得昏天黑地,不亦乐乎。只到母亲们高着嗓子,拖着长音喊叫着回家吃晚饭,一个个才怏怏地回去。

  秋天来了,堰水变得有些冰凉,有些冷清。但鸭鹅们可不怕冷。秋收了,稻场上堆着谷物,成了鸭鹅们盯着的对象,以往对草,虫,鱼什么的兴趣,转到谷子上来了。乘看场人不注意,就跑到稻场偷啄几嘴,看场人一撵,就嘎嘎声声,一摇一摆,急急忙忙跳到堰塘。几番下来,看场人疲踏了,将打下的.谷子移进仓库,谷堆用东西围住,可鸭们总有办法啄吃一些。我们家当时喂了几只麻鸭,这个时候晚上也不回笼。清晨起来,下到它们晚上呆的浅水地方,准能摸到几枚鸭蛋。

  几场东北风一刮,气温骤降,天气进入隆冬。有时,早晨醒来,大地已是白茫茫一片,走在上学的路上,漫天的雪花还在飞扬。堰塘里的水开始结冰。结了薄冰堰塘,如蒙上一层薄膜,或毛玻璃一样明亮。随着气温下降,冰越结越厚。小伙伴穿着厚厚棉衣棉帽,三五成群,在雪花飘舞的池塘冰面上,打起陀螺,推着铁环玩耍,滑冰,玩得头发上冒着热气,留下一道道脚印和一串串欢声笑语。那时,缺吃少烧,每个小娃都很扒家,玩的时候,也不忘记,把冰面上折断的干藕杆捡回家当柴烧。

  到了年关清塘,是全队人最高兴的时候。在队长安排下,社员们先把堰塘的水抽干逮鱼。此时的鲫鱼,鲢子,鲤鱼,还有各种各样鱼,不停地张合着嘴巴,奋力地拍打泥浆,抗拒着人们的捕捉,可最终都成了瓮中之鳖。接着,人们边清紫泥,边挖藕。摸出的一根根带着紫泥的莲藕,有一米多长,藕节有胖小孩的胳膊那样粗。挖断的藕节,雪白的圆孔断面,与紫泥黑白鲜明,相映成趣。挑倒在稻场堰埂的紫泥,经冬一冻,成了第二年春上田地里肥壮的农家肥。每家每户分得几斤鱼,十几斤藕,丰富了人们过年待客的餐桌,改善了人们一年到头难见肉味鱼腥的生活。

  年老,怀旧,多梦。现在堰塘虽然没了,可童年充满生机和诗情画意的堰塘,还经常地出现在梦里。梦中我又回到快乐的童年,和小伙伴们,在堰塘里嬉戏忘归......

故乡的作文13

  我的故乡在一望无际的鲁北平原上,这是渤海湾苦涩海水退去后留下的土地。几百年过去了,这片土地还保留着出世时的盐碱,每当二月开河,大地解冻,远远望去白花花泛着一片盐花。但一场春雨过后,软绵绵的土地上一夜间冒出一簇簇的野菜。把大地染成娇嫩的青绿色。

  二十多年前,初春的农村青黄不接,农人们粮食尚且短缺,更不要说新鲜蔬菜。这时节,母亲便领了我们,提了竹篮到坡里挖野菜,挖回家有嫩生生的曲曲菜,灰灰菜,扫帚菜,阳沟菜等。

  把它们掺在粮食里充数,或是蒸着吃,煮着吃,都有原野的清香,真是既节约了粮食,也改善了一个冬天寡淡的口味。

  母亲最早教我们辨认曲曲菜:它有长条的带齿轮的叶片,带了微弱的苦涩,却越嚼越香,像一颗袖珍版的小油麦。曲曲菜总是一小片一小片聚集在一起生长,那是一朵花的种子被风吹到了这里散播后长出来的,是一奶同胞的兄弟姐妹。那时候菜油还是稀缺品,大部分的农户吃的.是猪油。心灵手巧的母亲便用猪油炝了锅,调了面,做一锅野菜粥。我们姐弟几个总是手臂支了饭桌,托着一大海碗的粥,一边喝一边听故事。母亲说那时候的我们简直是“粘粥罐子”,一碗一碗喝不够。村子里也有饮食不讲究的主妇,直接把野菜,黄豆,麦子米放在一锅清水煮,这样的做法口味是寡淡些,但清香和维生素也是有的。不管哪种食用方法,一锅野菜粥,一篦子馏开口的红面馒头,一叠腌萝卜条便是农户晚饭的标配。

  除了做粥,母亲还用野菜蒸菜团子,把新鲜的野菜洗净切碎,掺了面粉或棒子面粉,团成团,放在篦子上清蒸即可。这时候已经到了春耕时节,为赶时间春播,农人多半中午不回家的。在给他们送往地头送的饭菜里,经常是冒着热气的野菜团子和几块咸萝卜干。这样的饭菜他们也是高兴地,也是生机勃勃的。

  天气一天天回暖,农人地里自种的蔬菜长起来,野菜才暂时退出了饭桌,变成了家禽的饲料。母亲擅长饲养家禽,每年都要养五六只鸭子和十几只母鸡。她是非常疼爱这些鸡鸭的,每天黄昏她都亲自赶它们回家,点了数才放心。这时我们都已经上学,挖野菜的任务就都落到母亲身上,母亲在干完农活都要挽一篓子的野菜回来。无论中午太阳多么毒辣,晚上光线如何模糊,遇到风雨时归家多么急切,她是从不空手的。回家后母亲第一件事就是蹲在地上剁野菜,把碎碎的野菜掺了麦麸或棒子面搅拌,喂鸡喂鸭。她的手从春天野菜发芽到深秋庄家凋落都是绿色的,那是一天天挽菜或侍弄庄家留下的。剁菜用的案板也由于经年的菜汁浸染,绿色再也褪不去了。母亲养的鸡鸭肥壮高产,每个早晨都能在鸡窝里拾出10来个鸡蛋,在鸭子栅栏里拾出五六个青壳的鸭蛋。母亲把鸡蛋擦干净,赞起来,拿到集市上去卖,同时买回家里的油盐,香皂,我们的铅笔,作业本等。鸭蛋腥味较重,在农村并无多大市场,母亲便洗净腌在瓦罐里,二三个月后,我们餐桌上就有了流油的咸鸭蛋。

  到了夏天,麦子收割后的田地里种了玉米,随着玉米一起疯长的是大棵的马笕菜。马齿笕在中药里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治疗急性痢疾最有效,在大酒店里也经常见到他们影子,我的出身城市的朋友以为他们是珍贵的中药材。可在我故乡,玉米地里,大豆地里,甚至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它太普遍太泛滥。母亲总会在估算好未来几天无风无雨的日子里,挽回一篓子的马笕菜,洗了放大锅里煮。马笕菜在滚烫的开水中由碧绿色变成暗红色,却也脱去土腥味留下醇香。母亲找来梯子,吩咐我们在地上扶稳,她便放心地爬上爬下,把煮熟的马笕菜平摊开晾晒在房顶上。这个过程中叶片极容易脱落的,只剩下马笕菜的茎能收存起来,所以这一篓子的新鲜野菜最后只能得到一小篮子。到了冬天以萝卜咸菜度日的时候,母亲便泡开了干马笕菜,细细切碎,拌了粉条,豆腐,还有少许五花肉包成包子。那些青春发育期的日子我的食量惊人,经常在晚自习回家后饥肠辘辘。这时候锅里篦子上经常为我留着这样的包子,咬一口,香气顺着热气升起来,好吃极了。那时艰难岁月里难以遗忘的记忆,包含一个母亲细腻的爱,也是一个普通农妇生存的智慧。

  家乡有一种叫黄金菜的野菜,叶片细小多汁,像多肉植物。它们天生适合生长在盐碱的土地里,看一块土地的盐碱度,只要看黄金菜的长势就知道大概。在远离村子的大荒场里,一望无际的黄金菜在这里自生自灭,生生不息。借了夏天的雨水,一棵黄金菜能长到一米多高,铺散出一大抱。到了秋天结出一层红色的种子,远远望去丛林尽然,一片苍凉。农人们忙完秋,便开始四面八方聚集来收割这些熟透的黄金菜,我们叫做拾草。它们在农人院子里剁成草垛,做为冬天取暖或做饭的柴火。而他们的种子早已遗落在生前的土地上。春风吹又生,明年的春天又挤满了憨憨嫩嫩的叶片,开始又一茬宿命的轮回。

  有一次超市里,我看到久违的曲曲菜。他们三五颗一小把,包在保鲜膜里,价格不菲。从宽大肥美的叶片看,是人工施肥浇水的产物。我买回一把,学着母亲当年的样子,油盐炝了锅,调了面芡,却怎么也尝不出应有的清香,那是混合了大地和春天的香气。我不甘心,又把剩下的和了面蒸菜团,依然不是当年的味道。我恍悟:卑微野菜只能生在贫瘠的田野里,任凭风风雨雨,兀自生生灭灭,才能沉淀出岁月的苦涩与清香交融的真滋味,一如我那卑微的父老乡亲,一如我那此时蹲在地上剁菜喂鸡喂鸭的母亲。

故乡的作文14

  今年寒假回了趟老家,在我离开的这些年,家乡变化很快,亲人们的日子也比以前好了许多。当然也有很多东西永远都改不了,比如故乡的雨依然那么绵密,路依然那么充满神秘感,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弯道里的风景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吸引你的眼球。回去了近一个月的时间,阳光在大年初一与我亲密接触一天后就再也没有来过,我这才想起故乡的省会叫贵阳,原来是这么回事。

  一直没有离开家乡这么久,突然迷恋起故乡绵密的细雨,还有家乡的天空那块灰色的帷幕。如果有人问我最美的灰色在哪里,我会骄傲的告诉他,在我的家乡,灰色也会是一道极美的风景。那灰色偶尔细致均匀,时而深灰,时而泛白,也许还会在你不经意间破个洞露出一片湛蓝。那绵绵的细雨可以从你的发丝尖端慢慢地侵入身体的毛细血管,慢慢地就会感觉到心里软软的润泽。这样如丝的细雨在东南是少有的。

  回到故乡不爬山就等于没有回。故乡的山很多,但多数都不是很高,比较适合常人攀爬。到达故乡我第一件事也是想着爬山,那些山不高不矮,到达山顶恰好能把靠着此山村庄的景象扫视完,甚至可以比较出哪一个村落发展的好一些,哪一个村落又欠缺发展。只要心里想做的事情,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的内心一直都这么倔强。不仅在下雨天穿高跟鞋,而且还带着俩小孩子爬。一般带孩子的.人都不愿出门,而我认为因为带孩子更应该要出门,外面空气景色新鲜,多接触泥土,走路也更稳一些。在这个世界上,应该知道有高楼大厦,更应该要知道泥土的气息。 最终孩子无论选择住高楼还是选择贴近泥土,只要是他们入心的选择,我都是一位幸福的母亲。

  在家乡即便在普通的乡镇,也能从精神上感受大都市的繁华,特别是逢上集市天的时候,街上的人口密度能与大都市的人口密度接近,如遇狭窄一点的巷道,有在大上海坐地铁的感觉,唯一不同的是支撑脚下的物体不同。

  最难忘的还是故乡的野菜,小时候就是故乡的野菜把我养大的,长大了自然也不会忘记。腊月28,故乡的雨依然那么绵密,天空仍然是唯美的灰色,提起野菜,我与婆婆的距离就更近了。婆婆说我大哥大嫂二哥二嫂他们也喜欢吃,于是我便与婆婆拿着镰刀带上袋子去地里挖芹菜,在灰色的天空下,在细雨绵绵中,我们都忘了生活中还有压力,说说笑笑,仿佛我们是隔世的姐妹。婆婆笑说“别人家都杀猪过年,我们家采野菜过年!”除夕那天,哥哥嫂嫂他们全家全部从城里回来过年,加之爷爷奶奶,公公婆婆,还有我们的孩子共计4代,餐桌上有肉也有野菜,最受欢迎的还是我与婆婆采的野菜。很多时候快乐与金钱或许有关,但来自泥土上的快乐会更浸心和长久。

  婆婆没有进过学堂,个子也不高,但我认为她绝对是农村妇女中的女强人,站在同一地平线上,从未进过学堂的她与在学堂里呆了17年的我,我们的很多思想观念居然那么一致。我们都是热衷于外界的女人,她一字不识但走过的地方也不少,做大姑娘的时候因为其父是窜乡跑一生,常常不落家,她就挑起家庭的担子,与公公结婚后凭着一辆马车,也走遍了几十公里开外的大部分村落,当然也吃过很多种苦。现在她的三个儿子,一个在县城,一个在省城,还有一个在沿海打工,越小跑得越远。但不管跑得多远母亲永远都在心里。婆婆在村子里算是比较有福气的,她的三个儿子不说多有出息,至少不像很多家庭有啃老族(我认为把孩子独自扔给父母的都属于啃老)。她与我公公的关系很好,常常成为我模仿的对象。经营好一个家就是经营好自己的幸福。

  婆婆最常说的一句话,“得别人的,一定要记得别人”,用我们最通俗的语言就是一定要懂得感恩!

  故乡还有一位值得敬佩的老人,那就是我老公的爷爷。很多人谈婚论嫁最先见的都是父母,而我最先见的是他的爷爷。那时候他爷爷已经70多岁,年近80了,但与农村老人那一副邋遢形象远远不沾边,帽子衣服鞋子 依然那么干净整齐。给我印象更深的是他老人家的观念,“对别人有害,对自己有害的事情坚决不做;对别人有害,对自己有利的事情也不能做;对别人有利,对自己也有利的事情尽量多做,越多越好。”老人家也是一字不识,但做了很多对大家都有利的事情。他年轻的时候,其他地方的村民还在点煤油灯的时候,他就组织起村民修筑水电站,让当地的村民们脱离黑暗。后来国家把电站收回,愣是没有给他们这帮老人一个合理的说法,他独自跑去要说法,县城的官员不搭理,他跑市里面,省里面,后来直接去北京上访,终于为自己也为当年和他一起卖过命的老人讨了个算是合理的说法。他一字不识,但却是远近闻名的律师。前几年我们老家那个地方的计生管得特别严,对那些管计生的,老百姓有一个俗称叫“土匪”,因为他们无论走到哪家,哪家就会被洗劫一空,如有反抗就会挨打。镇上有一家就是因为这是被搞计生的活活打死,死者家属不服气上告了好几回都没有结果,后来就请了他老人家,愣是把这场民与官斗的官司给打赢了。从那以后,那些搞计生的也就没有那么嚣张了。现在,不管了,想生就生,但很多人又不想生了。我们孙孙辈的和爷爷聊天时常说,要是爷爷有文化,那肯定更了不得!而爷爷每次都是一副谦逊的面容微笑着说“这个就是正所谓的十马九不全,全了不值钱!”在爷爷身上,残缺更是一种美!

  常怀感恩之心,心装一份善念,智慧就会找上门来!

  拥有智慧懂得感恩的善良人,必定会成为上帝的宠儿!

故乡的作文15

  我的故乡有一条河,不窄不宽。她有个优雅名称:子日河。她,是我的母亲河;她是烟波浩渺巢湖一个小小汊湾。乡亲们为了更好生活,不辞辛劳经年拓宽,如今在北方人眼里绝对是一条大河了。蜿蜒的水系养育了方圆五十里乡里乡亲人:她灌溉了一方肥沃土地,稻花香里说丰年,鱼虾戏水白鹭齐飞,丘陵山坡木棉吐着白莲花的景象,始终挂在乡亲们憨厚的笑脸里。

  子日河,静静地从天嘴村田野里穿过,就在离我家门前,走五十步就到,她陪伴了我十七年。我无数次在梦里看见她模样,春季三月小雨伴着哗啦啦水声涌入她身躯,青黑、黄泥鳅从她怀里钻出来,顺着一道道坡间水帘爬上高坡,又快速栽个跟头回到水中;白晰卿鱼小姐不甘寂寞,也凑热闹,三三两两围在水瀑四周,蹦跳着游戏高度,浪里白跳张顺大概就是这身姿;黑鱼、鲢胡子老沉得多,水草黑漾叶下偶尔抬抬头,吐故纳新,摆动一下尾巴,掀一朵小小白浪花,瞬间又躲进水草保护伞里。小生灵们,表演着春雨里子日河动静,全然不顾穿着蓑衣牧童悄悄接近,被捞网捉去后惊恐万分,叽叽哀鸣。春天子日河的场景,濛濛雨幕,绿草清新,水流轻舞泛着花,编织着一个童话般的图画。

  夏天到了,子日河也有不乖的时候,有时像个小男孩咆哮一回,九一年就发作过一次。梅雨季风带来阴森森黑云,压得天透不过气来,受尽委屈天公泪水一股脑儿全泼进子日河。水流湍急,漩涡一串接着一串,漫过堤埂,冲破土圩,豁开三十米口子,雨水夹着河水争先恐后涌向低洼处,肆虐着千亩良田。远处巢湖湖心一根巨大黑水柱立于半空,久久螺旋水雾,骄傲的不可一世,连睡在湖底巢父都不放在眼里。嘚瑟一番后又轰然倒塌,排山倒海般巨浪向子日河出发。于是巢湖、子日河云雨后便合二为一,成了子日巢湖了。风雨骤后,一片宁静,一片狼藉。平时高高在上的合裕路成了水下通道,更高的淮南铁路上火车小心翼翼,如乌龟般蠕动爬行。村庄淹没只见树顶,水面漂着树枝,烂木,还有农家的红塑料盆;水蛇极速滑行,似飞出的箭,嗖嗖的,它此时最拽。而青蛙不服气,这片荷叶跳到那边浮莲,呱呱有声;偶尔一不知名的鱼鹰扑扇翅膀点着白水找鱼,一层层波涟漪开去,传递它的信号:我来了,都当心点。

  而水下世界,黄橙橙稻谷闷在白浪晈湖里憋过许多天,烈日烤炙煮沸了一湖水。几天后,烂黑发酵冒泡一股股酸气。夏季的风裹着,卷起串串恶臭在空气中传播。欲哭无泪的'乡亲们摆摆手,全当肥料好了。

  夏季的子日河那一年发作,我几乎将她美好一笔抹去。乡亲们劳作半年颗粒无收,望河兴叹,束手无策。对于大自然凶恶盘剥,子日河人们没有坐以待毙,农业税苛征丟与一边,自力更生改行一个月做起了渔民。白米、绒毛大蟹去了上海小姿挑剔餐桌,蘸着葱白酱醋、啃着大腿吸着蟹黄,说舒服;黑黄斑斓昂叽、黑鱼,白肚盘大老鳖、无骨银鱼乃致红眼大白鳝远渡海天去东了东瀛,喂了小日本;满湖黄嘴麻鸭、白鸭游弋,据说两个月后一种去南京,一种去北京,大都市老爷们吃着咂点小酒,抹着嘴边鸭油,连道快活。同个时辰,烈日下,子日河畔,小男孩黑油油光膀拉着的泡在水中不肯上岸的犟牛;小女孩赶着一步一蹒跚上坡吃狗巴草穂粒大白鹅。二个月后,这些换不来他们学费,肯定。

  秋季的到来,子日河畔顿时热闹起来。河埂坡间,绿油油绽放厚绿颜色。草长蚂蚱蜢飞,斑斓蝴蝶追逐小白蝶儿嬉戏,狗尾草饱满青穂间忽高忽低翻飞,偶尔一只停落仰面枕着青草地放牛娃脸上。小男孩闭着眼,呼吸着青草挟裹泥土清新香气,嘴角叼着一根巴根草根茎咀嚼着甜味,小生灵舔了一口便飞走了。小男孩忽觉眼角痒痒的,睁开眼,邻家扎羊角辫小丫正用一株狗尾草撩拨他的黑亮睫毛。小男孩嚯地坐起,小女孩哈哈银铃笑声中跑开,弯着腰笑喘蹲在一旁,全然不顾小竹蓝里猪草连带铲刀滚落子日河水中。小丫声讨:哥哥,你赔,你赔。十米外歪脖子大白鹅闻声,停了吃草籽,张开喙子喑喑嘶鸣附和小主人。水中打汪的大水牛气不过,立身抬头哞哞哞叫着,小白鹅,敢下来吗?大人事,少插嘴。

  小男孩欠了个身,嘟囔一声:吵什么吵,丫丫过来,躺下,给你看好东西。小女孩俏皮依偎一边,哥,过家家吗?男孩努努嘴,手指方向:蓝蓝的天,几朵白莲花移动碎步,缓缓立于两个小人头顶,纹丝不动了。小男孩掏一张白纸,铺平在巴根草皮上,六七个狗尾巴草籽顿时跃然纸上。男孩女孩趴过身,小嘴喽喽喽呼唤它们跳跃的节奏。子日河水草上栖落红黄蜻蜓闻声,也随着节拍蹁跹起舞,河里菱角张开嘴笑着开了小黄花,表示祝愿演出成功。绿丛丛蓬蓬勃勃亭立苦楝子树挂着青果,着急呼唤:小男孩,快来,摘下果,颁开籽,豁开筷头,夹住作武器,射击那嗄哚的鹅。快看哦,懒牛过岸了,尾巴摇扫着牛氓哦。小男孩一惊,牛已吃着新栽的晚稻秧了。一个窜步,一个鱼跃钻入河水中,二分钟后河对面露出了头,上岸,拉牛,不忘提出半漂半移的丫丫小竹篮。小丫头拍手叫着,小哥,你好棒。而子曰河默不吱声,不停按着快门,一切岸边影像都在她底片上了。

【故乡的作文】相关文章:

故乡的作文09-26

故乡作文10-07

故乡的作文11-12

故乡的作文10-07

故乡的作文12-26

吾心安处是“故乡”作文-故乡作文01-11

故乡作文作文02-06

故乡的中秋作文09-29

故乡的桥作文09-30

故乡_小学作文05-23